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戈 《师道》2002,(7):27-29
现在,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但是,教育的义务及责任,学校、家庭、社会究竟该谁扛鼎呢?按照惯常的思维与逻辑,人们自然把学校与老师当作“第一责任人”,其次才轮到家庭与社会。的确,在培养人才、教育学生上,学校与老师责无旁贷。但是否就真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学校与老师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的现状呢?恐怕,根子不在学校与老师,也不在家庭,而在于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身。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们一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中起着主要的引导和影响地位,学校在学生教育中起着次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在家庭和学校形成良好配合的情况下,才能为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思想的成熟,家长对学校与家庭的关系逐渐重视起来。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学校在人一生中起到极大作用,就平均一个人接受二十年教育来算,一个人的人生有将近五分之一的时间需要与学校朝夕相处,且接受教育的时间段正处于人们三观树立的青少年时期。学校对其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是影响人们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与学校两者都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深远,所以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需注意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以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起点,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教育都是残缺的。然而,近年来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加,家长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教育孩子,甚至有很多家长表示根本不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5.
现在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学校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必须构建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制度的完善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所产生的教育合力要取得显著的效果,就必须使家长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可能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在我校许多大型活动中,人们都能看到一群孩子身着整齐的服装,演奏出优美悦耳的旋律。他们就是学校有名的管乐班的学生。通过几个月的训练,他们就可以演奏很多的曲目。其  相似文献   

6.
家校互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家校之间必须增进互动(一)教育需要通过互动形成合力学生是社会人,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向他们施加教育影响,没有一种教育可以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冲  相似文献   

7.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它在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对青少年教育实施齐抓共管等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芜湖市多年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这一有效形式,初步形成一个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假期为重点,延伸全年的有芜湖特色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简论家庭教教育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廖晶晶少年儿童的教育,就其整体而言,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组成的。过去,人们的关注重点和研究重点都放在学校教育方面。近年来,由于在家庭教育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已逐渐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作为...  相似文献   

9.
有人在论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相互抵消的状况时,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学校的一周正面和成功的教育与学生家庭一。天时间里的不恰当的教育相加,其教育结果可以形象化地表示为一个公式,即 6+ 1≤0。此喻虽属夸张,但它表明,人们在分析教育失败的原因时,几乎大多把责任归咎于学生家庭乃至社会环境,而绝少联想到学校教育在诸多方面的苍白无力和值得改进之处。我觉得,深究其因,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彼此抵触,乃至教育效果弱化和抵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很大程度上的理想化的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西方主要有四种教育组织理论。从历史的观点看,在这四种教育组织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对学校组织的认识经历了由学校是工厂、学校是家庭、学校是联盟集合体到学校是松散结合系统的历史转变。从单一组织理论来认识学校的特性是具有片面性的,因此厘清四种教育组织理论视阈下的学校观为人们认识学校组织系统的复杂性和实现学校的生态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