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个同步的铁球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手持质量不同的两个铁球,一步步登上了比萨斜塔.  相似文献   

2.
金科 《金秋科苑》2009,(15):48-5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小时候我们的课本就读过这篇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其实是自由落体定律,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落地时还是一样的,就算一个才一千克,另外一个10千克,落下的速度还是一样的!伽利略最早怀疑了"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这种说法,在他决定做著名的"比萨斜塔"的实验之前,他先提出了一个悖论,也就是重20重10的球拴在一起同时落下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根据传说,当年伽利略曾在意大利比萨斜塔表演了“大小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之后人们这才信服,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是一样的。而在此之前,即使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科学牛人,也只是凭着日常经验和直觉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要更快一些:殊不知,这是某种隐藏的外来力量从中作梗,掩盖了事情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天文爱好者》2004-10期刊发了柯言的文章,题为“挑战爱因斯坦”,其中的一个小标题是“伽利略是否错了”。说的是400年前伽利略做的自由落体实验,其结果是,一切物体的下落加速度都是一样的,与实验物体的轻重和材质无关。后被人们简单地称为“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后来,这个结论成为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的依据,并称之为“等效原理”。本文将证明:“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的结论是错的。  相似文献   

5.
《天文爱好者》2004—10期刊发了柯言的文章,题为“挑战爱因斯坦”,其中的一个小标题是“伽利略是否错了”。说的是400年前伽利略做的自由落体实验,其结果是,一切物体的下落加速度都是一样的,与实验物体的轻重和材质无关。后被人们简单地称为“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后来,这  相似文献   

6.
在对天文学与神学比较和描述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哥白尼、开卜勒和伽利略的天文学研究,并从哲学的角度,对伽利略的天文观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智浅 《今日科苑》2004,(7):29-29
我们对于木星的了解又多了一些,这些信息的来源其实都是出自美国的“伽利略”号探测器。  相似文献   

8.
大家学了初二物理课本《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节,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伽利略发现的惯性定律,为什么称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从伽利略到牛顿,对惯性定律的认识是怎样完善的呢?  相似文献   

9.
大家学了初二物理课本《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节,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伽利略发现的惯性定律,为什么称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从伽利略到牛顿,对惯性定律的认识是怎样完善的呢?  相似文献   

10.
在11期的《大科技·科学之谜》的“我有一说”中,我对“永恒的运动还是寸步难行?”这篇章有不同的见解。确实,物体受到磨擦会停下来,但是在没有磨擦的这个理想状态下物体并不一定无法运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并不是要让人们认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错误的。狭义相对论是一个正确无误的理论。双生子佯谬这个例子仅仅是为了说明时间膨胀效应。而并不是要说明宇宙飞行中的方方面面。最近发现的宇宙辐射对端粒产生的影响则是“佯谬中的佯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633年发生在罗马的伽利略宗教审判不仅是关于新旧宇宙观的争论,而且是科学和神学斗争的一次正面交锋,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选取了几幅描绘伽利略审判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它们进行分类、对比及细节分析,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讨论了不同立场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所持的观点和艺术视角,分析了以视觉形象表现出来的不同时代公众对伽利略审判事件的认识,从而揭示科学、艺术和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你知道吗?     
陈小亮 《百科知识》2007,(11X):12-12
如果地球重力减弱20%,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树上掉落的叶子几乎都是正面朝地,为什么?树干为什么都是圆的?  相似文献   

14.
15.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没有出现过比光速更快的物体。宇宙飞船也只是超过了“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7.9公里)”罢了,远远无法与光速匹敌。即使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中,再怎么努力,粒子的速度最快也只是光速的99.99%。如此看来,光速似乎永远无法超越。事实果真如此吗?近代天文学家已经发现  相似文献   

16.
禁烟当然是民族大义,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有没有更稳妥、更有效的方法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然而160多年后,我们重新翻开当年的史料,却发现这场因鸦片而起的战争,居然发生在两个同样反感鸦片的国家之间,而如果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禁烟手段稍微注意一下策略的话,这场战争原本有可能避免。  相似文献   

17.
物理解题过程是将物理情景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求解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其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科 《今日科苑》2009,(15):48-5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小时候我们的课本就读过这篇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其实是自由落体定律,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落地时还是一样的,就算一个才一千克,另外一个10千克,落下的速度还是一样的!伽利略最早怀疑了"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这种说法,在他决定做著名的"比萨斜塔"的实验之前,他先提出了一个悖论,也就是重20重10的球拴在一起同时落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方文彬 《科教文汇》2009,(27):185-186
物理解题过程是将物理情景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求解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其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宜君 《百科知识》2003,(4):29-30
前苏联的天才物理学家朗道曾经给20世纪最有名的一些物理学家打分,他的最高分的标准是:接近上帝的工作。朗道把这个荣誉只给了一个人,就是爱因斯坦。 不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当爱因斯坦进入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后,就逐渐离开了物理学界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