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撇嘴先生     
“撇嘴先生”是我的一个中学同学,所谓“撇嘴”是因为他说话总是让人难以弄懂他的真正观点,他可以这样说,转脸又那样说,立场转变之快就像左撇一下嘴,再右撇一下嘴那样简单。所谓“先生”是因为无论别人谈论什么,他都会像老师“教育”学生那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对教师,不称“老师”,而称“先生”。“先生”一词,有多种含义。《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指的是父兄;《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先生”,是对年长者的尊称;《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曰先醒也”。“先醒”,即先知先觉者之谓。这些都不是指  相似文献   

3.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相似文献   

4.
广西小语专家黄亢美老师在他语文教学“三字经”中借用佛“家三境界”说来解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即语文课又不是(像)语文课,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于是在多元目标上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在运用的形式上,让学生或唱之、或蹈之、或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第三境“界山还是山,水还…  相似文献   

5.
李红 《山东教育》2003,(26):18-18
龙应台先生曾说,现代知识分子比起梁启超他们那一代,论学问,不是相差两倍三倍,而是十倍百倍,而与学问相比,也许人格上的差距更大。在清华大学校门前,树着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写的碑文,碑文的最后几句最为动人:“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千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大师们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脾性气质也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一定是独立的。像庄子所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像鲁迅的“不和众嚣”。语文是什么?它实在应该是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从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就一直固执地不喜欢寿镜吾先生,在我的感觉中,他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究其原因,既不是因为他胳膊下那怕人的铁戒尺,也不是因为他读书时摇头晃脑的神态,而是鲁迅作为学生,在问他“怪哉”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回答说:“不知道!”我无法理解,先生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竟然回答说“不知道”。这不是冒师德之大不韪吗?  相似文献   

7.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修,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关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段教育名言。我非常喜欢也常以此来告诫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教师职业的高尚与责任。”在接受采访时,一提到如何看待老师这个职业,刚还幽默地跟记者开玩笑的廖蔚芬老师眼神立刻变得严肃而坚定。  相似文献   

8.
“像X似的”与“仿佛X似的”是通用格式。“像X似的”中的“像”和“仿佛X似的”中的“仿佛”,是动词、还是副词,章结合了张谊生先生的一个例子进行了小论,与张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在家,我是所有亲戚中的“笨之最”——做什么事都笨手笨脚,像木头人一样呆头呆脑;在校,我是所有同学中的“笨之最”——每次考试都挂红灯,“照”得我脸像火一般又红又烫。其实,这不能怪我,我也想有个好成绩,我也想成为优等生。可是,天生“弱智”的我,似乎命中注定一辈子是个差生,一辈子低于别人。于是,我害怕老师,更害怕同学。老师看我一眼,我就会心惊肉跳,我觉得那目光好严厉、好可怕;同学们对我笑笑,我就会感觉无地自容,我觉得那笑容里满是轻蔑,满是嘲讽。我在日记中写道:我像是一个聋哑人,像是一棵小草,在这个世…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先生道“:有的人原来写文章,东拉西扯,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杂乱  相似文献   

1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这样一句 :“你跟爸爸哪儿都像 ,就是有一点不像。”此句是作者小时候在伯父鲁迅先生家做客时对伯父的相貌的一点看法。这句话一般不会受到老师们的非议 ,但类似此类的句子 ,则要被当做病句来加以修改了 :1家里人都看电影去了 ,只有我留在家看书。2深夜 ,院子里静悄悄的 ,只有墙角草丛中的蟋蟀还在吟唱。老师们这样做都是有其理论根据的 :这些句子违反了“矛盾律”,况且从字面上来看似乎也有不妥 :1中既然全家人“都去”了 ,那么“我”怎么会留在家中 ,难道“我”不是家中之一员 ?2院中既然静悄悄的 ,哪来的吟唱…  相似文献   

12.
一、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这些孩子不是天才,他们很寻常,就像他们的老师一样,他们是靠着用功和接触各项超越基准的活动,才变得如此突出的。”——雷夫语录。  相似文献   

13.
弘一法师是我国近代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大师。但弘一法师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严慈之师,是怎样立身处事、教诲学生的,则恐怕常人未必尽晓。法师的高足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十分像人的一个人”,我想其品格之核心、师德之要素,恐还在“诚信”二字,在所谓的古训“敬事而信”,“言必信,行必果”了。  相似文献   

14.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自陈鹤琴先生提出后被广泛引用并引起激烈争论。追捧者将之视为真理,而抨击者将之视为谬论。然而,以上两种评论皆有失偏颇,实乃误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句值得所有教师激励自己的名言,是整个教育界共勉的理念,但决不是外界或外行人士用以评价和苛责教师的圭臬。  相似文献   

15.
马庆云先生的博文《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语文老师不合格》在语文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认同者反对者各持己见,争论热烈。我认为,对马先生之文,最重要的不是就“文”论(赞、驳)“文”,而应理性分析,反思自我,反思社会。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不是工厂,不是流水线,它的每一位学生看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老师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份‘杰作’。”“我理想中的大学像一座千年庭园。她古朴,但不古板。她是庭园,却敞开门扉。他进来的时候,双眼迷茫,走出时,双眸澄澈。智慧之火点燃了他的心,他的使命是传扬这生生不息的智慧之火。”  相似文献   

17.
新书快讯     
《中学语文教学》2004,(3):56-56
《阅读教学的批评化追求·高中语文名作重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一书以“阅读教学的批评化追求”为主旨,收录了杏坛新秀许锡强老师十多年来走“学者型教师”之路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堪作高中语文教师备课之参考,更可视为对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之示范。全书对鲁迅等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诸多名作作了新的读解,多“考索之功”而富“独断之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为该书题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尚文教授作序,他说:“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某个人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再生产某种过去的东西,而是共有一个现在的意…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却愿意“折腰”,这里的“折腰”,是指见到老师就恭恭敬敬地鞠一躬,然后礼貌地问候一声“:老师好!”说实话,以前我见到老师从来不问好。一是因为我紧张、害怕,见到老师就像老鼠撞上猫,不是用"隐身术"——躲在墙角,就是一溜烟地跑了。二是我在班上的成绩中等,既不像尖子生那样被老师视为"掌上明珠",也不像差生那样和老师"形影不离",所以我对老师怀有一种陌生感,这使我见到老师就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先生名其书斋日“苦雨”,恰正与东坡的“喜雨亭”名相反。其实,北方的雨,却都可喜,因其难得之故。像今年那么的水灾,也并不是雨多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责备治河的人,不事先预防,只晓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