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鲁迅杂的体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裁问题,本根据古代论关于体包括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次的理论,提出和论证了鲁迅杂的体特点:体裁杂多而统一于杂质,语言特色繁多而统一于诗化,风格多样而统一于战斗性。  相似文献   

2.
抽取部分鲁迅杂文,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具体的深入分析。其中思想方面分别为主题思想、前期思想倾向和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反映。艺术方面主要是情与理的高度融合、以平凡的事物生动的形象表现深刻的思想和精致的结尾。  相似文献   

3.
浅谈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杂文艺术特色的研究方面,不少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鲁迅杂文中的形象塑造——如“媚态的猫”、“落水狗”、“叭儿狗”、“乏走狗”、“苍蝇”、“蚊子”、“山羊”等不同的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上,但对于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却研讨不够。笔者认为,诗歌的丰富想象、小说的描写技巧和戏剧的动作化语言是鲁迅杂文形象化手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鲁迅杂文使用了大量的幽默笔法,人们通常认为鲁迅的幽默是当时险恶环境下的一种“曲笔”,是避开国民党新闻检查的一种手段,本文通过对幽默的美学机制和作者的创作心理的分析,认为幽默不是鲁迅创作杂文的被动手段,而是一种主动选择,是鲁迅的一种积极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一生的文学事业中,杂文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共给我们留下了16本集子,计一百多万字。他坚持不懈地把自己的文学才能和思想修养熔铸在杂文里,艺术性、思想性、战斗性高度统一,其杂文成为巍然矗立于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杂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鲁迅杂文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战斗性、形象性、典型性、幽默感及它的真挚情感上。  相似文献   

7.
鲁迅杂文具有语言犀利、针锋相对的特点。杂文中运用反语使文章具有巨大感染力和强大战斗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意象学说分析了“象”是鲁迅杂文中“意象”生成的客观基础和现象来源,历史典籍、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动物等皆为所用。运用心理学的意象原理,阐释了鲁迅杂文意象生成的心理模型,即经验模型、素养模型和个性情感模型。指出心理模型是破译鲁迅杂文意象生成的密码。  相似文献   

9.
本从当代杂作家的嬗变中,重新审视杂“现实主义”和“韧”的战斗精神这两个特点,号召当代杂作家从人格的嬗变中挣脱出来,重读鲁迅。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杂,以强大的逻辑力量.铸成了对敌斗争的“投枪”、“匕首”和“钢刀”、“利刃”,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围攻,鼓舞着中国人民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tries to abstract Lu Xun’s ideas on language from his view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It analyzes Lu Xun’s view language from three aspects: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on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and on translation.It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Lu Xun’s idea on language and western linguists’views.It hopes to provide the readers with some insights in understanding the Lu Xun’s view on language.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语言艺术的鲁迅小说,主要使用的是人为符号,但这些人为符号在鲁迅的小说中不仅以鲜明的个性彰显了自身的神采与魅力,而且还有着音乐般的审美效果与成就。鲁迅在小说中不仅通过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达到了音乐使用自然符号的“真”的境界,而且还在这种真的艺术境界中表达了丰富意味和情感内容,在尽显音乐般的特点与韵味的同时,展示了人为符号的强劲功能。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日记在鲁迅身后的命运,构成“鲁迅”命运的一个侧面。鲁迅日记初次发表,引发读者对其中所呈现的鲁迅形象的不满;鲁迅日记被1938年版《鲁迅全集》失收,为1922年全年日记的丢失埋下了伏笔;鲁迅日记简约的文风,为后来者在日记内容的阐释方面,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不是职业编辑工作者,但编辑工作伴随他文学生涯的始终,他对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贡献,在现代编辑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其编辑思想及编辑经验,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编辑队伍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说到鲁迅,人们总体感觉之一就是“骂人”。但鲁迅是否真的骂人?又为何骂人?又是“骂”的什么人?鲁迅“骂人”的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远。鲁迅纯然是怀着对中国民众的真诚关心,怀着对中国社会的深重忧虑,怀着对中国明天的热烈向往,而拿起战斗的笔进行猛烈战斗,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信仰的看法极其复杂。早期因痛惜"中国在昔,本尚物质"缺乏真诚的信仰,遂疾呼"迷信可存",肯定宗教作为向上之民必要的精神诉求。在此过程中,却发现国人的信仰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辁才小慧之徒还是革命小贩,只是徒有信仰的空壳。借主义、成大名是他们最普遍的模式。于是,他对"无特操"表现出的追名逐利、虚伪贪婪等种种行为进行了批判。他主张对信仰采取一种既认真又怀疑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7.
忏悔意识于文学自有其伟大之处,它使作品的主人公有了检视自我心灵的可能,在良知痛苦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中达到了对自我的质疑与批判;同时,忏悔意识源于对存在局限的敏锐直觉,从而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了对存在条件拷问的维度。在鲁迅的文学世界中,忏悔意识集中表现为道德忏悔与形而上忏悔,体现了一位卓越文学家应该有的精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小说不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内涵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进程,更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超凡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此,本文以鲁迅小说的语言为基本着眼点,以语言运用中的突出特点“博采众长”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大的方面,即一古今交融、文白杂糅,二中西结合、独树一帜,对鲁迅小说语言的“博采众长”这一特点进行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革命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鲁迅有关文学、文字学的著作中,多处征引<周易>的文字,以<周易>立论.因此,研究鲁迅对<周易>的看法以及他从<周易>出发,整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这些人物形象揭示的是人尚未实现的状态或者部分实现的状态,看似描述当下,实则指向未来。这种乌托邦情结构成了鲁迅人格的主要特质,推动他不断走向自我生命的超越,也帮助他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叛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