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氓>写一位女子与"士"结婚以至被遗弃的经过.<陌上桑>写一位太守在路上调戏采桑女子罗敷,遭到拒绝的故事.两首诗所写二位女子性格不同,前者柔婉温顺,后者勇敢机智,所以才产生不同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  相似文献   

3.
《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勤劳善良、美丽坚强的女子,却被丈夫休弃,我们对她给予同情之余,应冷静思考造成她婚姻悲剧的原因。本文主要从男子变心、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女子痴情奉献的个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多角度挖掘女主人公遭弃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文学史上最早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它们细致地刻画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不自由、不平等的地位的现象,谴责了夫权统治对女性的凌辱,塑造了善良忠贞、刚毅反抗的妇女形象。在艺术表现上,两部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但雷同中又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诗经·卫风·氓》塑造了一个蕴涵着中国文化意味的弃妇,她的怨而不怒正与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相吻合,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弃妇的基调。  相似文献   

6.
7.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弃妇诗”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本文将从“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诗经·氓》是一首较早的弃妇诗,此诗将弃妇置于生活之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里,在与氓的对比、冲突中,揭示其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并以塑造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为手段,猛烈地抨击和批判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制度,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诗经·氓>一诗中相关的几个带有争议的问题加以探讨,认为:"复关"意即"返回城门";"及尔偕老"这句话的表白者应该是女主人公;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表现的是女主人公在被弃而遭遇精神痛苦的背景下,对自己少小时期无忧无虑生活的回忆,从而有力地传达出女主人公特殊情境中内心的怨怼和孤苦无助;从人性角度讲,这首诗旨在揭示人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心理以及由此给对方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0.
在粤教版高一新教材的“古典诗歌”这一单元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弃妇”形象,《诗经&#183;氓》中的女主人公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妻刘兰芝,前者为“情感的弃者”,后者为“婚姻的弃者”。本文试图从深层意义上解读分析这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6,(3):33-37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类重要题材,它着重反映了当时妇女在感情上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可以说,《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后代此类作品的滥觞。文章从《诗经》中的弃妇诗出发,着重探讨此类诗歌叙事主题模式的形成、弃妇形象的发展演变以及性别角色的转换,试图对弃妇诗的嬗变历程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CAI课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已日益受到重视.它的制作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使教学主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时更准确、直观地把握重点、难点,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出《新思维英语阅读(1)》CAI课件,并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六朝时期的六部小说作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古汉语两个常见的介词“於”、“于”在六朝时期的基本用法,揭示了它们在六朝时期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4.
谭恩美在《灶神之妻》中从一个华裔美国女作家的特殊视角探讨“边缘”文化之与文化多元化的主题。中国母亲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中国文化挥之不去的母体情结;文富的形象塑造体现出作者对母体文化继承发展的关注;移民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象征着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融和,表达了作家在保持和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同时,寻求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A多了"和"A得多(了)"两种格式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常可以互换使用,而句子所表达的表层意思基本不变,但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这两种结构在内部结构、深层语义以及语用价值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大量语料的基础之上,从字词含义、语法功能两个主要方面,对“作”与“做”用法的复杂特点作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归纳总结出现代汉语中两者用法的具体规范内容,并为规范的实施制订了可行方案。这为现代汉语中其他类似规范,特别是异体字和异形词的处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很早便对"和"与"同"作了区分,其中的主导观念则是"和而不同"."和"既涉及存在的本然形态,并相应地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又展开为价值观上的应然.作为本体论的规定,"和"以多样性的统一或有差别的统一为内容,它所确认的,是存在的具体性;作为人道领域的价值原则,"和"既以扬弃存在的片面性、回归具体的存在为指向,又通过对差异、多样性等的尊重和宽容,为社会与个体的整合提供了某种担保.  相似文献   

18.
“Wh+都+V(P)”与“Wh+也+V(P)”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各有特点.从情态来看,肯定类“也”式主要体现“必然情态”,肯定类“都”式主要体现“怨言情态”;从主客观角度来看,“也”式多用于主观断言句,常用在将来时和现在时,而“都”式多用于客观陈述句,常用在过去时;从认知方式来看,“也”式属“次第式扫描”,“都”式属“总括式扫描”.从篇章角度来看,后项句的优势句型是“也”式,“都”式倾向于出现在中项句.比较句、陈述句倾向于选“也”式,而递进句、描写句倾向于选“都”武.  相似文献   

19.
释"丕"     
文章分析了“丕”字的古文字形体。“丕”字的造字方式是指事字,其形体是在“不”的树根状形体中间加上一短横。该一短横为指事作用,表示根部所在。“丕”是“不”的同源分化字。“丕”字产生的动因,是由于“不”从树根本义引申出“大”义,而从卜辞开始,“不”就有了否定义的假借义用法,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通过形体分化造出新字来分别承担词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の”的问题,一直都是日语语法中重要的课题。其中,“の”具有把它前面的部分名词化的功能,此功能体现在句末时,有两种用法,即表示说明和表示否定等范围的用法,并具有承前性、既定性、披露性、强调性等四种意义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