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讨论西方美术对近代中国,尤其是现代美术的影响的同时,西方也在探讨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对西方影响。有的西方学者称这种影响是,“东方文艺复兴”。“东方文艺复兴”最初由奎内特在184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那么,东方文艺复兴则标志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终结。在17世纪,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相呼应,在东方文艺复兴中,东方的泛神论已经超越了古希腊和欧洲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2.
一双清澈而又忧郁的褐色大眼睛,使得整个世界都为之倾倒。作为欧洲首席女星,苏菲·玛索精致的面孔又有着一抹独特的东方气质,妖娆中带着几分清纯。这位“法国最漂亮的女人”,兼有西方人的浪漫和东方人的神秘,不愧为世界一流的璀璨明星。  相似文献   

3.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东方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是西方戏剧史上的世纪绝唱,代表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思想。一个世纪以来,在这种思想帮助下。西方人将东方人在种族和性别上加以定型化,“蝴蝶夫人”成为东方女子的典型范本。作为美籍华人黄哲伦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舞台剧《蝴蝶君》与带有东方主义的歌剧《蝴蝶夫人》并置,以迥异的解读手法和舞台表现形态解构西方人对东方女子滞定形象,颠覆了原有的东西权利关系,成为以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他者之声,重塑了东方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我得到《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一书(以下简称《笔谈》)是2004年10月份。本书作者在《笔谈》的前言中提到写此书的愿望是“更有利于广大普通读者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理解”。但我读后感到,对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十分有意义。非一般的音乐家传略当今世界大作曲家、音乐家  相似文献   

5.
由于东西方民族的音乐心理审美异同,造成东方人演奏西方的钢琴作品中存在诸多问题:节奏感方面,东方人具有散漫性;由于东方人的传统音乐审美心理关注的是单线的旋律进行,因此解释西方音乐时,简化地表述为"旋律加和声"伴奏的公式;东方人缺乏和声的进行感及音乐结构的平衡感;对踏板的使用不明确。正确面对这些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力求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西方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西方人与东方人的性情即使从某些食物上也是能看出区别的。例如西方的比萨饼与东方的包子:比萨饼所有的“内容”都是平铺直叙、摆放在面饼上的,什么口味一望便知。而包子则不然。包子的外貌基本一致,而包子里面具体的“内容”,我们称之为“馅”,到底是什么口味的馅,是“馅”还是“陷”,不亲口尝尝是不会知道的。  相似文献   

7.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是不会相会的。”至少,英国短篇小说家吉普林是如此认为。事实上,当今东方人与西方人时常碰面。当他们会面时,自然而然地必须找出一种合适的问候方式。最佳的做法就是遵守这个耳熟能详的行事准则: “入境随俗。”那么,对美国人而言,什么才是适当的问候语?可能你已经懂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教科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西方数学家的名字出现的比东方的多,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带给我们一种错觉,那就是西方人对数学的贡献比东方人大。事实上是不是这种情况呢?东西方对数学的贡献谁大谁小呢,本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了东方和西方对数学的贡献同等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是不会相会的。”至少.英国短篇小说家吉普林是如此认为的。事实上。当今东方人与西方人时常碰面。当他们会面时.自然而然地必须找出一种合适的问候方式。唉,这就麻烦了!在某个文化里可能恰到好处的事.到另一个文化里就可能过分腧矩了。因此.最佳的做法就是遵守这个耳熟能详的行事准则:“入乡随俗”。  相似文献   

10.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是不会相会的。至少,英国短篇小说家吉普林是如此认为。事实上,当今东方人与西方人时常碰面。当他们会面时,自然而然地必须找出一种合适的问候方式。唉,这就麻烦了!在某个文化里可能是恰到好处的事,到另一个文化里,就可能过分越矩。因此,最佳的做法就是遵守这个耳熟能详的行事准则:“入乡随俗”。  相似文献   

11.
新西兰音乐新西兰近百分之九十的人是欧洲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他们从欧洲带来了故土传统的音乐形式:合唱队、管弦乐队、苏格兰风袋管乐队和声乐唱法。十九世纪末期,欧洲音乐在新西兰影响日增,当地毛利人的音乐深受其影响,但是毛利音乐有其地方和民族特色,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近几年来,新西兰政府予以保护和发扬,因此毛利音乐也在科学性方面从西方音乐中得到营养和提高,在新西兰也很流行。新西兰人民喜欢音乐,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音乐是最为普及的。电台里整天都可以听到音乐播放,各地都有调频电台专门播放古典音乐和轻音乐。新西兰音乐联合会和伊丽莎白二世艺术委员会每年都要邀请一些西方国家的音乐家和演出团体来演出,以丰富人民的音乐生活。  相似文献   

12.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电影评选中荣获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指导/道具、最佳原创音乐奖四项大奖。这部完全中国化故事题材的影片为什么受到西方人亲睐,并引来一片喝彩和盛赞呢?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文化东方策略:1.挖掘与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相一致题材。2.利用华人打造地道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以期占领潜在的电影市场。3.让观众对电影的东方情结转化为“好莱坞”的商业企图。电影作为极其丰富的文化叙事符号,它不仅包含着对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镜像图解,同时也包含着经济、商业运作的内涵。因为,电影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艺术完美之境地。入世后的中国电影也将面临“民族电影”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经验,来装备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西方二十世纪“新音乐”像一块“烫手的山芋”,让众多音乐家进退维谷,而针对“新音乐”的褒与贬亦是纷争不断.福建师范大学叶松荣教授的《断裂与失衡——中西视野下的西方二十世纪“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分析》一书从一个更为合理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对于西方二十世纪“新音乐”的论断。本文拟从此著作的整体出发.对著者所论主题进行较为宏观的介绍,希望可以从中探析出些许新意。  相似文献   

14.
《马来狂人》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茨威格以热带丛林中的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德国医生惊心动魄的离奇故事。在小说中,作者基于东方学话语视角对东西方进行对比,塑造了一系列近代东方人形象,对亚洲热带丛林这一异国地带进行了想象,通过对东方的表述构建了西方的霸权话语。  相似文献   

15.
一、联系实际 ,化难为易财政金融课程理论性强 ,常给人以抽象空洞的感觉 ,但是许多财政金融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好的例子。比如财政支出是“量入为出” ,还是“量出为入”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宏观问题 ,如果单纯用理论来解释 ,会比较繁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从人们的消费观念入手 ,通过让学生对东方人与西方人消费观念的差异比较得出 :东方人“量入为出” ,保持高达50%的储蓄率 ,支撑了国家的高积累和经济的高增长 ;而西方人常常推崇“量出为入”的借款消费观念 ,也能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但…  相似文献   

16.
欧洲音乐史上有一位风格独特的音乐家德彪西 ,他的作品不同于其他任何音乐家的 ,如贝多芬史诗般的交响音乐、肖邦抒情典雅的钢琴作品。德彪西的作品再现了大自然的雷电闪烁、阳光雨露等 ,他用音乐的声音因素把自然界或头脑里的一闪即逝的印象记录下来 ,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思。童年时期 ,德彪西十分热爱肖邦的音乐作品。肖邦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德彪西赞赏的俄罗斯音乐尤其是莫索尔斯基的音乐 ,在创作上也给予他极大的影响。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表演的东方歌舞 ,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种音乐的不同影响促进了德彪西风格的形…  相似文献   

17.
听雅尼     
一位站在流行与古典边缘的音乐家,古老的东方赐予的与生俱来的文化渊源和后天西方流行因素的感染,在他身上得到了有机而完美的结合,也为他的音乐注入了一股特殊的神秘的活力。他就是雅尼。雅尼偏爱在古老的人文背景下开音乐会。我欣赏的是他在雅典  相似文献   

18.
读毛姆的这本书,一直读到合上书页,把书的封面封底又看了一遍,依然觉得是在阅读另一个国家的奇闻逸事。是的,“奇闻逸事”,很显然,这是毛姆,或者西方在东方最想寻觅的明亮宝石,碧绿翡翠。而作为读者--作为另一个“奇闻逸事”的捕捉者,一个出生在这“神秘”东方的东方人--一个外国人在那时那景将会如何捕捉中国社会那时那景的世态风尚,在他眼中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他特殊的职业敏感是否能带给我们一些新视角的发现,则是我所格外关心与寻找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华裔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过:“科学与艺术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众所周知,科学家用有限的数字(十个),为人类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宝贵的财富。音乐家用有限的音符(七个),创作出丰富多彩、不计其数人类共享的音乐作品。音乐中有科学,科学中有音乐。有很多科学家的音乐造诣非常深,他们也是“业余音乐家”。中外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他们原来的专业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卓有成效地继承和概括了17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创造出永恒的音乐艺术,被后人誉为“古典大师”、“欧洲音乐之父”。巴赫创作了极多的钢琴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