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2年中国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002年中国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状况分九个部分进行述评:社科学术期刊的基本理论问题;质量是社科学术期刊研究的永恒主题;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过程;编者·作者·读者;社科学术期刊管理;核心期刊逐渐成为研究的亮点;网络环境下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社科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2.
发挥社科学术研究对党的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根本途径在于构建二者的互动机制.一方面,要以党的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为社科学术研究和党的理论创新的共同指向,以民主的氛围尤其是发表意见的自由为二者有效互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二者广泛的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建立党内重大事务、重要信息公开制度,并通过改革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办法,转变党政咨询机构、政策研究机构的职能,改进和完善党对社科学术研究的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社科学术期刊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与进步有目共睹,但目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传统的社科学术期刊运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社科学术期刊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社科学术期刊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需要坚持质量第一,实施精品办刊的战略;创造特色与品牌;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拓展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承担着学术创新的重任。目前 ,社科学报透现出社科学术领域存在着学术成果明度问题、学术研究态度问题和学术创新效度问题。要解决学术创新效度问题 ,必须解决学术研究态度和学术成果明度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2005年9月12日召开的“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发展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社科学术期刊的负责同志,听取了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同志关于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反对学术腐败的讲话,探讨了如何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提高学术期刊质量、谋求学术期刊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为迎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30周年,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类杂志服务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2013年11月15日,《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与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联合举办了"服务学科建设,推动思政类学术刊物协同发展"全国研讨会。教育部社科司、上海市教委领导出席了研讨会,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我国教育学术期刊创新发展,能够为我国教育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给予方向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提供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背景下我国教育学术期刊应该富有中国特色,应该具备时代特征,应该提升精品特质。我国教育学术期刊要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教育学术期刊发展的正确航向;要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创新;要坚定以人为本,坚守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初心使命;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正学术期刊的性质、定位决定了其具有理论导向、学术信息传播、文化积累与文化创造、决策服务等功能,在传承文明、引领学术、培养学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下,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面临哪些方面的问题与挑战,综合性期刊向何处去,如何加强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特色建设,是亟须探讨与回答的问题。我国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集中在社科院、社科联和各大专院校。经多年的发展,随着愈加专业化,综合类学术期刊似乎愈来愈陷入困  相似文献   

9.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为激发高校学术组织创新活力,中国部分高校逐渐进行学部制改革。学部作为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对指导学科分类、深入民主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面对中国工科研究型大学"工强文弱"的状况,应通过构建人文社科学部来引导和推动人文社科建设,但在学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发展定位不准、有效融合不够、院部职能协调不清等问题,要对学部进行有效定位,重视其运行模式和组织架构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为展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启动以来全国高校社科学术期刊所取得的成绩,推动高校社科学术期刊不断努力提升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同意,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先后举行了四届高校社科期刊的评优活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在1999、2002、2006年举行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各级政府和各高校正大力推进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提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层次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产学研结合这一平台,获取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动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充分加强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力度,从而建立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大学学术创新与组织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学术创新需要进行组织创新。利于学术创新的组织特征表现为自由性、共生性和自组织性。我国大学基层尚存在诸多不利于学术创新的组织因素,大学学术创新决定了对基层学术组织发生变革的要求。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要通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矩阵型建设、学术权力的基层倾斜和管理的伦理化改革为学术创新发展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3.
学术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新奖助政策的调研,建立学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各个学院研究生学术创新状况进行定量判断,为研究生评奖评优、学术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是评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乃至国家未来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改善有着深远影响。文章针对车辆工程专业构建了一个以学校环境、导师因素和个人因素作为一级指标的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并给出了提升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遵循的是"经典阅读→问题意识→闲静思索"的严格规范和研究理路,概括起来就是:"经典阅读"是学术创新的必经之路;"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生命起点;"闲静思索"是学术创新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调查高校经管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要求和经济管理类学科特点,提出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强化导师指导、搭建学术平台、增加学术交流、重视科研实践、加强质量监控、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学术氛围、丰富学术资源等多途径,培养经管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构建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大学创新文化建设与学术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制度与创新文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大学发展和学术创新活动。实践中大学学术管理中的行政权力泛化以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助长了学术上的浮躁情绪和实利心态,通过学术制度创新培育创新文化是当务之急。因此,学术制度创新必须倡导学术文化,有利于大学学术发展,体现学术创新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视野与视角——谈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野与视角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者的视野应有三个维度:时间、空间和学科维度,表现为历史的眼光、国际化的视野和多学科的视野;学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角的选择,视角的独特性、精准性和多维性是学术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关键。因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在进行学术创新的过程中尤应注重视野的拓展和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术评价的功利化现状及其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校学术评价的功利化现状表现为学术评价偏重行政权力、推崇成果数量而忽视质量。这分别是由于行政部门干预过多和学术成果的效率优先观念造成的。追根溯源,学术评价的功利化现状源于教育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借鉴西方学术评价的经验,高校学术评价要尊重学术的独立性,把创新作为学术评价的最高标准和价值取向,并建立内、外机制结合的学术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20.
Recent studies on 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 (ACLs) have demonstrated their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 learning. However, most of the research evidence is derived from a few subject-specific courses or limited student enrolment. Empirical studies on this topic involving large student populations are rare. The present work involved a large-scale two-year study that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ACL o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a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me. An institutional survey was used to gather more than 35,000 units of student perception data from all 306 courses in the programme. Our empirical findings show that students thought courses that adopted an ACL as the key learning environmen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designed and more encouraging of student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than courses which used regular classrooms; thus, student perceptions were improved. We are also the first to report that this positive effect 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s statistically unaffected by academic performance, with high, middle and low achievers all benefiting from the use of the facilit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CLs are better environments for nurturing innovation for all stud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academic 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