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正是因为人的复杂与差异,使教育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读懂学生的所思所想,用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启教学,激发学生的真实对话,撬动真实的课堂。想要实现这“三真”,也就是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这就要求教师重返童心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有很多不同“文学教育”的特征是整体性把握,是指向一种“心态”的涵育,是以“情商”为主体的素质的提升,“文学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化”教育,它既是人的“文明素质”的重要的构成因素,同时也是“精神素质”不断生长的需要和土壤,对“文学教育”特殊性的强调,有助于“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素质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3.
一、理解的本质与教师的理解1.理解的本质涵义“理解”是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一个词语。从字面意义上讲理解就是“明白、了解、懂得”。从教育哲学的观点来看理解是一种倾向和能力。英国教育学家马莎·斯通·威斯克认为:“理解是指能够在给定的资讯以外有所超越,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如果某人能够证明自己可以把知识正确、恰当地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而他又是在未得到任何特别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地完成这项行动,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已经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可见理解的涵义不仅仅是“明白、懂的意思”,更是应用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实践与创新等一些新教育观念的提出,元认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元认知被认为是人的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与最高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源动力.本文是利用“反思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实验探索.“反思型数学日记”就是通过让学生以写数学日记的形式,记下他们自己对每次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及意见(包括自已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计划、知识、体验、监控的自我反思.“反思型数学日记”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心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的四大任务,旨在促进“学会与不同文化的人共处或理解”的文化多元教育,即为其中之一。作为对事件的直接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9·11”事因作文化冲突的终极理解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也没有理由怀疑教科文组织希望通过文化多元教育,培养出泛爱人类的世界公民,使他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自己对世界各地的道义责任,从而为解决各种需要国际合作的全球性问题创  相似文献   

6.
“爱”是教育的基础 ,“严”是教育的手段。“爱”和“严”并举才能达到完美教育的目的。尊重学生。学生年龄虽小 ,但他们可以用“喜”和“怨” ,“亲”和“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教师必须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活思想、活动态 ,和善地、耐心地教育和疏导。教师不能以自己 (成人 )的心态去理解学生、管理学生。应当把自己回归学生同龄的心态 ,才能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更准确地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才便于与学生心灵沟通 ,才利于选择更有效的教育手段 ,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现在的在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由于家庭溺爱有余 ,管教不足 ,学生…  相似文献   

7.
教育需要智慧。其实,教育就应是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大智慧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智慧的本质是“认识你自己”。卢梭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相对于其他社会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而言,对于人的“知识”教育学中更是“最为有用的”,然而.事实是,关于人的“知识”又是最不完备、最为薄弱的。教育离开了对人的认识、对人的理解,还有什么智慧可言?还能称其为教育吗?  相似文献   

8.
利用“反思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实践与创新等一些新教育观念的提出,元认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元认知被认为是人的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与最高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源动力.本文是利用“反思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实验探索.“反思型数学日记”就是通过让学生以写数学日记的形式,记下他们自己对每次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及意见(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计划、知识、体验、监控的自我反思.“反思型数学日记,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体差异的工具,能提…  相似文献   

9.
人们知道,理解教育,简而言之,开动脑筋办教育,其理论预设是“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智慧才成功”。从学术的角度说,理解教育是“理解理论指导的作为理解者的师生与理解对象沟通在感情、认知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过程”。为使这些观念走向实践,本模型要求师生对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解,注意教学中的感情因素,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减轻教学负担,以便有较多时间自己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同时通过反思与创读的多重循环,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期望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0.
恐惧是个体对未知事物不了解,用自己以往生活中的经验分析事物,不能得到合理解释而产生的忧虑、痛苦的感觉。一名高一男生对“黑影”产生了恐惧,深信自身拥有“第六感”,心理教师主要运用个人中心疗法,辅以理性情绪疗法,促进来访者自我概念与经验的整合,帮助来访者降低恐惧,最终使其恢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全球知识”与“本土知识”的协调是制定 21世纪教育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中国西部地区需要了解世界,也需要让世界了解自己,更需要让属于未来的孩子们了解自己生长的西部地区的“本土知识”。中国西部的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因其长期封闭与不平衡发展而越富有神秘色彩,这是西部地区的宝贵资源,也是西部地区“本土知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架起了“中国西部人看世界”与“让世界看中国西部”的桥梁,西部地区的教育也因此走向开放和交互。  一个国家,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传统就会灭亡。“全球…  相似文献   

12.
维柯的思想传入我国已有时日,影响到包括教育学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维柯从“认识你自己”这一前提出发,肯定人文教育的整体性关照,高扬精神在人文教育中的神圣力量.维柯集前人思想之大成,以智慧、雄辩、审慎为其人文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目实现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完善的过程.维柯提出人文教育的次序应遵循人的能力自然发生的序列.维柯重视人文教育的社会本性,重视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但是却不能把人过度“世俗化”.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维柯认为还应有进一步的超越.他的人文教育旨在使人去愚增慧,通过德性教育和智慧教育去塑造人,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超越.现代社会新巧技术盲目堆积状态下人之理性过度膨胀所导致的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旨归相背离,维柯人文教育思想对此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相似文献   

13.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高对养成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什么是“养成教育”呢?首先理解“养成”一词,就是通过抚养、教育使孩子成为合格的人。“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基本技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是为人的,而非人为教育。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是完整的生命体,它要自由地发展。所以,我们的德育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本化的德育。一、传统德育的弊端传统的德育有忽视人本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忽视“人”的存在。把人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作为工具打造,片面强调对人的某些部分进行测量、量化(而“只要生命体沦为科学科技准确性的属性,生命体的原始价值就荡然无存了”),而忽视人的整体性,把人看作是客观物体、没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要从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出发。长期以来的教学着眼于培养知识人,而知识人的世界是意义缺失的世界。良好的教育要从如何提升人生价值出发,达到教育创造幸福人生的根本目的。在实现人生价值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负有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责任,教育要回归生活才能展现教学的真实意义。要让教学成为丰富的价值世界,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设计有意义的教学,使每一学科都体现育人的价值,课堂对话和一种潜教学的方式也对实现教学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勤 《教学与管理》2007,(3):99-100
近年来,英语教学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和议论。许多人认为学生为了学习英语而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的却是“哑巴英语”、“应试英语”。在教育界,众多英语教学专家学者和一线英语教师也在对英语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少人呼吁进行英语教学改革。通识教育的英语名称可译为“General Education”,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通识教育指的是现代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现代通识教育,又包含传统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着重于课程的结构,使学生具有专门科目的知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以统整知识,培养“统整的人格”,也就是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与人文器识,使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使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解与人生相关的知识与原则、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杨冠群  侯永新 《天中学刊》1998,13(1):114-115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近年来,为改变单一书本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一、采取“请进来”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由于当代科学的整体性、交叉性和知识的综合性日益突出,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就必须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政治课教师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将“整体把握”提升到“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之一:“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一种通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是对读物整体内容的把握。而我们的教学往往把整体性阅读简单地理解为“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读了课文,有什么样的感受?”等几个琐碎的问题,将一种教学理念与策略加以窄化、异化,一带而过,认为提出这几个问题了就意味着关注了整体性阅读教学了。由于整体性阅读教学在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因而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及教育专家的重视。本文就阅读教学整体性如何贯穿教学全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的“学”与“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通过向个体传递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并最终使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反观自己的教育历程时,有时会发现能够留下来的东西太少太少了。此时,我们会产生一种虚脱的感觉,并衍生出一种对教育的沮丧感、失望感。一、大学“学”与“用”的发展轨迹自古以来,人类教与学的知识就分两种:一种可称为“普遍的知识”,它们往往和实际利益与应用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关系到人类对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的一般认识与理解,即现在所说的“基础理论”。它们虽然不能直接产生实…  相似文献   

20.
所谓“欣赏性读书”,是指在精讲导读的基础上,学生对作者“作文思路”、文章“艺术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而进行的读书。这次读书的重点,自然是放在对文章的欣赏上。它区别于“了解性”、“理解性”、“分析性”的各类读书环节。是对课文的集中的、整体性的“品味”。是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取知识乳汁的情境下进行的读书活功,能使学生进一步地“悟出”文章的妙处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