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村改居"社区作为一种新时期诞生的城市特殊社区,在人们的思维、价值观、心理特征、生活习惯等精神文化方面与传统旧时期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城市普通社区文化相比较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初步把握合肥市"村改居"后新市民的思想理念适应性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找出"村改居"后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对策.作者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安徽省合肥市一些"村改居"典型社区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合肥新市民对思想理念建设参与度不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提出提高"新市民"主体参与意识和对社区思想建设的认识、拓宽社区思想理念宣传的渠道、开展社区活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村改居"社区居民及部分社区工作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对"村改居"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而为滁州市有关部门构建和完善"村改居"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融解、引导与阻燃:“村改居”社区社会风险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社会燃烧理论发现: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基础公共产品供应不均、居民生计模式转换困难以及社区认同感缺失是引发"村改居"社区社会风险的燃烧物质。"村改居"社区社会燃烧状态的发生一般要经过燃烧物质的集聚和演变、催化剂的助燃和导火线的点燃等三部曲。为防治"村改居"社区社会燃烧,政府应当及时融解燃烧物质,加强催化剂的引导,阻燃导火线,具体应做到:规范"村改居"工程的实施;开展零星社会工程;利用外生变量解决居民就业问题;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加强对社区舆论与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依法进行"征地拆迁";实行"参与式"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4.
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比,村改居社区的社区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有其特殊性。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研究专业社工机构在提供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对益仁社区的社区教育的作用,发现专业社工机构在村改居社区村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重构社区文化、特殊群体的社区教育和社区自组织的培育上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专业社工机构在参与村改居社区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的联动有待加强、专业社区教育力量亟须补充、社区内外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需要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度需要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城镇化的浪潮下,进行"村改居"社区建设是推动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在现阶段研究"村改居"社区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对该领域文献总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学者运用的多种理论研究视角进行了整合,重点从基层党组织、社区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公共服务以及社区管理等方面对该领域内的相关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综合梳理。在肯定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高等教育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实施主体,也是招生的责任主体。在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正走向招生前台的高校须以遵循教育规律、育人为本为前提,不断增强基于构建现代大学教育制度视角的办学活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并与政府、社会建立协同共治体系,将"学术文化"与"决策文化"相统一,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将综合评价招生的自主与自律相统一,进一步提高高校招生能力,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尽其所能。  相似文献   

7.
“村改居”社区作为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过渡的特殊样态,因其“亦城亦乡”的独特性而为学界所广泛关注。在“村改居”社区这一过渡型社会形态中,受文化延续性、稳定性的影响,社区意义空间、交往空间、权力空间的重构远滞后于生存空间(物质空间)样态的变化。从空间变革的视角审视“村改居”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现状,可以发现社区居民面临着文化记忆断裂、文化归属感消解、社区情结转化艰涩、主体意识薄弱等多重瓶颈。有鉴于此,基于物质空间、意义空间、交往空间和权力空间之界分,重塑公共景观这一空间之“基”、深挖符号资源、完善社会关系网络、推行网格化管理等则是纾解“村改居”社区居民文化认同困境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区职能从行政管理向提供社会服务转变,村改居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伴随着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凸显出来。文章透过赋权理论的应用及实践,针对社会工作介入S市村改居社区居民身份认同、城市适应、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和途径的建立等问题的研究进行探讨和反思,以期为当下村改居社区的治理模式提出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社区具有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性的显著特点。在这里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遗留,而且存在居民素质较低、社区和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适应新制度的管理与运作方式等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城中村"社区向真正城市社区的全面转型,必须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正确处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向真正城市社区的过渡与衔接关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居民和居委会及企业管理人员也要尽快实现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0.
构建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长株潭"两型社会"的获批,为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撑和研究空间.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呈现出信息封闭性、资源共享性、能源密集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构建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要合理利用湘江自然资源,开展有特色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运动;积极融合高校体育资源,带动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平稳发展;自主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扩大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信息容量;积极挖掘体育明星资源,推动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明星效应;提供统一医疗体育服务体系,发挥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健身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及其文化转型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在哲学视域中,文化有三重维度:从广义分析,文化即"人化";从狭义分析,文化即社会意识形式;从生产力分析,即"文化生产力"。中国的现代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而言,它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和民主精神引领下,汲取现代工业文化精髓,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的综合文化系统。当代新疆民族文化要向现代文化转型,首先,生产方式的转型是新疆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其次,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是新疆文化转型的关键,最后,文化产业是文化转型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是提供社会公共信息(文化)的重要机构,公共文化服务关注公民的文化权利,提供公共性、公平性、便利性和多样性文化产品。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如何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资源公益性开发,做好图书馆文化资源的公益性服务。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信仰的文化基础。校园文化共同体是与特殊身份利益关联的文化共同体,是师生、师师、生生之间交往的场域。其文化结构是知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结合,以知识精英为主导;其文化模式是权利和身份责任的结合,以身份责任为主导;其文化类型是熟人社会和新文化的结合,以新文化类型为主导。由于校园文化不可能封闭在"象牙塔"之中...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生产性和面向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性。劳动教育有文化启蒙价值,它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文化启蒙。总之,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实践充分呈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化育与教化、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努纳武特政府为了改变南部地区以欧洲为中心的教育制度,成立了努纳武特教育课程研究小组开展制定新型课程的研究工作。小组向政府提交因纽卡地吉尼克课程文件,包括以下要义:保护因纽特语言与文化是因纽特教育的核心,重视长老的引领作用是文化传承的要素,构建社区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和谐关系是学校发展的保障,鼓励因纽特教师学习和研究因纽特语言和文化,致力于因纽特文化的弘扬与培养工作是实现努纳武特教育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思考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其借鉴意义。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有:更加尊重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大学多元文化的交叉与融合及更加强调和重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亟待转型:从"学校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从"文化统一"向"多元交叉"转变、从"注重传统"向"强调创新"转变及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为此,我们从树立理念、提高热情、重视社团建设和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等角度,提出自己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Shimenkan is a remote and mountainous village in Wein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 area traditionally populated by Miao ethnic minority. The arrival of Christian missionaries just over 100 years ago began Shimenkan’s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lliterate school-less place, to a “revered site of Miao education.” Today, Shimenkan has returned to being the worst performing part of Weining county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Christianity on Miao schoo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how Miao students are coping with cultural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amidst social change, and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on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Where foreign culture meets local demands, little resistance to cultural education exists. In such circumstances, outside culture is likely to be accepted in the community, and may generate positive outcomes.  相似文献   

18.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台湾地区成功建立起与普通教育并立、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职技院校文化在台湾地区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陆与台湾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和教育传统,台湾地区职技院校文化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提炼精神文化,传承办学理念;沉淀物质文化,营造人文气息;彰显行为文化,强化价值认同;创新社团文化,发挥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的文化复兴事业不仅关系到中国教育究竟能以什么样的文化来培养学生的"素质",更关系到下一代学子将来能创造怎样的中国文化与社会。为此,既需要中国教育界形成文化复兴的"集体认同",并有中心人物以其真挚的人格力量与文化复兴行动,引领教育界的文化复兴追求;又需要创新核心的教育制度即高考,使之成为文化复兴与社会重心重建的强力制度工具。在这两点上,宋代以来的经验可以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教育改革因此更应该能续写未尽的文化复兴理想。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how the cultural role of Ottoman women began to change during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as well as considering emerging conflicts due to their altering roles in society as they were educated in the Darulmuallimat (teachers’ college for women) and acquired social positions as woman instructors. The first phase of the study is about schooling for women in the late Ottoman Empire and how women became teachers. The work mentions an interesting historical document which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female instructor and a director of education (maarif müdürü) in Trabzon. This document also points to the disturbances aroused by these changes in women’s social status which needed to be reconstructed. It indicates how the government took measures to preserve the existing norms as women became more visible in the community and reminded them that their first responsibility was always about preserving their chastity and esteem. The first woman teachers to commence participating in the public sphere were effective at shaping and structuring culture in the Ottoman Empire; thus they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their social roles and their effects o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s well. The case of Macide Han?m is considered in the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texts of late Ottoman history with an emphasis on women’s education and modifying social role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scrutinis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the Prime Ministry Ottoman Archives, especially documents in the maarif mektubi kalemi s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