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立足于教,指向不教,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叶圣陶认为,读书是要让学生知道"已往",为"未来"做准备。那怎样才能使读书跟人发生关系,要怎样读书才能引导学生为未来做准备?由此,教师要询问:教科书里的材料是不是切合人生?是不是为未来做准备所必要的?离开了教科书,是不是别无教授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业余读书     
业余读书是相对于职业读书而言的。按照鲁迅的解释,这种读书是一种嗜好,“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因此,它的鲜明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相似文献   

3.
从我最近同部分教师和家长的接触中,了解到当前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的情绪。有些学生不想读书,经常迟到、旷课、不做作业,个别的甚至逃学、出走。有一所中学的初三某班,原有学生54名,到毕业时只剩下32名,其他22名学生先后离开了学校。有的学生公开说:“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回家摆摊子,赚大钱。”但从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离开了学校的学生都不想读书,而真正不想读书的学生只占百分之几。这就出现了在校学生中想学而又厌学相互矛盾的现象。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当前普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说:“不读书便成愚人”(《坟·写在“坟”后面》)。读什么书呢?鲁迅认为,读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职业的读书是指学生升学、教员讲课,不翻书是不行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嗜好的读书是指“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这样的读书“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感到“深厚的趣味”,往  相似文献   

5.
送别     
从各个角度描述"眼泪",对题中的"送别"做具体表述——亲情有独特的载体。小学毕业的弟弟与初中毕业的我,下学期都要到城里读书了。我扳着指头数日子,希望快一点开学。只要我和弟弟去读书了,爸妈就能轻松一点,用不着再为我们操心;只要我们离开了家,爸妈就能多吃一点好菜,用不着将好的留给我们。  相似文献   

6.
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的高度,读书的效度决定人的深度。"一个人不读书,必将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从小处说,读书是为人的生命奠基;从大处说,读书是为民族的兴旺发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  相似文献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读书、不学习的人,会变得愚昧无知;只读书、不思考的人,也只会徒费精力而一无所获。所以,勤读书、善思考的人才会具有灵气和智慧。勤读善思,可以引领一个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浮躁走向宁静,从野蛮走向文明。下面是我班同学在读书、思考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展示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少年,在正当读书的年龄里,他离开了学校。好听的说法叫“辍学”,其实就是失学——他读不起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虽然并非语文教育家,对语文教学并未作专门系统的研究,但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阅读、写作的宝贵论述,他的真知灼见不但能给文学青年以教益,也能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以启示。启示之一:不要让读书“变成苦事”。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道“我在读书了!”“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在我等看来是何等快乐的事啊!但在一些人看来却是苦差事,说什么"读书苦,苦读书"甚至于发出了"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哀号。阅读的"三有":有心、有形、有行,是爱读书者的必须。让阅读变得快乐,首先得有心。要打心眼里觉得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愿意读书、喜欢读书,因为读书益智、读书养生、读书交友等等好处都为一般人所认同。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爱读书的人一天不读书就会浑身不舒服。书不离手、手不释卷是  相似文献   

11.
陈晨 《下一代》2014,(4):12
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有人读起书来"不知是他读书还是书读他",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为什么还要读书?在一些地方,政府下大气力建起的农家书屋里,渎者寥寥无几。那里的常客,只是个别老人,还有放假的学生。其他人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2.
李彬 《师道》2009,(10):57-57
女儿洋洋要到县城一所中学读书,从内心讲,我是不情愿的,但拗不过她对择校的攀比,只好遂其心愿。我清楚知道,女儿离开了父母身边,教育难度会增大,教育失控和盲点是父母最担心的问题。更何况女儿正值青春期,是一个懵懂冲动的年龄,是一个躁动偏激的阶段,稍有不慎,女儿就会走弯路,甚至于滑向歧路。  相似文献   

13.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而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那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语文不只是实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无以承载;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便成了无灵魂之空壳。  相似文献   

15.
唐飞凤 《文教资料》2016,(4):34-35,33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是张英家训思想的四大纲领。张英将读书与怡养心灵相连接,认为"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道出读书对于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并将读书之道从温经书、习诗文、练字体等三方面——明示其意义和具体的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6.
刘艳芝 《成才之路》2012,(10):83-83
正当教师已经十多年了,经常听周围的老师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什么事都可能干,什么事都敢干,就是不愿意读书"。面对这样的事实,探究"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书?怎样才能让学生钟情于读书"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从专业角度讲,是因为学生没有读书的动机,而动机源于需要。美国心理  相似文献   

17.
<正>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题目叫《感谢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读书同时读自己。书是养人的。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医愚"前提是"善读"。所谓"善读"就是必须吸收书中的养分,并融  相似文献   

18.
<正>白岩松说:"人其实很像弹簧,还是要有点压力才好,有压力才有动力。读书也是如此,自己给自己定任务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前不久,中国教育电视台"成长不烦恼"节目专访了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请他就"读书方法"谈谈感受。白岩松先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他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小时候的他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由于贪玩,在校不念书,回家不摸书,学习成绩很不好,考试成绩经常在全班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之友》2020,(Z2):1-2
<正>"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育课程,也成了热门话题,说得过多、太热闹,也带来一些新的困惑。大张旗鼓之际,我一度不太理解。语文学科,阅读是主要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读书也是主要的活动。人的一生该读多少书啊!在人生"打底子"的阶段,读书是一生精神积累的开始,它应当成为一种自觉。我不主张夸大"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中小学生的阅读量不算大,应试教育让阅读变得特别功利。把这个要求的意义夸大或放大,可能会误导社会认识。作为强制性的教学要求,它的提出,针对的是学校教育中"不读书"或"不会读书"的怪现象。  相似文献   

20.
犹觉读书好     
正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古今中外,无论王侯百姓,大家的句子都在验证着"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气自华"只该是读书的副产品,是"腹有诗书"后水到渠成、自然而成的结果,而不是读书的出发点,更不该是刻意的追求。面对"教师不读书"这个广为流传的结论,我不止一次叩问自己:我能不能列在"不读书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