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命题不是最佳概括。文艺不是泛泛地以社会生活为“唯一源泉”,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作家主观世界为“两个源泉”,也不是以创作主体为“直接源泉”和以社会生活为“最后源泉”,而应是以创作主体艺术生产实践为源泉。社会生活并不能离开创作主体自在地无条件地成为文艺源泉,只有当创作主体在艺术生产实践中同其建立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化关系时,相对于主体来说,它才构成文艺源泉的对象因素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的思想家。在艺术本质上,他认为艺术是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和真理隔着三层;在艺术功能论上,认为文艺应该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在艺术源泉论上,认为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对后世西方文艺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艺究竟是什么,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包括“源泉”和“本质”两个层次;文艺究竟为什么,是一个逻辑起点问题,决定着文艺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对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讲话》也作了明确肯定。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在艺术本质论上,他认为艺术是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和真理隔着三层.在艺术功能论上,认为文艺应该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在艺术源泉论上,认为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提出“灵感”说,对文学创作的源泉提出自己的解释。灵感说的提出,强调了作家的主体性意义和价值。并从理论上证实了作家想象力、创造力、创作灵感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柏拉图对“艺术灵感”的论述,是从神力凭附和回忆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的。  相似文献   

6.
<正> 自别林斯基以来,“典型化”的概念被阐释为文艺创作的普通规律,俨然已是不庸置疑的真理。但我们发现这个命题,不仅适应的范围没有普遍性,而且理论的内容也经不起艺术实践的检验,纯然是一个主观臆造的概念。这里提出几点质疑,以引起理论界讨论和争鸣。一、“典型化”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吗? 在西方近代美学中,别林斯基是“第一个把典型化提到艺术创作中的首要地位”的人(朱光潜语)。别林斯基说:“典型化是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没有典型化,就没有创作”。又说:“没有典型化,就没有艺术”。这种简单化的逻辑,这种绝对化的思想,长期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一直深信不疑,至今没有改观。所以,建国以来的文艺学教材,基本上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艺术哲学,把美与实践的关系,发展成为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把艺术本质论具体化为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发展为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作用;把“美的规律”发展为“典型化”原则。并从美根源的实践性决定文艺必须以社会生活为源泉,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联系要求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观,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就是要求将普通生活典型化三个方面,显示了毛泽东艺术本质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底蕴,阐述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艺术创作中“变形”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论证了“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对审美主体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也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特有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孔子认为文艺有感发、认识、教育、讽刺、实用、修身等社会作用,而他所说的“温柔敦厚”是对人而言,并非对“诗教”本身而言。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思想,开创了我国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既讲“再现”、又讲“表现”,而又以“表现”为主的民族传统,揭示了阶级社会中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普遍规律。但是,由于他过分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因而相对来说,忽视了文艺的审美作用和自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李琳 《华章》2012,(13)
生活与艺术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关系.艺术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的结果的表现性形式,也是创作主体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和对生命特殊的体会感悟的物态化结果.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者要想创造出形神兼备、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境深意远的艺术作品,培养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丰富独特的审美体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艺术辩证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这种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艺术创作之所以需要辩证法,不是由于某些人对它有什么特殊爱好,而是生活本身对作者提出了如此的要求。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于现实主义文艺来说,真实性可以说是它的生命。生活本身是充满辩证法的,因而艺术辩证法必然在创作中得到具体的运用。这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哪种文艺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演变.古今中外优秀文艺成果的借鉴,不能代替创作源泉,文艺工作者还须深入、体察社会生活,获得创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13.
胡吉翠 《教师》2012,(33):112-112
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过程的再创造。儿童画的创作也是如此。儿童画创作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创新的思维。抓住农村小学低年级儿童画创作中经常出现的“绘画相似性”,以童心激趣、作业“自选”、倾听交流和正确评价的方法,为农村的艺术教育夯买基础。  相似文献   

14.
艺术创作的源泉离不开想象、离不开生活。想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想象引发情感,而情感推动想象,二者结合,才体现出作品的“意”。搞艺术创作是要经常深入生活的,从生活到艺术是不断熟悉艺术规律和驾驭艺术规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文艺的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客体和主体、再现和表现、反映和创造之间的关系,是同文艺的本质特征密切相关的问题。郭沫若作为富于个性特征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年在泛神论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强调艺术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倡导自我表现和主情主义,重视直觉和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本世纪初期,郭沫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受到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的激励,  相似文献   

16.
<正>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现实主义的光辉思想,结合我国革命文艺的具体实践,从文艺的创作主体、表现对象、创作过程以及作家艺术家主观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等方面,精辟地论述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创作原则,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理论的宝库。四十年文艺发展的历史证明,坚持这些基本创作原则,革命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就能得到顺利发展,违背它,就会遭到挫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出现了一个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的崭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在纪念《讲话》发表四十周年的时候,重新学习这些理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革命现实主义,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坚持“性欲乃是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源泉”,认为“本能的升华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发展的特征;正是由于升华,高级的心智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或思想活动才成为可能。”人们对此很有异议。其实,弗洛伊德是在对“性”的最广泛意义的理解基础上创建他的“动力心理学”的,他试图从他对人的个体心理理解的立场出发,来解释人类的全部历史、全部事件和社会生活的结构,并以此建立一整套关于人类精神生活规律的学说和理论。深入探寻弗洛伊德性学说的底蕴,澄清他的“性力”、“原欲”概念的内涵,真正领悟其“升华”思想的真谛,才有可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对复杂纷繁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艺术源于生活是一古老命题,在承认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的基础上,把源泉进一步分为两个:外部客观世界与内心主观世界。从这两个世界中攫取艺术创作之需。而向源泉攫取需要最基本的东西———激情。  相似文献   

19.
“力”本身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一种能够改变物体状态的一种能量,在艺术审美上则是“韵”、“律”、“动”、“气”等根本源流,也是创造审美的先决条件,本人通过中国传统审美理论,解析“力”的审美渊源,“力”审美意蕴和“力”的信息的构成及表现等几个层面入手,对现代艺术设计中“力”的信息进行集中探究。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的“文,心学也” 的理论命题;是对前人创作理论的发挥,但显得史为鲜明深刻,更有实践意义.刘氏重视文艺创作的情感表现,认为感情要深刻.其创作主体论还表现在对人品修养的重视上.认为人品的好坏,既要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内容、又要影响艺术创作的形式.刘氏的人品论也有局限性,理论上,内涵上有缺陷.对作者的主观感情和道德修养的关系,刘氏认为是辨证统一的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它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内部规律,涉及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间的关系.进而关系到艺术形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