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文中记叙人物对话的格式有三种:(一)××说:"……,……。"(二)"……,……。"××说。(三)"……,"××说,"……。"有几点需要说明:一、"说"字后面的标点符号(冒号、句号或逗号)因所说内容的位置的不同而有区别,必须按上面的格式使用,不得变更,尤其是第三种格式中有人在"说"的后面往往不恰当  相似文献   

2.
本考察了“V在+L”格式的表义和表达功能。认为当V表动作时,此格式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1.表示动作参与通过动作抵达于某处所;2.表示动作参与动态呈现于某处所。当V表状态时,此格式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1.表示人或事物静态呈现于某处所;2.表示人或事物状态变化发生于某处所。而每一类内部的种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跟动词的小类有关。本还简单比较了“V在+L”与“V与+L”两种格式在表义上的差别。章将“V在+L”格式的表达(语用)功能从宏观上概括为:对象的有定性;处所的焦点性;心理视点的可转移性。  相似文献   

3.
V1与V2是"动作与结果"义的"数+V1(+而)+V2"式动量表示法,其各小类的发展演变可概括如下:"数+V1+V2(+O)"、"数+V1+不+V2"和数词为非"一"的"数+V1+而+不V2"三种表达式的发展过程和原因相似:随着动量范畴和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动量词分别于隋唐、南北朝和元明时期进入第一、二和三种表达式中数词后面的位置;第三种表达式中的数词是"一"时发展过程与"数+V1+连词+V2(+O)"相似:数词"一"发展成为副词,原动量结构发展出"一…(而)不…"、"一…而/就…"的表达格式;"数+V1(+O)+连词+S+V2(+O)"随着汉语连词的迅速发展和形合法复句的普遍运用,到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被表义更加清晰的形合法复句代替了。  相似文献   

4.
"A是A"格式是汉语里一种很有特色、表义丰富的格式,而"A是A,B是B"由于形式上与其类似,人们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本文梳理了二者的选词、表义和变换格式的不同,认为应该把它们处理为两种不同的格式,便于汉语学习者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教材是用多媒体画面语言编写的,经过多年研究"多媒体画面艺术",作者首次提出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的概念;创建了"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和"画面语言学",对画面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本文是作者十年来研究"多媒体画面艺术"的体会,提出认识"画面语言"需要搞清楚三个要点:"形""动"和"画面语言学"。其中"形"和"动"是画面语言表义的两大特点,即"以形表义"和"分时呈现";"画面语言学"是运用画面语言时遵循的规律,除(语构方面的)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外,还有(语义方面的)设计格式和(语用方面的)教学格式。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教材是用多媒体画面语言编写的,经过多年研究"多媒体画面艺术",作者首次提出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的概念;创建了"多媒体画面艺术理论"和"画面语言学",对画面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本文是作者十年来研究"多媒体画面艺术"的体会,提出认识"画面语言"需要搞清楚三个要点:"形""动"和"画面语言学"。其中"形"和"动"是画面语言表义的两大特点,即"以形表义"和"分时呈现";"画面语言学"是运用画面语言时遵循的规律,除(语构方面的)多媒体画面艺术规则外,还有(语义方面的)设计格式和(语用方面的)教学格式。  相似文献   

7.
"像X这样/那样"格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有两种"像X这样/那样"格式,一是动宾结构,一是介宾结构,本文分析它们在句法功能、结构关系、表义功能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汉字"六书"戴震归为"四体二用",唐兰、陈梦家提出"三书"说,近人刘又辛又提出新"三书"说.本文观点一、"六书"是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为造形法;"转注"一类为造意法,而"假借"一类为记音法.二、新旧"三书说",或排"转注"假借"于造字法之外;或只承认假借为造字法而不承认"转注"为造字法,这是欠妥的.愚意"三书"应为造形、造意、记音三类.三、汉字是一种形、声表意和记音表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象形"、"指事"、"会意"是以形剐义;"形声"是以声别义;"转注"为以声别义,是对义符的区分.而"假借"是以记音符号表义的.  相似文献   

9.
"大+时间词(的)"格式早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我们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格式中"大"为表强调的副词;格式的意义在于阐明根据普通大众的认知在时间词界定的时间范围内应该或不应该发生后续句所说的行为或出现那种现象;我们根据格式整体的语用效果将其语用功能分为"情感支持"和"行为改变"两类。  相似文献   

10.
一、确定定义格式下定义有两种格式:m是(就是,是指)S_1,S_2,S_3……的M。S_1,S_2,S_3……的M是(就是,叫做)m。"m"是被定义的名词,"M"是m所属的类别,"S_1,S_2,S_3……"是被定义名词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词组浅析     
在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英语课本里出现了这么几组词 :all、both、either、either…or…、neither、neither…nor… .分析起来耐人寻味 ,深受启发。现剖析如下 :一、“all”是指三者 (含三者 )以上的人或事物 ;“both”是指两者的人或事物 ,其意思为“两个都”) ;“either”是用于否定句中 ,意为“也 (不 )” ;“either…or…”是一个连词词组 ,表示两者中必选其一 ,意为“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等之义 ;“neither”意为“两者都不” ;“neither…nor…”表示两者之中“这个 (些…… )既不……那个 (些…… )也…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来"在句法层面上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在语用层面上常用来标记自然焦点。谓语"来"分布于"NP+来"、"NP+来+VP"句式中;补语"来"常分布于"NP+VP+来"结构中,补语"来"在句中常用来表示动作趋向义和完成结果义,"来(趋)"主要出现于"N施+V来、(N处所)+V来+(NUM)+N施、(N施)+V来+(NUM)+N受、N受+V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结)"主要出现于"N施+V来、N1+‘跟/和’+N2+V+得/不+‘来’、N受+N施+V+不+‘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用来标记焦点时常分布于"VP1+来+VP2"、"PP+来+VP"、"S1,来+S2"。  相似文献   

13.
刘苹 《现代语文》2007,(7):17-18
一、"音节语素化"的提出及表现 (一)"音节语素化"的提出 "音节语素化"也有学者称为"语素化音节",关于它的定义,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教材上.教材第三章(P151)指出: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这种提法从总体上指出了音节语素化的实质,即音节升格为语素.但善于再思索的人可能会发生这样的疑问:音节是怎么变成语素的?"不表义的音节"具体又指哪些音节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能从此定义中得到解答,显而易见,这个定义是不完备的.笔者在这里想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谓音节语素化,即由于语言交际的语用需求,某些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中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升格为表义的语素,并代替整词的意义参与构词或行使交际目的一种语言现象.这里指明了音节语素化的动因,音节的所属范围,音节化为语素后的作用,从而给人的一种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广州话中的概数助词"l??~(21)(零)"与现代汉语的概数助词"来"在用法和表义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初始义和语义演变的过程中却又明显不同。"来"表示"略多""略少"还是"左右",学界意见历来有分歧,而作广州话中与"来"相似的"l??~(21)(零)"同样有值得探讨之处。本文认为"l??~(21)(零)"最实际、常态的表义应是"略多"。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普通话用在动词后面表动作行为可能性的"得",<歧路灯>对应的有"得"、"的"、"哩"三个,其中表可能的"得/的"见于"动+得/的+补+(宾)"、"动+得/的+(宾)"、"动+宾+不得"、"动+不得/的+(宾)"四种格式;表可能的"哩"仅见于"动+哩+(宾)"和"动+不哩+(宾)"两种格式.普通话保留了<歧路灯>表可能"得"的绝大多数格式,区别仅在于<歧路灯>尚存的"动+宾+不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河南方言上述格式则均未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17.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用的修辞格,它们都是把一种人或事物比做另一种人或事物,也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某一种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18.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用的修辞格,它们都是把一种人或事物比做另一种人或事物,也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某一种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19.
毛雄  李璐  焦华英 《文教资料》2008,(28):276-278
"本来"与"原来"做形容词时都可以修饰名词、代词、形容词(合称中心语),主要修饰名词.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中,"本来"做形容词入句后主要表现为格式1"定语+本来+的+中心语".进入格式1的中心语一般是抽象类的词语,具体事物类的名词一般不能进入这个格式.格式1中的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大致可以分成六类:反映人的思想、精神;反映人或事物的面目、样子、颜色等;强调事物的属性、特点;反映事物的意叉、作用;反映人的姓名、年龄、身份、职业、声音等;反映人或事物的身体部位、衣物、居所等.  相似文献   

20.
类指是指借助使用冠词(或不用冠词)将具有共同性质或典型特征的人或事物形成一个类别。不定冠词、定冠词或不用冠词(即零冠词)均可用来表示事物的类别,这就是冠词的类指用法。冠词的类指用法可分以下几种:1.用"不定冠词+单数名词"表示类指。这种用法是侧重于将该类别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