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从文化系统演变的一维视角,探寻民族过程对地理区域文化系统特性演变的影响。当然,在民族过程中,既有主体性的创造,也有国家政治的统辖,民族过程毕竟既是一个政治的过程,也是一个地理区域文化系统演变过程。文本从文化系统论出发,论述了历史时期民族过程是文化接触、涵化、交融和地理上的移动过程,历史时期民族集团分布是地理区域文化系统特性形成的必要条件;历史时期民族过程中的生计方式选择影响地理区域生态格局演变;民族过程引导地理区域文化系统特性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高黎贡山不仅是滇西最早的人类居住地,同时还成为了多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走廊,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对高黎贡山地区各民族历史源流和分布状况进行专项调查,不仅能对该地区民族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对构建高黎贡山多民族和谐社区、传承多元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姚安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本土民族文化、中原汉族文化与外来宗教文化交互相溶的多元传统文化。这类区域性民族文化与该地区的历史事件、民族聚居、文化互动等关系密切。加强区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是当今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姚安县为个案对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加以探讨,对许多民族地区的类似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歌圩是壮族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是维系壮族族群的重要文化要素,也是广西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平台。在广西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广西各世居民族以歌圩为依托,通过文化、经济、社会交往等的持续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基于文化尊重、文化交融、文化认同和共享的区域文化共同体,进而形成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歌圩传统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代丽江纳西族地区受木氏土司统治。木氏土司为了强化其统治,在姓氏上采取“官姓木,民姓和”的政策,强迫外来移民改姓为和,以期形成“四郡齐民一姓和”的理想图景。但受明朝中央政策、特殊的民族文化、周边区域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有明一代的丽江纳西族姓氏并未形成只有和、木二姓的情况,而是出现了和、木二姓与传统民族姓氏、外来移民杂姓并存的文化交融共生现象。从地方性视角考察民族姓氏演变过程,有益于科学辩证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审视多民族艺术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累更多的实证个案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历史上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国各民族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交流,也促成了中华各民族对多元一体但又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共同体的认知。我国各民族还需要在以后深入的交往交流中不断加深这样的认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有更多回溯历史和现实的实证微观研究的积累,以利于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当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岭走廊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走廊”之一,有着2100多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南岭走廊各民族之间的民族互往、经济互通、文化互融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全面总结、整理、研究南岭走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经验,对广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居住地,居住着汉、彝、藏、苗、回、壮等多种民族,这里既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又是各民族交流互动的走廊.作为金沙江流域最重要历史文化区域,西昌市的民族交融互动极具特点.本文根据西昌市客家人民族学调查,观察客家人进入金沙江流域后,与当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互动关系,探讨这一特定区域民族间互动中客家人所形成的文化特点及新型民族关系对社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河湟地区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依相靠、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在汉藏、回藏两大族群关系之下因利互补、和谐共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和睦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河湟地区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依相靠、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在汉藏、回藏两大族群关系之下因利互补、和谐共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和睦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边疆场域的特殊板块,边境牧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为观察民族“三交”提供了一个微观性视角。基于对内蒙古A旗的田野调查,边境牧区各民族通过生计协作补足形成经济互嵌、精神双向交流形成文化互嵌、族际结构整合形成社会互嵌、认同意识凝聚形成心理互嵌,最终使得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起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心理共同体。通过对该旗的考察,深化边境牧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选择主要在于厚植交往结构的物质基础、注重交流过程的主体间性、深化交融功能的整合成效,从而在推动各民族实现高质量发展、各民族形成双向互嵌交流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实体走向自觉意识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纵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方言是区域文化的栽体,也是地区文化的代言.辽东地区方言融汇了聚居地各民族语音、语词的风格,特别是深受山东半岛方言影响,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方言文化.辽东方言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饮食、称谓、丧葬习俗和地名等方面,记录了这个地区移民、开发和民族融合等历史文化内容,只要辽东方言传承下去,这些反映地区文化历史面貌的内容就不会遗失.  相似文献   

13.
河湟花儿是花儿三大体系之一。其词式独特,曲令众多,风格鲜明,影响至深至广。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特定的地理、历史背景,是河湟地区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是该地区各族人民向着文化一体化方向前进的突出标志。因此,对河湟花儿体系的探讨,其所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某些多民族共有的民歌品种及其规律的认识。河湟花儿发源于甘肃和青海交界的黄河、湟水流域,这里山川壮丽,民族众多,是一极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区。自古以来,众多民族的历史在这里展演,不同族属的文化在这里交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南海区域文化,是指以南海为中心所形成的环南海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南海区域文化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对外传播为经,以南海区域各个国家民族为纬,将之有机地穿接起来,它强调区域文化的整体性,将南海区域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在泛南海区域范围内,既研究文化历史的同中之异,也研究历史文化的异中之同,从而存异求同,以便能更准确地反映南海区域内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  相似文献   

15.
多民族互嵌社区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缩影,探索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交融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推进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本文运用动态社会均衡理论框架,以云南省贡山县多民族互嵌的丙中洛为例,从四个维度分析多民族互嵌社区和谐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首先,经济发展均衡既是各民族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也是外部支持发挥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均衡推动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奠定民族交融的基础条件。其次,以目标达成为共识,实现不同群体的“公共利益”,引领多民族互嵌社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建构社会和谐的交融格局。再次,不同主体的多维度整合,有效地协调区域内外的关系要素,推动资源、利益和价值观形成合力,有助于建构民族交融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最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建构了文化维系机理,共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维系保持持续动态社会均衡,保证民族交融系统的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行。动态社会均衡剖析多民族互嵌社区民族交融的内在逻辑,既为促进学术界深入研究民族关系提供新思路,又为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个历史的范畴,它是由众多民族在历史长期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沉淀生成的,这种交往交流交融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多元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经济间的交流是促进不同民族相互认同、融合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文化、宗教等上层建筑对经济间的交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通道,这条古道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的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茶马古道历史悠久,横跨区域大,涉及民族多,本文仅以丽江木氏土司与茶马古道关系为例来说明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17.
辽西走廊是沟通中原与东北地区的重要民族—文化—经贸廊道,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场域。朝阳北塔作为辽西走廊上的著名寺塔,所出土的文物反映了我国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的历史,亦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朝阳北塔作为佛教寺塔,与佛教的传播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也与民族融合紧密相连。朝阳北塔作为辽西走廊上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交融,是历史的必然,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由来已久,当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的文化交融亦在同步进行。而最广泛的交融体现在广大人民的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及巫术、宗教和民俗活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19.
汉水流域位于我国中部腹地,自古以来即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相互汇合,形成了汉水文化自身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春秋时期汉水流域的古方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楚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和传播,呈现出该地区的历史流变脉络,说明汉水流域古方国的类型与楚文化构成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在经济、科学技术方面密切交流,推动了沿线社会的发展,有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丝绸之路"各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学习、渗透、吸收,在语言和文字上相互交流、借鉴,出现了很多翻译作品和双语人才。"丝绸之路"是各民族互相吸收、交融的典型地区,总的趋势是民族逐渐减少,各民族共同点越来越多。"丝绸之路"的巨大贡献是通过和平交往,对沿线各国、各民族都带来福祉。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推动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地区发展合作框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国内外的民心民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