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义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文学作品离不开模糊语言的运用,语义的无限衍生不可避免,这也是同一个文本会有多个译本的原因之一。本文拟从语言模糊性的特征和表现等角度分析欣赏霍克斯、杨宪益和乔利三位翻译家的译本所塑造的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语义模糊性决定了人们对文本翻译本质的认识,决定着人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但模糊必须体现建立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只有准确把握原文、精通译语,才能恰如其分地重构原语的模糊含义,从而跨越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2.
一、语言的模糊性和语音的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属性,它存在于包括语音在内的语言各个方面。所谓模糊是:“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了的类别”,而类别在数学上,就是一种集合。具体到语言中来,可分为语义模糊。语用模糊等方面。如:“中年”这个词,其所指对象类属边界是不清晰的。对常人来说。45岁的人是中年人,但是,30岁或者55岁的人算不算中年人呢?不同的情况可能有不同的算法。这就是语义的模糊。再如:使用“双关”语,属于人同语言符号的关系问题,是语用的模糊。语音也具有这种模糊性,揭示语音的模糊性有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模糊语言的应用存在于各种文化中。而为了达到广而告之的预期效果,在广告中也大量出现了模糊语言。本文在讨论实例的基础上,从语音模糊、语义模糊、修辞格模糊和句法模糊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模糊语言在广告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忠实”和“信”一直被奉为翻译的标准,但由于人类语言本身就存在着模糊性,加之翻译者在翻译时的主观介入和采取的不同策略,导致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最终,“忠实”和“信”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理想。本文本所要讨论的就是,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误译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翻译对策,希望对文学作品的译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提高文学作品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传递艺术信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人们在运用语言去描述它们时就带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根据事物某种程度的模糊性来进行感知、识别和判断,正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突出特点。人们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常常要运用人脑的模糊识别能力,去感知作品中的模糊信息。人脑的模糊识别能力不但被广泛地应用着,而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龙飞凤舞”的书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是语义的模糊性,而词语是模糊语义最突出的载体。文章从语言基础、现实基础、心理基础、美学基础四个方面探讨模糊词语存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客观存在的属性。近年来.随着模糊语言学的发展.国内愈来愈多的学者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深入仔细的探讨。但模糊性究竞指什么,不同学者之间还存在着分歧。本文从现代语义学的“语义场理论”出发.通过语义场的分类及语义场的对比.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展示语义场理论的价值.论证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结合毛泽东诗词中“万”字的翻译探讨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研究和模糊语义数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7,(6):52-5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在英汉日常用语和文学作品中,一些原本表示精确数目的数词在语义上出现模糊,从而表示非精确的数目。英汉语言中语义模糊的数字及其呈现的意象存在着部分对应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这种数词语义的模糊性,既能反映英汉语言文化的共核部分,也可以一定程度地彰显不同语言文化的各自特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时下流行的"语言模因论"观点进行重新思考,从四个角度挑战其解释力:模因到底是什么,让人费解;将人的作用置于何处,未能说明;模因接受有差别的原因模因论难以作出解释;难以解释语言所体现的人的目的意图。将其与仿拟研究作对比分析,显示该观点并没有表现出优于仿拟研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模糊语言是一种言语交际现象,在一定语境中具有语用模糊性。语用模糊性表现为言语相对模糊,是言语本意与特定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在“模糊”与“非模糊”的分界上,同时还表现为模糊的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13.
数学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数学方式表达和交流"、"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中小学数学教师由于数学语言使用不当而表达不清甚至导致教学失误是常见的,这就需要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白石词以清刚淳雅著称,开清空一派,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王国维却对白石词颇有微词,其中一个观点就是“犹有隔雾看花之恨”.我认为此之“隔”并不能称为遗恨,这是白石词至真至纯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英文商务信函中模糊语言的研究多是从其语用功能的角度出发。本文从模糊语言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使用特点分析着手,提出其在商务信函中具有一定的标识性功能,即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商务信函的种类;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模糊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充当明示交际中的明示刺激,在不同的商务信函中被书信人运用来引导收信人对其意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从语音、词汇和会话含意角度分析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含糊语言。认为英汉语言文化中的语义含糊性产生了一系列的语用效果。说话人之所以选择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由于有不同意图的驱使或某种特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维特根斯坦的语义整体论,从语词的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角度,探讨其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的启发。在对维特根斯坦后期语义整体论的两个主要概念:即语言游戏说和意义使用说的分析基础上,文章认为整体论对外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有两方面:第一,词汇的习得与语词意义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词义的理解在于对词汇的使用;第二,词义的理解离不开相应的语境,因此语境知识的补充是提高词汇习得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禅宗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禅语的非逻辑又使人们难以理解。解读禅语言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禅语会话作为一种教授方式注重交际的有效性,而禅宗要义非逻辑语言所能表达,它“不立文字”。如何启发学人从语言中去领悟语言本身难以传达的信息?认知隐喻让我们理解禅语录中的“胡言乱语”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顺”为“理也”,当为“顺”之引申义,“顺”之本义应为“合乎自然次序”。依据有三:第一,参照“顺”的古文形体,比合“川”、“页”两意,可推求“顺”之本义;第二,“顺”之本义在古代文献资料中用例颇多,现代方言俗语亦可佐证;第三,“顺”的这一本义是其整个词义系统的源头和总纲。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我们今天文学批评中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在这个变革中找到源头,它在众多话语中扮演了“元话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观念的变革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与批评的方向,将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