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声求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借助这种方法,可以探求语源、寻求本字,正确地解释连绵词,对阅读古典文献,有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因声求义"和训诂进行阐述,分析其作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往往将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等同起来,或者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式,有的学者将声训视为训诂方法,也有的学者甚至把声训与因声求义等同起来。其实,训诂方法和训诂方式在训诂实践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声训是训诂方式,因声求义则是训诂方法,不宜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亦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3.
传统训诂学以解释词义为首任,训诂方法多种多样,《春秋公羊传》正文训诂主要采用了据境索义和因声求义两种方法。据此认为,传统训诂学在先秦已经萌芽,在《春秋公羊传》时期已经基本成熟。穷尽性地整理与研究古籍中的训诂资料对于新时期训诂学的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云南语言文字学家吴树声以小学的眼光治《诗》,发明条例,通其义训,著《诗小学》一书。其书立论精当,言必有据,于训诂颇多创获,往往发前人之所未发。然目前学术界对吴氏此书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无人对此书在训诂上所取得的成就予以系统的评价。本文从训诂的角度提出有关的六个方面对吴氏此书进行述评,充分肯定其书在训诂上的价值、作用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以资今日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义正音"是乾嘉时代学术领袖戴震提出的重要主张。其主要内涵是,根据字词的意义和规律性的意义关系,可以确定它们的古音地位,以及古音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古音演变的轨迹。清代小学的最重要理论和方法,在于音义互求。以义正音与因声求义二者,是音义互求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清代以后,因声求义的理论和方法得到很好的总结和继承,而以义正音,因为要以对词义和意义关系的认识为起点去推证古音,有更大的难度,所以还没有得到总结。清代小学形音义互求的学术大背景以及戴震本人的古音学旨趣和治学特点等,是以义正音提出的学术条件。以义正音的语言学基本原理是音义结合具有内在关系,这种方法具有严密的论证逻辑。戴震和他的大弟子、著名学者段玉裁的音义互求的实践,包含着以义正音的理论和方法,他们的古音学结论,从以义正音的角度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以义正音的理论的方法,对现代古音研究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奉唐太宗诏命编撰的《五经正义》之一,“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通过声音来探求词义的传统训诂方法.《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实际是对东汉郑玄“因声求义”训诂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清人“因声求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孔颖达“因声求义”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传统训诂学关于音义关系的研究,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玄是汉代注释领域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学者,他把“随文而释”的注疏之学推向了极致。他的训诂实践,不仅包容今古文经学,以今释古,而且首开因声求义之法。本文从注疏的内容上对郑玄的训诂实践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因声求义是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前人和时贤在一些训诂学著作中都有相关的论述,但都局限于具体实践,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去阐述其流变。这一方法经历了从声训到右文说再到因声求义这样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因声求义在清代走向成熟,清代学者利用它在训诂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它存在的依据是由于汉语中存在通假字、同源词、联绵词和音转等语言现象。因此,因声求义的具体实践也就体现在破通假、系联同源词、释联绵词和考证方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义素分析是借自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分析方法,最初是用来分析亲属词的义位特征的,后来在语言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而“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训诂释义方法,主要是根据音近义通的原理系联根词与源词,找出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将义素分析的理论运用到“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些日常器具的得名并非约定俗成的,人们往往根据某种器具的性质特点、功用等来给它命名。本文通过因声求义等训诂手段,揭示了《方言》中“杯”这一词条中词源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述了清儒黄生训诂学的成就与不足。黄生明末清初在训诂实践中躬行了因声求义的方法,阐发音转。由声原义,在探讨语源、明假借、贯通连绵词,考释俗语及字本义诸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由于时代的局限,说解中亦有疏舛,取训不当之病,但这只是“通波之留介”。黄生以其卓著的训诂成就给后来的乾嘉学者作出了良好表率,为清代训诂学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文献的基础方言是客家方言。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客家话书面材料,运用训诂学的方法,从语音、文字、语义、语法各方面提出例证,对太平天国文献注释中误注和失注的27条词语作了考释辨正。提出注释工作必须遵守语言的社会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原则,在发现特点、审辨音系和综合考据方面下功夫,重视活语言的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3.
杨树达继承乾嘉学派"声近义通"之旨,又接受西方语源学理论,从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音义关系理论,即造字时有通借、用字时有通假、形声字声符含义等。基于以上音义关系的理论,杨树达进行了大量的训诂实践。但其训诂实践也存在臆说个别形声字的声符含义、拘泥于"右文说"等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音近义通”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同源词之间的“音近义通”、联绵词不同书写形式之间的“音近义通”以及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音近义通”。“音近义通”的原理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郑玄<毛诗笺>是汉代以来随文释义的典范之作,训诂内容丰富,训诂方法也较完备.本文在较全面整理其训诂材料的基础上,欲图通过对其所有因声求义例的归类分析,揭明其著的训诂条例和训释特色.  相似文献   

16.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声训"与"因声求义"在训诂学著作中经常被看做两个等同的概念,在训诂实践中也往往没有区别地交替使用。其实"声训"和"因声求义"在"训释词"和"训释目的"上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更反映出二者在其适用范围和求义层面上存在着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形声字"形"的表义特点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而往往忽视了其"声"的辨义作用.本文引证了古代学者对"声"的辨义作用的论述及"声"的辨义作用的实例,论述了形声字的"声"有表义的作用.掌握了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原文,不至于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和科学的分析,阐释了《埤雅》在内容形式及体例上独特的构制,即传统训诂学名物的训释和生物学的科学分析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