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特质.与创造有直接关系.强调“从同一起源生发结果的多样化和数量”。提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也就是说,发散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进行不同的信息重组.形成尽可能多的发掘问题解决途径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要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王勇 《中学理科》2005,(7):10-10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多向性,表现为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思考,析取和重组信息,使思维不恪守常规、不拘于常法、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模式,而是善于开拓、变异并提出新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求问题解答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数学习题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发散思维是根据同一来源的材料,沿着不同方面去思考,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不局限于现成知识结构,也不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由已知导出未知,进而探究并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因此,可以说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创造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一、在发散中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他们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因而思考时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所以,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思维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1.同一个内容,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理解来。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有一女孩不解地问道:“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并不茫茫’是怎样一幅景象?作者为什…  相似文献   

5.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多变,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要求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求各种解题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进行发明创造所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6.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变通度大和独创性多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适时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孙蘅 《中学教学参考》2009,(35):100-100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或辐射思维,是围绕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沿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多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针对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多种解法,选择恰当的时机,将这些精彩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收获:学生可以有更开阔的解题思路,老师可以获得更好的学生评价等等.  相似文献   

8.
许关荣 《职教论坛》2003,(12):35-35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思路广阔,寻求变异。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是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1.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逆向进行推理,即顺推繁复时考虑逆求;反向推行证明,即直接解决比较困难时考虑间接解决;探求问题的可能性有困难就考虑其不可能性,因此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相反的…  相似文献   

9.
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通过多起点、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效拓宽学生的思路,对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闵广国 《河南教育》2007,(7):109-109
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以其“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必不可少。下面笔者就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思维.它往往以某一问题为发散源,从多角度去深入思考、联想问题,通过广泛搜集与发散源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达到解决问题和升华思维的目的.它既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也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而是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题多变”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好方法,这种练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开放性思维,最简捷的表述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因此发散思维又可表述为“从某一基点出发,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思维手段,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去获得大量的新信息,然后从各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策略有优化课堂教学;注重物理实验;加强习题训练。  相似文献   

13.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发散思维指的是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分析,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创新水平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14.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界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发散性思维是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发散性思维的一般模式是“选取思维发散点——发散思维——凝聚思维”。即思维从同一信息源出发,向四周辐射,“心骛八极,思接千载”,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化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徐海燕 《考试周刊》2013,(35):49-49
<正>在现实中,小学生喜欢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具有发散和一题多解的思维特点和习惯,这就是小学生身上潜在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叫扩散思维、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因此,学生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要发散思维,扩大思维范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对人的一生极为有利。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出发 ,得到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不依常规 ,不受固有模式的束缚 ,多方向、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渠道 ,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不断寻找合理的发散点 ,启发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1 消除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就是按着一种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 …  相似文献   

17.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维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首先要认识到逆向思维是正向思维的补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定义、定理、概念的逆向思考和运用;其次要认识到逆向思维是发散的,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大思维的发散量,扩大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8.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发散思维,是指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位、多层次思考,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发散思维表现为学生依据物理现象(如概念、定律、公式和已知条件),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答问题的各种可能结果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形象地讲,就像由一个知识点射出的一束射线,与其他知识点形成联系,构成知识网络.发散思维包含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