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红书 《班主任》2006,(7):23-23
一次和学生们聊天谈到鲁迅,没想到他们说十分"痛恨"鲁迅.他们说,鲁迅是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但鲁迅的文章难学、难懂、难读、难背.  相似文献   

2.
郭倩 《中国教师》2012,(16):55-57
<正>有人曾抱怨"鲁迅的精神常青,作品却成教材的鸡肋"。教师们一教到鲁迅的作品就犯愁,学生不爱听,自己讲得也没有激情;学生们说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读完之后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以往教师讲授鲁迅时,总是要先介绍鲁迅是  相似文献   

3.
扫描     
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鲁迅之子周海婴近日说“: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触鲁迅的作品。过去政治上的需要,我们不去讨论。个别年轻人如果不喜欢(鲁迅),也没关系。”今年年初,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百草园举行了一场活动。会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引起多方共鸣。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鲁研专家说,在鲁迅小说教学中,老师在对其主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常会偏重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鲁迅。诚然,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  相似文献   

4.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着重策略方法。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来书读就是了,但是并不是这样简单。"教师要在阅读内容、方法与习惯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说经典阅读     
李零 《教师博览》2009,(11):54-54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他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6.
老师的话     
杜虹 《新读写》2008,(1):10-10
选择鲁迅,是因为常常听到学生说读不懂鲁迅,甚至对鲁迅作品有些讨厌。我希望利用14节拓展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走近鲁迅,了解有血有肉、有喜有怒的大文豪鲁迅。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当我们将减负进行到底时,教育所赋予孩子的是一百种语言,一百种可能性;而不是只剩下一种语言,一种可能性!——黄建栋小学生家长语文教育,真正应该反思的其实是鲁迅作品该如何读与如何教,如何让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美感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内涵。在鲁迅作品"鸡肋说""晦涩说""过于深刻说"甚嚣尘上的  相似文献   

8.
1936年10月19日晨,一代伟人鲁迅病逝于上海。著名作家郁达夫当时就说:“没有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伟人却不懂得崇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中国人是倍加爱戴自己民族的英雄、伟人的。鲁迅身后,享受着无比的尊荣。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就收进了许多关于鲁迅的文章和鲁迅的作品。但是,曾几何时,一提到鲁迅,就是“横眉冷对”,就是“一个都不宽恕”的决绝战斗者形象,学生只可仰视而没有亲近的冲动;再加上应试教育作祟,有的学生说自己最怕读的就是鲁迅的文章。这是在让学生崇敬还是远离鲁迅?推而广之,教材中的其他英雄、伟人,是不是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呢?我们编发刘发建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例,一方面是表达我们对鲁迅的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都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让伟人以鲜活的面貌走向学生,让学生有与伟大的心灵交流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许和平 《教师》2013,(28):107-107
深度阅读鲁迅作品,利用鲁迅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实现对中学生的有效引领,是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鲁迅的作品内容丰厚,很有深度,我在教学鲁迅作品时是从以下三个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1.读——划拨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抚摸式地阅读体悟鲁迅的作品是严肃的作品,所以我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有一种严肃感、虔诚感,要认真仔细,从作品的开头到结尾,一个字一个字地抚摸下去。我这里说"抚  相似文献   

10.
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峻急而沉重的教学话题 文本误读有时恰恰因为“人”的误读。 学生的误读表现在对鲁迅性情的认识上。凭着教材中的鲁迅文学作品.学生对鲁迅的性情认识是一个封闭而简单的怪圈:鲁迅给人的感觉总是难以接近,无论在时间距离还是在心灵距离上。  相似文献   

11.
我看鲁迅     
我们有鲁迅,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生与死之间,在苦难与希望之间,鲁迅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对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揭示和总结。在他的作品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位大彻大悟的鲁迅,一位才、胆、识、力浑然一体的鲁迅。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作家能像鲁迅那样,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作为我们民族的“灵魂”,鲁迅的思想早已融入了民族的智慧之中。无怪乎,韩国人要羡慕地说:你们有鲁迅,而我们没有。不知同学们是否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作为中国学生,我们对鲁迅究竟知道了多少?今天的大多数学生是从语文课本里知道鲁迅的,但课文中所选的鲁迅作品较之鲁迅的整个创作来说,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要真正了解鲁迅、认识鲁迅,正如伊人先生所言,只有遍读鲁迅更多的著述,才能感受其博大、丰赡、深邃、独异。这里,我们选登了一组鲁迅的妙语和一篇鲁迅的散文,供同学们课外阅读。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自己去选择一些读读。一旦我们真正走进了鲁迅的世界,那么我们一定会骄傲地向世人说一声——我们有鲁迅。  相似文献   

12.
徐中玉同志在《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十一号上发表了题为《文艺的本质特征是生活的形象表珊——学习鲁迅对文艺性质、特征、任务、作用的看法》的文章。文章认为; 一、鲁迅没有把文艺定名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鲁迅的确说过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类话,但是鲁迅是针对革命文艺而言的。鲁迅这样说乃是在论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是说革命文艺具有这样一种重要的社会作用,而不是为整个文艺下定义。鲁迅对文艺的本质是有明白、完整的认识的,即文艺是生活的形象表现。这就是他对文艺所下的最概括的定义。二、鲁迅是不同意把文艺定名为阶级斗争工具的。鲁迅非常重视文艺本身的特征,即文艺的形象性。他认为革命文艺能够起到武器的作用,就因为它是艺术的缘故,否则便不成为武器。简单地把文艺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即使在讨论文艺的作用范围内,也是不完整的。人生无比丰富、复杂,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下课追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有人说邵洵美不是个坏人,还做了许多好事呢?看到学生满脸真诚中透着疑惑,我心中一怔,反问道:谁说邵洵美是个坏人?学生昂起头说:鲁迅说的。说完,先指着课本中“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一行。又指着课文下边“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的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它具有高度的责任性、高尚的无私性,如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爱自己的学生,既是每个教师的必备品格,也是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条件。但怎样施爱,却是一个教学艺术和思想态度问题,下面简单谈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5.
幸福控     
年轻人慨叹,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长大了,简单就是一种幸福。在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老师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吸引人眼球。后来慢慢地读书多了,又有新的感受。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鲁迅的《故乡》,谁能说这些平淡无奇的文题就不精彩呢?简单、直白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但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鲁迅作品内蕴的把握并不全面.鲁迅小说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体,离开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对鲁迅小说的误读.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对鲁迅作品内容的解析,对其形式研究却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共24篇,另外还有几篇论述、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数目几乎占全部课文的十二分之一。一个中学生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知名作家将近二百人,而鲁迅一人的文章竟占了十二分之一,可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就我在三十年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和学生来看,总的说来对鲁迅作品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有些学生常常说:“鲁迅作品半文半白的,我读不懂。” 为什么效果不好?主要是有些学生没有学懂,因而也就不愿意学。可见,能否学懂是愿意不愿意学的前提。本文想侧重谈谈怎样使学生读懂鲁迅作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闰土印象     
很奇怪吧,我把鲁迅笔下的闰土当做了偶像,而且我真想成为闰土。说到闰土,鲁迅脑海中闪过的印象是“深蓝的在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而在我的印象中,闰土应该是个“肌肉发达,头脑也不简单”的英雄人物,尽管他只刺过猹。  相似文献   

19.
用两周半的时间完成《阿Q正传》的课文教学,按照教学安排,接下来是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说鲁迅”。教材为此设计了三项活动:一、我所了解的鲁迅;二、参观鲁迅纪念馆;三、我与鲁迅的对话。因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参观鲁迅纪念馆”条件不具备,而“我与鲁迅的对话”更多地带着虚拟想象的色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因而我在教学中侧重选择的是“我所了解的鲁迅”这一活动。我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