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在上海开明书店做编辑工作时,同傅彬然先生在一起。记得傅先生曾经讲过,做编辑的围绕着著者的书稿转,今天围绕着这部书稿转,明天围绕着那部书稿转;好比跑龙套,今天围绕着这位主角转,明天围绕着那位主角转。傅先生说这段话,他的含意是说,做编辑的,一般说来,知识比较杂,不象著者对他所著的  相似文献   

2.
报纸要有正确的导向,这是中央对媒体的严肃要求,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办报必须讲可读性,这是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媒体对读者应负的责任。明明白白的道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又常常让人感到困扰。强调导向,强调指导性,往往夸大了其宣传功能,把媒体当成指挥工作的工具。逢会必报,今天一个典型,明天一个经验,尤其是领导活动、讲话,几乎成了要闻版的“常客”。这种状态的报纸,读者不愿看,看都不看的报纸自然就使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商品放高昂的价格,经济适用房以低价优势获得了老百姓的青睐。但关于要不要经济适用房的问题,目前却出现了两种争论。一种是考虑进一步扩大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全国政协委员方廷钰持这种观点,他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建议,可以进一步考虑扩大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如在北京四环左右的距离内,建立一些适合工作、生活需要,接近城区的经济适用房。另一种观点以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代表,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  相似文献   

4.
谢高德 《出版参考》2006,(32):42-43
古人说得好,好阿谀奉承的人不能不防.他今天能对你极尽能事地吹捧,明天他也能对别人如此这般地炮制一番.这种人只是图一己之私利,没有什么道德、气节可言.但现实之中却是这种人吃得开,他们随波逐流,善于溜须拍马,没有多少真本事.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  相似文献   

5.
谢高德 《出版参考》2006,(11):42-43
古人说得好.好阿谀奉承的人不能不防。他今天能对你极尽能事地吹捧.明天他也能对别人如此这般地炮制一番.这种人只是图一己之私利,没有什么道德、气节可言。但现实之中却是这种人吃得开.他们随波逐流.善于溜须拍马.没有多少真本事。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  相似文献   

6.
(一) 一篇报道,读者初接受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大致可分为顺应效应和逆向效应。顺应效应是指读者接受新闻时所产生的与新闻的宣传观点相一致观点,逆向效应则是指读者观点与新闻的宣传观点截然对立,或对新闻宣传的观点不愿接受,这也就是读者的逆反心理效应。我以为,造成读者逆反心理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是失实的新闻报道是直接导致读者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例如,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不堪人民解放军一击,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却发新闻说,中央军英勇顽强坚守着某某城市,这样的谎言,经常被  相似文献   

7.
传说从前有个农民,本来靠自己的勤劳,日子过得还算富裕,但他整天却想着发更大的财。一日,他梦见挑粪的崔子变成了“百宝箱”,金股、珠宝、仙女……要什么里边就会出什么。尽管是白日做梦,他却深信“百宝箱”会突然降临,从此游手好闲,结果日子越过越穷。传说毕竟是传说,不可当真。但笔者最近发现,在我们一些新闻采写者身上,似乎真有这种要啥有啥,随取随有的“百宝箱”:有的报道员常给编辑打电话,缠着编辑要宣传动向,待编辑把近期宣传要点说出后,不到一个小时,两篇很适合报纸宣传口味的稿子便通过传真机摆在了编辑眼前;有的…  相似文献   

8.
国内报业面临八大问题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驿钊 《青年记者》2004,(12):26-28
有两个流行于理论界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1、美国的传媒业是全球最先进的。2、美国传媒业的今天就是中国传媒业的明天。应该承认,美国传媒业是先进的,但这种先进我认为恐怕只能表现在技术上和业态上,我们对其的学习也只能是技术性的学习,而不能是全盘照搬、模仿,中国传媒业的明天还是会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因为传媒这个行业毕竟和纯粹的企业不同。中国传媒业在近期至少在四个方面和美国同行是有重大区别的:  相似文献   

9.
见面或告别时,为了表示友好,人们常常行握手礼,这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礼节,但其中的讲究却很多。握手虽然普通而又常见,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尽情伸手握别人的手。握手时,谁先伸手?一般而言,年长的先向年轻的伸手;女性先向男性伸手;上级先向下级伸手;主人先向客人伸手。当别人向你伸手时,作为晚辈应该用双手回报,并微欠身子,面带微笑;男性不能用太大的力去握女性的手,而要轻轻地,时间也不宜太长,一般是男性不宜主动向女性伸手。但今天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这种封建的观点已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在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告宣传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本来无可厚非,相对前些年人们只重内容不重包装的倾向还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一部分人却又把图书广告宣传的作用无限地夸大了,认为图书的广告宣传是图书市场竞争的惟一决定因素。这种图书市场“宣传决定论”的观点,恐怕有值得商榷的必要。 诚然,图书的广告宣传在“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必要的图书宣传,不仅能告知读者一本书出版发售的基本信息,还能让读者对某些图书作者的一些背景材料、内容特色有所了…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毋庸置疑.但是业内人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些所谓强势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却"选择性失明".  相似文献   

12.
戴胜乔打假     
从意大利人的观点来看,那些虚构意大利产地、品牌或者故事来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足够严重。但在中国,它们是不是如此严重,戴胜乔并不清楚。但他清楚的是,在此之前,虚假行为早已存在,很多人都知道,却没有解决意大利人戴胜乔出入于北京的各种展会,常常被奉为座上宾,但少有人知道他的工作与打假有关。两年前,当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决定在  相似文献   

13.
惜今成金     
有一位先哲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三天紧紧相连,今天是昨天的继往,明天又是今天的开来。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笔不能取用的存款,今天却是摆在你面前的现金。今天是成功的起点,忽略了今天也就等于放弃了明天。放弃了成功的希望。抓住了今天,就抓到了成功。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铭 《当代传播》2003,(3):29-31
新闻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理论新闻学中的基本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比较统一于经典表述:“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对伯纳德·罗斯科在《制作新闻》一书中宣称的“新闻根本不是历史”的观点则比较陌生。本文对新闻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厘定,学理性地分析了经典表述与罗斯科观点的思考角度,深化了对新闻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钟应良 《新闻前哨》2010,(12):96-97
在面对新媒体冲击与挑战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必须坚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讲话精神为重要指导,在新闻宣传理念、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宣传工作作风、宣传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为传统媒体的发展营造更加光明的明天。  相似文献   

16.
王钧  王雷 《当代传播》2004,(6):10-12
对学界已达成共识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这一论断,被发表在《当代传播》2003年第3期、由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明铭同志撰写的《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厘定》一文中提出质疑。他将美国新闻学者伯纳德·罗斯科在其《制作新闻》一书中宣称的"新闻根据不是历史"的观点,作为全文论述的支点,进而提出"新闻→历史的转换绝非一个必然性的时间逻辑所能达成;两者分属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特定的学科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要加强经济宣传,这是目前形势和任务决定的。这就要求党报经济宣传要转变观念,跟上形势,以市场为立足点,全方位反映市场经济生活,发挥舆论的监督功能,探索出党报经济宣传新路。一、转变立足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宣传有了很大改进,但也有过于简单化的毛病。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我们进行经济宣传时要研究经济工作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转换脑筋,转变立足点,适应新形势。由过去面向市长,到面向市场;由面向生产,到面向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总之,新闻“存”久了,就成为历史。然而,有一种“新闻”却非常特别,不是为了公开报道公众传播,只是为极少数人“通消息”。在中国特色语境中,这种“新闻”叫“内参”。重要的是,“内参”受到的限制不能说没有,但比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却要少得多。所以,当经过几十年“冷藏”后,这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新闻开始“解冻”,便是格外珍贵的昨天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丈夫光雄告诉我,独居在东京的婆婆今天给他挂了电话,说明天就要进医院动手术。丈夫一脸的愧疚,已70高龄的婆婆膝下只有光雄一个孩子,在她最需要亲人安慰的时候,做儿子的却不能陪伴在老人的身边,这总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20.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来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重大举措,历来被视为“抡才大典”,皇帝甚至亲自主持殿试。科举对封建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却禁止浙江一省的士子参加当年的乡试和次年会试。这种停止一省士子参试的做法,几乎是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关于这一事件的起因,历来史家观点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