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都知道中小学教师的劳动量大,工作辛苦。辛苦在什么地方?有专家曾调查统计,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大多表现在七个方面:常规项目多,重复工作多,作业批改多,编造材料多,参加会议多,应付检查多,重复培训多。在这七多中有“四多”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体制使备课一味地流于形式,忽视了备课的内质,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机械地依赖教参,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平时忙于上课、批改作业,根本无精力和时间进行学习研讨,提高自己的理论及业务水平,特别是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抄教案、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为此,我们提出了“一放三保”备课改革新举措,改变过去那些机械呆板而无效的条条框框,使教师放开手脚,敢于尝试,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一、实施“一放三保”备课制度,构建教师自我成长平台“一放三保…  相似文献   

3.
曾几何时。学校本着为教师上课提供参考的初衷。给每位教师、每个学科订了教案,它也确实为正徘徊在新课改门口的老师们送来了一丝阳光,拨开了一些迷雾。老师们大呼:“领导真是体贴咱们,知道咱们的难处,这下可好了,有了这个帮手。上课再也不用愁了。”可是时间一长,老师们便沉醉于现成的教案中了。教案。也就成为老师手中不可或缺的拐棍。而以往那种翻教材,查资料,备学生等老传统都可以丢在一边了,为学生精心准备的备课本(虽然还写备课,也只不过是应付检查用、照教案简单一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课前看看教案、记住过程就可以了。真可谓:教案在手,万事无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下的备课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现行的教师备课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量”为本,形式主义泛滥。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抄教案,甚至是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以“本”为本,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  相似文献   

5.
备课的革命     
一位老师曾给他的上级领导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教以来,我感到最厌恶、最痛恨便是造假材料。这些假材料名目繁多,被冠以“教学常规”的美名,但实则是一些浪费教师们时间与精力、不干不行、干了白干的任务。……单是“备课本”,就非常压制人。首要的  相似文献   

6.
<正>备课是教学的常规工作。然而,实际工作中,老师也好,学校管理者也好,都对备课有着很多的烦恼。老师烦,因为年年上,年年备,备课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给领导"看"的,认为精力都浪费在了"抄"字上;领导烦,因为也知道备课检查只是形式,看看长短,数数课时。这样的备课对上课究竟有多少帮助?大家心里都知道。老师们呼吁电子备课,领导们又不放心,视电子备课为洪水猛兽,生怕一旦实行电子备课,粘贴,复制,教师备课更加不动脑筋,抄袭更加方便。同样是"抄",还不如传统的手写备课,老老实实地抄一遍,权当熟悉教案。  相似文献   

7.
吕赟 《河北教育》2009,(6):32-32
备课本,本来应该是用来记录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但是,当下,有不少老师的备课本被异化为抄教案的“摘抄本”了,唯一的用途就是为了应付学校业务部门的检查。打开这些备课本,字迹大都是龙飞凤舞,比较潦草,内容几乎都是教参上的克隆版,试问,这些纯粹为了应付检查赶抄出来的备课本,有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正视备课本,可以从给自己的备课本“化化妆”做起。  相似文献   

8.
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导处人员都将统一收取教师的备课本,看看栏目有无齐全,是否分课时写详案,是否备足、备齐每一节课,有无提前备课,书写是否工整等等。如果都做到了,就是备课认真。反之,就会被认为备课不认真,没按要求备课。如果没有写教案,一旦被发现,不仅受批评,甚至有年度考核不合格面临解聘的危险。于是乎,备课已异化为写教案了。写  相似文献   

9.
“教学常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活动是有常规的。长期以来,我们认真地遵循着常规进行教学,似乎教学常规就成了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规则保证。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到考核,都有一系列的常规。教师备课的教案要规范,怎么复习旧知,怎么传授新知,怎么巩固知识,怎么进行练习,怎么布置作业等,教师都要在备课本上写得清清楚楚;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需要几分钟,也要分配得准确无误。那些字迹工整,写得有条有理的自然就会被评为“优秀教案”了。教师上课时,就要一板一眼地按照备课的程序进行。即使是一个问  相似文献   

10.
陈炜 《江苏教育》2012,(27):55-57
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教案检查是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老师们会通过课前认真备课并编写教案,对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主要内容、教学步骤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但部分教师对于"课后反思"疏于认真对待,有的教师一学期课程结束了,教案中"课后反思"项目是一片空白,有的教师草草数语以应付学校检查。作为已从教十多年的教师,在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的过程中,本人深刻地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更有助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积累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调查,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无疑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当然,能用80%的精力写教案的老师最起码是认真负责的,严重的是照抄、照搬教案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也应运而生。集体备课也成为“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多数教师的惯用做法。备课已沦落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12.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备课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者认识上的偏差,误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并且过分夸大教案的作用,认为只要有好的教案,就能上出好课,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教案的质量,管理者不仅要求教案各种项目齐全、内容详细、字迹工整,而且把检查教案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常年不懈地抓;期中查、期末查,每月查、临时突击查……有的学校还举行优秀教案评比,将教师的教案与本人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挂钩。于是,老师们为了避免背上不负责任的黑锅而影…  相似文献   

13.
正左老师备课,很有讲究,很有方法,很有经验。通常,语文学科的备课,他至少有三套备课本:一个教案本,一个练习本,一个写作本。教案本,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堂备课。左老师的语文工具书可谓齐全,光字典、词典就有《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辞海》等。备一堂课,他面前摆的参考书就有两三本,新版的、老版的,都有。以前备课讲究教学重点难点,现在备课  相似文献   

14.
教案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就好比剧本之于导演,其存在的原因是为了给教师在授课时提供一份可供遵循的提纲。但渐渐地,某些老师写教案纯粹出于应付,夸张点说,某些老师已经把写教案演变成抄书抄练习。“两张皮”现象也非常严重,书面备课是应检查之须,而实际上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步骤、构想并不与教案一致。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有老师提出与其这样应付着写教案,费时失事,不如采取“零教案”。 究竟我们要不要写教案?要写的话,是否应该对传统教案进行改革?或者写教案根本就不应一刀切?允许资历较深的老师不写教案?或者“是否写教案”根本就不该硬性规定?更不该跟职效评比、年终奖金等挂钩?  相似文献   

15.
孙宝华 《教学随笔》2007,(11):34-34,32
反思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路径之一。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许多教育家和名师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但仔细与身边的老师们交流起来,却发现有真正形成自觉反思意识和习惯的同志太少。有的人仅有的几篇随笔只不过是应付学校检查的作品,甚至还有的是从网上下载来的;备课笔记中的教后小记只是大而化之、不疼不痒的文字,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能用来对付常规检查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大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的指导思想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双基目标;内容处理要有课程意识和宽泛的课程资源意识;教案编写要有记录整体教历的意识而不是单纯地编写教案。它与传统备课相比较,有以下十种较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教学常规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去年以来,我校在改进教学常规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以期与大家商榷。一、淡化教案模式,注重备课实效长期以来,教师套写模式教案但并不实用,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检查,教案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为了使教师能够将这部分无效劳动的时间、精力投放到深刻领会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恰当选择教法、巧妙发挥多媒体功能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我校经过认真调查和反复…  相似文献   

18.
课改背景下的备课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把自我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及人生经历浸润其中而对文本进行独特的处理,从而赋予文本灵性,实现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但现实中的备课已经“面目全非”。教师们也变成了语言文字的搬运工:从教学参考资料“搬”到教案本,从老教师那里“搬”到青年教师这里;从去年,甚至是前年的教案再“搬”到今年,日复一日。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份调查,在20所不同的学校对某一相同年级教师的备课笔记进行了调研,结果让人瞠目结舌,这些备课笔记惊人地相似!于是,很多人在质问,我们的备课怎么…  相似文献   

19.
最近到一所中学听课,谈起教学备课时,老师抱怨学校每学期的备课本检查成了教师们的负担.他们感叹地说,工作十几年教案也写了三、四十本了,刚参加工作时写详细教案还起一定的作用,现在却感到写教案很浪费时间.而且学校检查也不重视质量及效果,检查也就是数数页,看书写是否认真,教学环节是否齐全,最后盖个章,写个日期然后存档,不再还给教师.这样做一是为了让教师们能经常重新备课,以防以旧充新;二是为了今后上级检查工作时作为教学资料使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老师以为备课就是写教案,把教案中有关的项目填写完了,备课也就结束了,这是十分狭隘的备课观。备课当然要写教案,教案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应用于教学中的“备忘本”。教案使得教学有了依据,是实施教学的脚本,它能化无形为有形,化理论为实践,是教师心里备课的外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