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尚丽艳 《语文天地》2012,(10):40-41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模块所选苏洵的《六国论》,可谓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它完美地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  相似文献   

2.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相似文献   

3.
周波 《现代语文》2006,(1):74-75
每每教学苏洵<六国论>一文,讲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对其中"速"字的注释总不尽满意.各家注释颇为纷纭:有的注作"招致";有的解作"使……加速",把它看作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有的译注为"加快,加速".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使……加速"是"速"字的直译,"招致"乃是"速"字的意译.这样的解释似乎可以敷衍了事,但仔细想来,"使……加速"与"招致"的含义是一致的吗?因此,我以为对"速祸"之"速"颇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翻阅中学语文教材会发现在《六国论》这一文言作品选择上只选择了苏洵的,而没有选择苏轼苏辙二人的,根据新课程大纲里提出的中学生培养要求,从写作、思维和品德塑造这几方面总结苏洵《六国论》相较于“二苏”《六国论》的优势,更清晰直观地呈现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当从哪些方向和角度培养学生,才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实践能力,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史论双壁”,虽相隔千载,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写作背景相似,都写于封建统治潜伏着严重危机的关头。  相似文献   

6.
北宋名学家苏洵针对北宋在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政策这一情况.写下流传千古的《六国论》,借战国时期六围的破灭警示统治阶级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相似文献   

7.
苏洵《六国论》是中学语教材的保留编目,几度修订都没有被换掉。读高中时,除了惦记考试外,语老师讲解的其他深意并不在意。如今人到中年,再读《六国论》,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宗华 《语文学习》2010,(9):42-42
苏洵的《六国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对于这句话里的“向使”二字.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注释里把它翻译成“以前假使”.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欠思考的、不当的。如果作这样的翻译.在语法上首先是说不通的.“假使”难道还有“以前”、“以后”之说吗?  相似文献   

9.
:《六国论》在例证中出现了一些失实之处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文的论证力量 ,作为史论文教学 ,教师必须以史实为据 ,用挑剔的眼光引导学生熟读深思 ,把握主旨 ,使之“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  相似文献   

10.
马慧芳 《现代语文》2006,(1):110-110
《孔雀东南飞》是占乐府名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以其艺术上的成就和思想的教育意义,被高中语文新旧教材都收入。尽管教材几度重新编订修改,但本人对这篇课文的一些词句注释始终存在疑惑,所以希望在此与大家共享商榷。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六国论》的课文注释中,对“终继五国迁灭”一句中的“迁灭”释义是:“迁灭,灭亡。迁,改变的意思。”而笔者认为,“迁”在这里应当释作“消亡”,“灭”意为“消失、灭绝”,“迁灭”为同义复合词。若将“迁”作“改变”讲,二词结合起来解释时则显得十分生硬牵强,易造成师生的网惑。  相似文献   

12.
苏询的《六国论》一直被主为是一篇载誉千年的散名篇。它的巨大成功,与它“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紧扣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而透彻”的高超论证技巧有直接关系。但笔经过仔细阅读、反复推敲,认为苏洵为了使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能够成立,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贿以贿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进行的论证,貌似严谨完美,实则谬误多多。  相似文献   

13.
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文势流畅.波澜层迭,运用对比,逐层推进,给人以峰回路转、气势磅礴之感。而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行文对比鲜明,跌宕起伏,说理生动,令人折服。两文在结构、题旨方面尽管有不同,但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仅就上面两文的对比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15.
苏氏父子三人,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其中以父亲苏洵的《六国论》最为突出,是历代公认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名文。我曾经凶为喜爱,反复读过这篇文章。由于读得多了,渐渐对文中的两个假设和由此而得出的一个假想性结论就产生了一点疑问。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难解之处颇多,虽然教材吸纳了时下多种注一的研究成果,但注释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8.
周月 《现代语文》2009,(9):141-141
高中语文苏教版新教材的编选中设置了《史记》选读,一些入选篇目中模棱两可、不太确定的注解给共同学习的师生带来了很多困惑。在此,笔者将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几处疑点写下,希望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9.
《过秦论》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初期两汉文帝时代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的不朽之作。《六国论》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苏洵的传世佳篇。两篇论著在成文时间上相差1200多年,文章的篇幅长短有别,文章的论点又不尽相同,但就文章的体裁而言,都同属历史评论,意旨都在借古讽今,劝谏当权者,警省世人。  相似文献   

20.
指导学生认清苏洵的历史局限性还有很有必要的,最好能介绍阅读历代论六国兴亡的文章,给学生以全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