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现石门坎     
威宁石门坎是贵州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寨,是我国大花苗聚居区的居中地点。清末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发现了石门坎,在此建教堂、办学校、办医院,创制苗文,引发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教。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民政府发现了石门坎异文化区,采取许多政策对石门坎进行文化改造。新中国建立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党和政府针对石门坎的特殊性,在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中期后,石门坎的价值重新被发现,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再次成为为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东方中古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东亚的汉儒文化圈,南亚、东南亚的印度教、佛教文化国,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内在结构和文化特质。不同的文化意义和表征,导致了三大文化圈的文学发展有不同的路线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石门坎文化的勃兴与衰落同基督教文化紧密相关,所以弄清石门坎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和分离的原因是思考石门坎文化兴衰的重要前提。本文运用比较文学接受研究和形象学的视野进行考察,通过对它们接触前结构和形象建构的分析,指出各自出发点和内在文化特点为它们融合提供了便利,但也因其根本出发点的差异和文化差异,导致它们难以内在融合,最终在现实历史政治冲荡中分离。  相似文献   

4.
威宁石门坎现象,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100年前由柏格里引发的苗民短时间内大规模皈依基督的史实,一直是西方宗教界和文化界不衰的研究课题,也是近年来国内人文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石门坎苗族大规模皈依基督,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今天,历史的原因更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家庭与社区所奉行的价值观、语言、信仰、认知、教育观、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对民族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业成就会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社区与学校文化意识的差距是导致石门坎苗族学生在学校出现文化适应困难、难以取得较高学业成就的主要原因.这提醒我们,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学校文化也要关注少数群体.  相似文献   

6.
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有两大文化圈:一个是以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圈 另一个是以回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进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并以此来加强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威宁石门坎苗族教育"实系首屈一指",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因此而被国外基督教报纸誉为"海外天国"。很明显,当时教会在此创办学校、兴办教育,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同化动机,但在客观事实上却发展了这一地区的苗族教育,并使之成为苗族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民族教育之先河。反思总结这个时期石门坎苗族教育,对我们今天发展苗族教育及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具有其正反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贵州石门坎因一场苗文化复兴运动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三个阶段的体育文化有着不同的形态面相,不同的面相标示着石门坎苗族社会资本变量的不同,而支配诸多变化的不变因素却是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把石门坎体育与苗族历史、复兴尝试和认同实现内在地结合起来,使石门坎体育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独特内涵,这为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认同上的建构提供了独特而现实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县西北与云南接壤、位处乌蒙大山深处的一个苗族村寨。二十世纪初在基督教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里与当地民族同胞、尤其是少数民族精英的共同作用下,石门坎这个极为普通的村寨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教育神话",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逻辑分析与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历史学等角度对新时期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从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布现状出发,对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优势在于依附于徽商文化、儒道佛文化、淮河、新安、皖江文化圈:劣势在于自我封闭的文化倾向,理论研究的缺乏性;机遇在于国家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等.最后提出适合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对策,以期促进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Shimenkan is a remote and mountainous village in Wein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 area traditionally populated by Miao ethnic minority. The arrival of Christian missionaries just over 100 years ago began Shimenkan’s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lliterate school-less place, to a “revered site of Miao education.” Today, Shimenkan has returned to being the worst performing part of Weining county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Christianity on Miao school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how Miao students are coping with cultural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amidst social change, and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on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Where foreign culture meets local demands, little resistance to cultural education exists. In such circumstances, outside culture is likely to be accepted in the community, and may generate positive outcomes.  相似文献   

12.
"石门坎"是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一个边远苗族村寨的地名。上世纪初叶,来自英国循道公会的基督教牧师柏格里进入该地传教,在短短的20年间就奇迹般创造出所谓的"海外天国"和"锡安圣地",世称"石门坎现象"。论文从探讨"石门坎现象"的含义入手,对"石门坎现象"的内容、"石门坎现象"的成因以及"石门坎现象"的衰落等进行探析,指出所谓的"石门坎现象"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产生并根植于我国黔北山区的一种"区域性的现象",是近代贵州苗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13.
"石门坎现象"是苗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和一场速度惊人的宗教皈依运动。从苗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观念、原始宗教信仰等角度探析苗族文化在这场文化运动中的态势与功能,将为诠释"石门坎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全球化背景下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和文化安全问题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霜 《教育文化论坛》2011,3(3):101-108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是个偏僻、边远的苗族小山村,由于基督教的传入,百年间石门坎苗族教育经历了从无学校、无识字人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贵州乃至世界闻名的"苗族教育圣地",培养了近百名大学生、博士等苗族人才,再到如今成为全县教育最落后地区。本文通过对基督教与本地苗族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影响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在社会变迁中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和社区的文化适应状况及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石门坎苗族文化在短时间内从边缘崛起到繁荣引起众多关注,本文从石门坎的历史叙述着手,探究石门坎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发现饱受压迫的苗族的政治诉求以及强烈的族群意识是产生这次苗族文化繁荣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贵州石门坎教育实践家朱焕章参考陶行知的《平民千字课》,编写了《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他的这种教材本土化实践给石门坎教育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朱焕章在开创发展当地教育和编写教材时,把当地群众作为教育主体,并结合苗族群众认知水平、生活习俗,增强群体认同意识,这些实践探索为当时西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个"屙屎不生蛆"最贫穷的苗人山区石门坎,居然发展成为"西南最高苗族文化区",然后又昙花一现地消失。文章用主体性话语对此进行分析,认为苗人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高低沉浮是这一现象起落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西南边陲小镇石门坎创造了震惊中外的"教育神话",伯格理等人采用独特的办学方针、教育模式以及管理体制,推动了石门坎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所展现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对当代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