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与以培育和普及主流文化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冲突。以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群体中青年亚文化的独有特征,分析其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青年亚文化将生活情趣、彼此合作、相互信任与支持以及自我理想与价值的实现融于自我学习、娱乐、运动和网络文化之中。经过这个过程,青年人会逐渐学会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增强与他人合作的社会生存能力,这种锻炼是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但是它从一定程度上给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并且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过对文化、大学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概念的界定和梳理,阐述了在大学里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大学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青年亚文化的表象分析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青年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年人当中的与主流文化并列的另一文化态势,它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而其对青年人所造感的不良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带来了不少冲击,本文旨在分析这种冲击的成因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工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辩证分析了青年亚文化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结果表明优化青年亚文化可以改进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青年亚文化对高职学生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对新时代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可大力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探索有效的对策,课题组通过对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发现,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大学生青睐青年亚文化主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放松解压,张扬个性以及获得朋辈群体的认同。高校可以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应对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打造校园文化,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中的榜样作用等策略来应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青年亚文化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面临的最直接挑战,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应该注重以“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为基点,回应青年亚文化,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将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对接,借鉴青年亚文化话语的开放性特点,形成积极、活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师生双方准确定位各自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消解由于青年亚文化干扰的认同混杂,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模型。  相似文献   

7.
青年文化是一种独立于主流文化存在,为青年群体所特有的亚文化形式。沉迷网络世界、追逐娱乐时尚、推崇流行话语是大学生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元和大学生价值选择迷茫,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借鉴。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和吸收青年文化中积极合理因素,对青年文化中消极因素采取疏导策略、创新策略和实践策略,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校园亚文化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补充,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多样性等特征。不良亚文化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努力改造不良亚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青年亚文化的生成过程中,隔离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精神环境场域,它通过宣示亚文化对主导文化的疏离及区隔的立场而获得一种自我确证和相对独立性,但同时也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堵点与难点。跨越二者之间的文化沟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要推动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从“隔离”到“对话”的转化,通过勇于“破壁”、主动“入圈”、积极“出圈”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亚文化的高质量精神引领力。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要素。青年亚文化以青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和行为方式划定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界限,由此产生的影响巨大。本文基于新媒体场域,对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1.
与网络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网络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网民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它以隐性载体的形式构筑文化育人环境,成为青年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网络青年亚文化以系统结构逻辑、符号互动逻辑及利益满足逻辑为基础,由主体、载体、目标、场域、内容等要素相互选择和配合,构成了主体建构结构、多维情感结构、中介支撑结构和实践形式结构。这些结构相互耦合并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生发出文化价值传承功能、主体性人格塑造功能、心理调适与补偿功能、情感凝聚与熏陶功能以及文化传播与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包括青年社会化过程对其个性的压抑做出的必然反应,具有颠覆性特征,即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文化的偏离和抗拒,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无情地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陈殿林著,全书27.8万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发行,乃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YJA710004)的研究成果之一,受到高校社科文库的资助。  相似文献   

14.
放眼我国当前的互联网络,各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正不断与主流文化争夺着话语空间,但网络亚文化并不等同于网络中带有消极因素的非主流文化形态。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无论打压和收编都太过简单甚至粗暴。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包容、平和的心态,将大学生从网络亚文化事件的狂欢中向主流价值取向引导,而不是放任或由于抵触导致其往网络负文化、负能量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有着这个时代的青年特征,自由、开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在网络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和主流文化相区别的"青年亚文化",给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要适应潮流,以网络新媒体为阵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辅导员博客作为网络新媒体的重要手段在思政教育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关于人的学说。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拥有优势和特色,核心环节在于能否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吸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传统文化在内容、原则、方法、文化认同等方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年文化作为反映青年群体存在方式和思维状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大学校园一直是其最积极、最活跃的氛围所在。由此,青年文化间接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语境,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有效性产生着重要影响。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彰显话语效果,就必须理性看待青年文化,以相互间的开放互动不断实现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18.
田小转 《山东教育科研》2014,(21):F0004-F0004
人生分为几个阶段:孩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中年人是中流砥柱自然不必说,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是要看青年一代的。青年一代代表着国家的未来,青年朝气蓬勃、积极进取,那么国家的未来也必定欣欣向荣;如果青年萎靡不振、毫无生气,国家的未来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所以针对青年人开展的工作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青年亚文化呈现新样态,其多元性、拼贴性、娱乐化和情感化特点愈加突出,同时又具有了边界模糊、集聚松散、抵抗性减弱、迎合商业收编等新特点。网络文化的特征对主流文化介入和引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造成新困惑,但也带来新机遇。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增强教育主客体互动、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话语等多种路径,消解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区隔,消解文化冲突,不断提升主流文化引领的影响力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20.
加强校园青年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梦倩  安媛  孙清钟  崔夺 《文教资料》2008,(22):198-200
随着与青年文化交互性的加强,校园青年文化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之处,笔者针对青年文化的消极特质,提出全方位构建高校青年文化体系的可行性方案,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