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义 《班主任》2009,(8):36-36
班里一些学生由于受家庭溺爱和社会“暴力…‘凶杀”等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在与人交往的磕磕碰碰中,“唯我独尊”的霸气日趋严重。不服气、不服输的“壮举”,上演了一幕幕“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的违纪事件,害人又害己。如何使学生控制冲动情绪?我在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矛盾的“隐蔽性”“再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有效调控了学生冲动的情绪,遏制了学生打架斗殴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来自人与自然共存的生命绵延过程.来自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与对话,来自人的直觉的生命冲动和人的理性追求,具有丰富的生命色彩。生命冲动是所有生命体的内在的本质要素.是所有事物之中的持续运动着的创造力.是能动的、向上的、活生生的、持续的“原始的生命动力”.是创新的源泉。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3.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不是标签或口号,而是有着具体、鲜活的时代性,具有对旧观念革新的意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它是对在前的“工具性”、当下“的人文性”的消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返回“到人”,对人“的言语生命”的认识与彰显,是对个体言语生命的敬畏和珍爱,对人的生命潜能的顺应和尊重,对人生的精神抚慰和终极关怀。言语活动,是人类生命的本体属性;言语动机,源于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和欲求;言语生命意识,是人的言语活动最本质的动力源。言语动机最深厚、最有活力的渊源,是人的生命性,言语天性、个性,是人的言语生命潜能和自由能动性的释扬。言语学习与表现,要“以应人“”应性”动机为基本推动力,以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并倡言“的人”本位语文教育动力指向。以应人、应性(...  相似文献   

4.
在路上——访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长张俊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张俊宗,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起他所写的《现代大学制度》一书,教育领域应该有不少人都有所耳闻,甚至许多人还从中获益匪浅。对于这本饱受赞誉的书,张俊宗依然淡定如常:“这还只是过程,教育研究需要在不同的过程中完善”。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的文化长廊中遍布着各式的“奇花异草”,李太白的浪漫,苏东坡的豪迈,陶渊明的淡定,都散发着吸引人的芬芳,使人禁不住屡屡探寻。  相似文献   

7.
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范式是一种“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它自有其历史功绩,然而其要害是片面强调主体外部的生存性、功利性动机,造成对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的压抑。“表现、存在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应成为语文教育转型的方向。语文教育表层特性是言语表现,深层本质是为人生、发展、存在奠基,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语文教育的出路在于从工具主义“应世”的外部语文学,向表现存在论“应性”的内部语文学转向。  相似文献   

8.
人不可貌相,这话只是说给俗人听的。曾国藩鉴人,特别是鉴“士”,就是从鉴相开始。 印象中,第一眼见到祖庆时,正是一个日盈于天、骄阳似火的午后,他的魁梧、淡定,他的中气十足的谈吐,以及那一脸掩饰不住的勃勃英气,不禁让我想起“南人北相”的鉴人断语。  相似文献   

9.
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小语教研员董晓宇,是重庆市最年轻的名师。面对荣誉,淡定的她,保持着贯有的“就地平坐、择高而立”姿态,继续追求教育人生的精彩。  相似文献   

10.
席勒认为,美是人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性是人的天性的和谐统一,在人的天性里存在着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人是否具有人性,就是看这两种冲动是否和谐统一。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作为主体能动的发展实际上就被转换成了物的可改造性。表现在教育活动的领域中,我们实际上又以理性认知取代了人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席勒美育思想关于人性的探讨对当前人教育思想的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锦江区围绕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锦江学子培养目标,以“学在锦江、品质教育”为区域教育发展追求,弘扬“包容、淡定、创新”的锦江教育精神,通过实施“扬峰填谷”“精彩纷呈”两大战略推动区域教育均衡、特色发展;通过“校长亮剑”“教师论道”的平台,推动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形成了今天锦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时代要求的人才不再是知识的“储存器”、“复印机”,而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才可能有创造成果。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我们作了一些调查和尝试,愿与同行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于迎娣 《江苏教育》2014,(11):65-65
在当下学校里,我们经常听到正义凛然的大道理,见到拼搏奋斗、成功励志的大场面,比如一些学校的“国旗下讲话”,大考前的“誓师大会”等,鲜能听到淡定、平静的演讲。然而,我们教育人是否懂得用心去修炼自己“教平凡”的能力?“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骨子里的一种价值追求,可是追求成功、教授成功的方法却又常常落脚在“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上。而“修身”、“立德”因为关涉的是个人修养和品性,往往不被纳入教育的范畴,也缺乏系统的教育方法。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和尴尬。冷静反思,这或许和我们学校一味注重“成功教育”、忽视“平凡教育”有关,和我们老师具备超强的“教成功”的能力、却又严重缺乏“教平凡”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试图对“人是什么”作出新的阐释:人是写作的动物。写作的生命冲动,是人类的“原欲”,也是人类自我救赎、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冲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发展冲动”成了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查《现代汉语词典》,冲动有两解,一为“能引起某种动作的神经兴奋”,二为“情感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现象”。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发展冲动”通常用来指经济、社会发展中那些非理性化的“想法”和“做法”,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教育领域显然也不例外,在远程教育发展进程中,我们也能时时感受到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的难以掩抑的“发展冲动”。去年春晚有个小品中的台词“冲动是魔鬼”,成了时下流行的箴言”。其实,“冲动”本身也许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可以说,发展…  相似文献   

16.
Shopping Regrets     
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冲动购物”是大忌.但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却也是件不大不小的难事。你是不是也买过很多“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你是如何处置它们的?为了防止冲动购物,你又有什么高招呢?  相似文献   

17.
生态式艺术教育与联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勒追求的是一种能使真善美重新联通的冲动,认为只有这种冲动才能导致感性和理性、人性和神性、艺术和科学的最佳联通。建立在“联通”基础上的生态式教育使各种知识在人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生发的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不仅有各种知识之间的对话和交融,还有构成自我的各种要素——感觉、意象、观念(包括意识与无意识)、感情、生活态度、信仰、知识之间的联通。联通的结果是产生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游戏与活动是全面实现审美育人功能的主要方式。游戏是与“自由活动”同义而与“强迫”对立的概念。审美活动是通过形象把握现实的一种活动。游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可以消除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是连接优美与崇高的桥梁;是引导人走向自由王国的必要之路。人在艺术和美的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游戏冲动”,可以帮助人达到充分自由的境界,通过审美教育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可以使人性的完善成为可能。从而使人从一个“感性的人”变成一个“审美的人”,实现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优美。  相似文献   

19.
学术扫描     
樊浩在《“冲动形态的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哲学范式》(载《中国德育》2006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道德哲学体系还是道德教育体系,都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十分重要的形而上学问题:伦理精神至少有两种形态——思维形态或认知形态的伦理和冲动形态的伦理。认知形态伦理基于人的“认知能力”,是精神的“理论的态度”;冲动形态伦理基于人的“欲求能力”,是精神的“实践的态度”。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在社交场合还是大庭广众之中,许多人都会注意到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总是锋芒毕露;而有些人却总是沉默寡言,始终都是陪衬的角色;有些人藏而不露。而有些人却总是那么地冲动。据初略统计,有13%的人总是表现出根本不计任何后果的冲动。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乔纳森·伊万斯博士为大家解开了这个谜。其实,这些人身上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冲动基因”。对于具有“冲动基因”的人来说,这既是一件好事也一件坏事:一方面这种人富有创造性和决策力;另一方面这种人总是制造不少的麻烦,有时甚至自我毁灭。伊万斯博士说:“冲动的人都非常地有趣,但很难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