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听力水平不高,近几年来,加强学生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很多学生对笔试考试充满自信,但是对听力考试就望而生畏。为什么听力理解如此困难?障碍何在?如何克服?笔者拟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
教育有考试,但是考试分数并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然而分数却被很多人视为评价一个学生、一名教师、一所学校的试金石。评选优生只看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只论考试分数,评价学校只谈考试分数,基础教育只产分数不育人,出现了分数拜物教,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背离了教育的本质。片面地追逐考试分数的做法严重地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必须重新确立科学、理性的评价机制。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要看他能否教出“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要看他考了多少分。稍微懂得一些教育常识的人都能够判断出这种思维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很多人就是这么骛信骛行的。  相似文献   

3.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这既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课上老师拼命地讲解,课后学生拼命地练习,有时不能按时下课,有时甚至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尤其是在考试前夕。这种做法不仅学生喊累,老师也直呼吃不消。为什么会这么累?  相似文献   

4.
很多学生抱怨语文难学,不知道该怎么办,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有困难,作文也很难写好。也有不少学生郑重其事地向我请教:“老师,我该怎样做阅读题?”或者问:“老师,我怎么才能写好作文?”说实话,语文并不是那么难。就好像我们从不觉得玩是难的,也不觉得朋友是可怕的;当学习语文变成快乐的事情,好比相爱的青年不害怕考验一样,我们也就不惧怕考试了。而且语文科目考来考去,  相似文献   

5.
陈慧 《现代语文》2014,(5):119-120
经常听学生家长抱怨孩子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理解”这一块失分较重,有许多孩子自身也感到阅读理解难以把握。现代文阅读理解确实不如背诵、默写那样基础、那样好把握,它更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的检测。如何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少失分、不失分?笔者认为遵循现代文阅读规律,把握原文基本信息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人说“答案全在原文里”不是没有道理。而在实际练习中,很多学生不会阅读,不能正确地把握原文,因而更谈不上正确答题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性,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授人以渔”,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6.
时下.很多校长在说到学校管理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及“以人为本”。那么,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我们能不能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人的要求为本”?“以人为本”是不是就是“讲人情”“做老好人”?答案显而易见。“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它强调的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使管理更贴近人性.充分调动人的工作欲望和工作热情.摒弃传统管理中的强制、强硬,从而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绝不是讲人情.不是放纵与施舍。  相似文献   

7.
高天明 《师道》2006,(8):23-24
东亚和非洲的很多教师和管理人正在为差异教学的基本问题争论不休:差异教学就是要准备23份不同的教学计划吗?教师怎样才能有这么多时间?教师怎样公平地评价学生?教室里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王立欣 《成才之路》2012,(15):85-85
一、创新教育只重视课外,而轻视课内当前,我们很多学校都没有很好地理解创新的独特性的特征,因而将课堂教学和创新教育对立起来,并把所谓的“第二课堂活动”即课外活动当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法宝。就是因为这一认识,使得教师只重视课外活动,而轻视课内培养。课堂教学还是穿新鞋走旧路:重知识的传授,轻学法的指导。很多教师把传授知识当成了智力培养,所以,出现了课堂教学的满堂灌、填鸭式,这种教学根本就没有注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着错误的理解:它是把单一的传授知识当做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会导致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他们评价学生,主要是看自己灌输的知识学生是不是掌握了,并把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狭隘地理解为模仿操练,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感到对所学习的基本概念已经理解、基本公式已经熟记,平时见过很多题型,也做了大量的题,但考试时却考不出好成绩;尤其是在几何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感觉到很困难,根本无从下手,考试时一拿到题就懵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0.
陈静学 《考试周刊》2011,(5):106-107
定语从句是英语语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经常提的问题就是长句子的理解与翻译,而这恰恰是考试中的侧重点,也就是出考题的密集点。同时也是学生们在考试中丢失分数的密集点。考试阅读题经常是四、五篇文章,其长句的理解决定着这部分的得分高低。有许多学生阅读能力薄弱,不能透彻地理解英语句子,失分很多。  相似文献   

11.
古诗鉴赏题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往往答不好。而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根本就没读懂诗。诗词解读和理解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熟悉一些切人角度,对学生理解诗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何谓教师?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教书育人的人。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甚至包括教师自己)一般简单地将“教师”理解为教书即教学生知识的人,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育人”这一项内容。由此,给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学生造成了几多伤害,我们的教育也就被扭曲成为应试教育,教师为学生的考试和好分数而教知识,学生为考试和好分数而学知识。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分数成了教师、家长、学生心中共同的宝,这宝中有几许无奈,几许被迫。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学校考试重在记忆性质的“知识”这一低浅层次,而忽视了它的文化精神层面,即学生通过考试体验和提升自身价值的人文需求。人文关怀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学校考试缺乏人文关怀的原因主要是考试目标只注重认知领域,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情感教育等,因此考试应从考试环境、教师监考、试卷编制和考试评价四个方面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这项工作为什么在镇级学校一直难于落实到位,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老师们常常不经意地就“授之以鱼”了,这就自然变成作业要加量,假日要补课,要不学生哪有这么多“鱼”呢?又怎么应付考试呢?其实,学生的很多负担是我们老师造成的。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要学生在课后去完成,造成恶性循环;二是老师教学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启迪学生思维,不能培养学生能力。只是一味地满堂灌,自然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相似文献   

15.
考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考试不但能够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反馈渠道.因此,考试做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人一提起考试就与应试教育混为一谈,其实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它是以单纯地追求高分而不计其余的一种片面的教育观为出发点,它的明显特征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湖南一家报纸在显位置刊登一则广告:“高考学生特大喜讯,某某大学提早来湘自主招生。”其中写到,此次某某大学将在湖南招生150人(含专升本50人),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单独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数学、英语。“自主”招生会给湖南带来这么多的名额?因为这所大学比较有名气。记当时也没有多想,就想当然地以为这所高校就是22所自主选拔录取学校之一。  相似文献   

17.
30年前,大学毕业后,我成为原湘潭工学院的一名任课教师。12年前,我主动申请担任学生辅导员。很多人劝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当什么辅导员?学生事无巨细都会找你,很麻烦的”。我的回答很简单:“没办法,就是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我也曾经无数次地问自己:“辅导员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考试成了授业的专利,是约束学生的工具。考试把作为“人”的学生简化为“物”,即把学生的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标准件一样,全然无视被试的一切人的特征,学生完全被规格化了;考试事实上成为一种严格划分等级的制度,年复一年地把学生加以区分,这样不断地给人  相似文献   

19.
每次考试后集中阅卷,都会听到很多老师的抱怨:“这个知识点,我已经讲了四五遍了,学生怎么还是不会做啊?”“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这么简单的题都要答错,没指望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频繁的抱怨引发了我的思考:讲了很多遍的知识或者是感觉很简单的内容出现在考试中,为什么学生仍会出错呢?除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之外,我们历史教师有没有责任?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后来偶尔读到关于“孩子怎么教”的一段对话,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并对我们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有了一些启发。相关对话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常听到老师们说:“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考试时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学生出错呢?”为什么会出现“老师反复纠错,学生重复出错”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讲评课的认识不够,使得讲评课的效率低下,没有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弥补缺漏,加深理解,强化巩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