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地方工科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短、学科积淀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生源质量不高但办学定位明确、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特点,提出了地方工科高校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出发点是"扬长避短、团队合作",并以北京工业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例,通过明确办学定位、调整学科布局来强化学科优势;通过打造创新团队,借助团队模式来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通过依托大项目、大工程和搭建校内外创新实践平台让工科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营造创新氛围来增强学生自信等一系列措施,为地方工科高校探索出一条"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关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效,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更关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2024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笔者所在的高校今年研究生入学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入学人数,研究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辅导员如何做好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动员、高效精准地指导和服务研究生的就业?本文主要结合工科学科特色,从就业市场形势、就业价值引领和就业指导服务三方面着手,分享几点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在城市化建设和高校扩招背景下快速发展,并表现出学科渊源的理工差异性、学生培养的就业导向性、教学改革的课程趋同性等特征。城乡规划成为一级学科是地方高校推进专业重构的新契机。基于学科整合的继承性、理工人文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地方性等专业属性分析,地方高校须推动理、工科城乡规划的专业整合。围绕学科综合实力提升目标,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尊重高校地方特征、坚持开放办学模式、拓展师生社会实践,培养集理性分析、工程设计、美学评价于一体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基于2021年“全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项目”数据,对我国29对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工科硕士就业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到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是工科硕士的主要就业选择,但工程硕士去企业就业的比例更高,工学硕士去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比例更高;工科硕士在地区间的就业流向基本符合我国行业结构分布状况;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学用匹配度及就业起薪均较高且差异不显著,但工程硕士就业满意度略高于工学硕士。以上问题聚焦到相同学科背景下,差异有所不同,工程硕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尚不明显。建议根据专业性质确定工科硕士授位类型,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设置工程硕士专业,根据技术发展调整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以优化工科硕士生的分类培养模式,提高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及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快速融入新工科学科建设的大潮中,提出以区域特色产业转型为高校师生共同创业导向,构建应用型高校新型工科学科体系。首先分析了“新兴”“新生”“新型”工科学科分类与产业环境、学科层次、办学定位等客观因素对新工科学科建设提出的约束情况,揭示了我国新工科发展在未来面临的局域饱和问题。并通过实例证明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师生共同创业方法建设新工科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X省5所地方工科优势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研究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有待优化、专业设置同质现象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等问题,需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结构,建立面向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从地方农业高校普遍存在的就业难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为出发点,分析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就业方面的能力培养现状及其对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从做好职业规划,提高研究生个体竞争力、建立市场导向型的学校就业指导体系、转变办学理念、建立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等多个方面构建地方高校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目前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现状,并提出了营造科研创新氛围、完善科研创新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团队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力度、加强学术交流等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文章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家庭、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以地方工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地方工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凸显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合理对策和出路。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工科类高校研究生培养、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正成为工科类高校研究生育人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文章通过分析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现有工科类研究生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面向工科类研究生培养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构建了“人才能力链—学科专业链—教学资源链—质量监控链”“四链”联动的工科类研究生培养体系,旨在探索新工科视域下工科类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与新体系,进一步改良工科类研究生培养机制,为地方高校培养具有科学创新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目前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情况的调研,提出毕业生愿望足率这个概率,并通过满足率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做好地方工程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台州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方性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问题:高校扩招导致的生源质量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导致的巨大就业压力、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尽合理带来的教学质量滑坡、转型初期缺乏工科办学经验引发的办学特色不突出等;同时指出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给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提出只有紧扣“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的办学定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凸现办学特色,才能确保地方性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地方工科院校也在不断的产生新的学科分支和专业方向,丰富着教育教学体系。地方工科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把所学的高新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当前地方工科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以"就业窗口"为引导、以综合性培养为目标的分类式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是非洲大地上生长得最高的毛草之一,有“草地之王”的美称,但它生长过程却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那段时间,草原上任何一种野草,长得都要比它旺盛,没有人能看出尖毛草会是今后的“草原之王”。  相似文献   

15.
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更加重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主要在于办学模式不当造成毕业生没有相对的就业优势,培养与需求存在偏差,供需双方的认识误区;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欠缺。为破解就业难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着力采取几点措施:第一,明确定位,办出特色,增强服务地方的意识;第二,加大投入,加强调研,探索更加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第三,挖掘潜力,凝聚力量,全面促进毕业生顺利稳定就业;第四,做好跟踪调查,维护市场,全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信誉度。  相似文献   

16.
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只有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行业应用的背景、就业导向的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才能使该专业不断发展、富有生命力。在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地方院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方向的调整思路,提出了两个适应当地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需求的新型专业方向,并围绕专业规划方向给出了专业课程的设置特色及实践教学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钻石体系理论”运用于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对四大要素:生产要素(即生源质量)、需求要素(专业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竞争对手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突出地方特色,降低与名牌高校就业重叠度;坚持服务地方社会的办学方向;完善地方特色的职业生涯和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毕业生要给自己就业准确定位;招生应随就业率的变化而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为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有效提高机械类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本项目以广西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基地,以机械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地方院校具体办学情况的基础上创建学科竞赛活动,试图在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上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开展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探讨了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改革及特点。结合地方性高校的实际,提出了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以及建立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试图为地方性高校工科专业办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入手,对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影响就业竞争力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艺术实践贯穿学习过程,校内外联合培养形式,就业指导和AQ教育,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等方面探讨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路径。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