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洞庭湖,曾有多少墨客骚人为之歌咏!社会的演化,人世的变迁,都被历尽沧桑的云梦泽摄下了影象,成为文人取之不尽的素材。古人能写出千古绝唱,今人同样可以有名篇佳作。喝洞庭湖水长大的青年作家刘健安,就是致力于描绘色彩斑斓的洞庭湖,歌颂辛勤劳作的洞庭人的,已经写出了十几个关于“湖”的中、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洞庭纤夫》获湖南省首届文学奖。特别是中篇小说《白莲湖》(《当代)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和《珍珠湖》(《青年文学》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后者并获得了全国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白莲湖》、《珍珠湖》是两幅在苦难中  相似文献   

2.
<正>洞庭湖是湖湘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写洞庭湖的名句很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南宋词人张孝祥也因钟情于洞庭湖而写下《念奴娇·过洞庭》《浣溪沙·洞庭》《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等佳作,其中《念奴娇·过洞庭》一词最佳。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     
《教师博览》2007,(7):F0003-F0003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都是现在东洞庭湖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诗人的洞庭     
从未去过洞庭湖。最早让我记得洞庭湖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那脍炙人口的描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相似文献   

5.
近日读古人写湖的诗文。先看李白。他这样写洞庭湖:“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又说:“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两诗写月写秋.但洞庭湖之特色并未道出.将“洞庭”二字换成其他.也未尝不可。李白写瀑布、写长江、写黄河的诗篇都是千古名篇.但写湖不及江河。这不怨李白.因为他没见过最美的湖。  相似文献   

6.
关于“五湖” ,说法不一。北魏时期的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氵鬲湖”。唐代司马贞认为“五湖”指“具区(太湖)、洮氵鬲、彭蠡、青草、洞庭”等五个湖。近代则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四海”一词 ,最早出现于《尚书》 ,书中的《大禹谟》中曾有“文命敷于四海”的话。古代以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 ,所以把中国叫作 :“海内” ,外国叫“海外”。至于这四海叫什么名称 ,具体地点在哪里 ,《礼记·祭义》说四海是“东海、西海、南海、北海” ,但没有明确海域。…  相似文献   

7.
唐诗表现洞庭湖的阔大浩渺多用水天一色、日月出没于湖水之间等意象。风月是洞庭湖的美丽之所在。狂风大作时,洞庭湖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微风吹拂则湖水共长天一色,日长风暖莺歌燕舞。洞庭秋月被列为“潇湘八景”之一,诗人笔下的酒月、风月、水月、山月、霜月令人心醉。“明月秋风洞庭水”共同组成一幅迷人的洞庭画卷。  相似文献   

8.
“奇”题相与析贵州/赵泽文199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两首唐人绝句,题咏对象都是洞庭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下简称孟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以下简称杜诗)都是状写洞庭湖景的千古名篇。他们的写景、抒情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试作对比赏析。孟诗和杜诗的写景都用夸张的技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孟诗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即为写景句。孟诗中的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而杜诗只一“坼”,一“浮”两字就表现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和震坼宇…  相似文献   

10.
很荣幸来到余三定老师的南湖藏书楼参观学习。我对岳阳和洞庭湖仰慕已久,只是以往停留在古人诗词歌赋的文本所营造的想象世界里,尤其是范文正《岳阳楼记》所描绘的“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令我对这片湖水和这座城市都无比向往。今天来到洞庭湖的子湖——南湖之畔,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荆江南岸。南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如下图)。洞庭湖示意图洞庭湖是第三纪末期、地层断裂后经过长期的缓慢下沉及江河冲积物的不断充填而逐渐形成的。古代的洞庭湖是很大的,《山海经》记载“洞庭乃沅澧之交,潇湘之渊。夏秋水涨,方九百里。”三国以前,洞庭湖的整个湖面是连成一片的,夏秋时节,波涛万顷,方圆八百里。至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变成了三个湖:东面的仍叫洞庭湖,南面的叫青草湖(也称南洞庭湖),西面的叫赤…  相似文献   

12.
【原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分析】《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作者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着力描画洞庭景色,为后文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进步思想和政治抱负奠定了基础,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作品在点明了作记的缘由之后,即以凝炼而又富有音乐美的语言,粗线条勾勒洞庭“胜状”。“街远山,吞长江”,一“衔”一“吞”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浩  相似文献   

13.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不朽名篇,这里仅从一个侧面谈谈它的艺术表现特色。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而其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洞庭景色。乍看起来,似乎是文不对题。其实不然。他在写景抒情时都是紧紧扣住“楼”与“湖”来构思和着笔的。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作“记”的缘由之后,第二自然段开头就提纲挈领地交待——“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里所说的“巴陵胜状”;显然是指站在“岳阳楼”上鸟瞰的洞庭湖景物。正如吕温所说:“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然而“巴陵胜状”究竟如何?这里还只是提出了命题,紧接着作者用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相似文献   

14.
《望洞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前两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读着这两句诗我产生了困惑:诗人刘禹锡所处的年代,洞庭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总面积近6000平方千米,方圆数百里,且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之势,号称“八百里洞庭”。而“潭”,只是一种较深的水池子,何以要用这个字来形容洞庭湖?  相似文献   

15.
1.洞庭湖吞吐长江、汇纳四水,是个“水袋子”。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广大冲积平原和湖泊水网地区,1.878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湖南占81%,洞庭湖北面有长江水从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入团湖,本省湘、资、沅、澧“四水”从西、南面注入,汇集129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来水(占长江流域面积的71.7%);年均入湖水量3018亿立方米(其中37%来自长江,54.6%来自“四水”,其余为区间产水)。  相似文献   

16.
《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唐诗中赋咏洞庭湖壮阔景观的名作就不少,而其中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作《临嗣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尤为后人所传诵。  相似文献   

17.
资料一:美丽的洞庭湖富饶美丽的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它容纳四水,吞吐长江。整个湖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开发历史悠久,素称“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玲 《文教资料》2007,(27):110-112
教学目的:岳阳楼的文学书写与文化审美。教学方式:以分析讲授为主,并适当辅以课堂讨论。教学时间:三课时。在岳阳教《岳阳楼记》,有八百里洞庭美景可以观览,有清代所遗纯木结构的岳阳楼可以登临,有无数迁客骚人的翰墨余香可以品味,更有当代岳阳精神可以藉资,教学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第一步:导读——《岳阳楼记》的由来课件展示:洞庭湖典型景观图,岳阳楼典型景观图,配《洞庭鱼米乡》,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应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而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洞庭湖灾害的成因,探讨了治理洞庭湖的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一、把握形象“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诗人的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读完一首诗或词,首先要看它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1997年高考全国卷所选的两首古诗塑造的是自然形象。一首是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另一首是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刘诗从月夜遥望的角度写了千里洞庭湖光山色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