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昨天晚上一点钟才读完这部小说。不读作品我是说不了话的。我现在还陷入在《山匪》阅读的兴奋和愉悦之中。这部小说在《华商报》连载时我看了几个章节,首先敏感到非常漂亮的叙述语言,是难得的让人一旦触及便感到兴奋的一种文学语言。直到今天看完了,觉得这个作品可以让人言说的话题很多,从任何一个角度上去看这个作品,都能引发人论说的兴奋点。  相似文献   

2.
一、 说方阵应是重振湘军的一支主力军* 在庆祝湖南省文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欣喜地读到了由省文联主席谭谈亲自策划主编的大型文学丛书《文艺湘军百家文库》。这里从横向对文艺湘军队伍所作的一次大规模展示,更是对近年来湖南文坛上最活跃最有影响最具潜力的中青年文艺家队伍的大检阅。在这套丛书的十个方阵里,小说方阵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众所周知,“湘军”这名称自从八十年代被有的人借用来戏称文坛上异军突起的湖南文坛的小说作者之后,它就成了一个褒义的被湖南人引以为自豪的时髦的称号。实际上,“湘军”只不过是一个集…  相似文献   

3.
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在建立之初,就深受现代文学的学科建制的影响。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的建制上,也体现在书写范式上。受现代文学史书写范式的影响,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叙述框架和价值标注,主要是以单一的“社会历史决定论”的观念为根据,  相似文献   

4.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在日本右翼势力“否定历史”的呼声甚嚣尘上的当下,怎样更为有效地把“拒绝遗忘,铭记历史”这一现实诉求建构于当代国人的主体意识中,是时下至关重要的课题。20世纪中国学作为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的“心灵史”,在其发展流变中为“抗战”这段历史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对这类书写的重新检视与挖掘,将使我们在另一重意义上触摸历史的质感,领略现场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吴继存 《山东教育》2011,(29):42-43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喜欢看《百家讲坛》却不喜欢上历史课,谈论起《亮剑》中的李云龙、楚云飞兴致勃勃,但说到国共的两次合作、两次分手却稀里糊涂,混淆不清。这是为什么?知名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学生不爱上历史课,却比较喜欢看小说、听故事,那是因为小说、故事有吸引力。有鉴于此,几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可靠的史料,创设新颖的故事情境,做了如下一点探索,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6.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小村庄由最初的“美丽”到因为村民滥砍乱伐而使“山坡上出现裸露的土地”,直至“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后小村庄“在咆哮的洪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品德性是它的灵魂,而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上让学生在"读历史故事,评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品读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此过程中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提升品德。  相似文献   

8.
"文史互证"的学术方法,源于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后来由陈寅恪发扬光大。在陈寅恪的史学研究中,他最擅长将诗人的文学创作与当时反映的历史事实来相互证明。林霆的《被规训的叙事——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以下出自本书的引文,均只注明页码)一书,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就采用了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10.
由《说苑》上溯历史故事在先秦古籍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核心到边缘再到核心的发展过程。第一次转变是从“史”到“文学”的转变,第二次转变是从“文学”到“史”的回归。两次转变的质素不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刘向采用历史故事著书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说苑》一书中,对历史材料的处理也有多种方式。尽管《说苑》的文体归属至今仍无定论,但它在中国小说文体形成之链上具有重要作用,是小说观念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凌濛初的短篇白话小说《莽儿郎惊散新莺燕,亻刍梅香认合玉蟾蜍》(《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对西厢故事有所继承和发展。继承在于小说前半段的基本框架、情节发展与西厢故事大致相同,人物设置也以西厢故事中的人物为原型。同时,小说在女主人公形象、情节构思、主题思想这三个方面对西厢故事进行了发展,既融合了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掺杂了个人的艺术修养、思想观念,使小说焕发出异样的光彩,赋予其崭新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大概是中国人的历史情结太重,才在丰富的历史书之外,还撰写了大量的地方志。也正因为是历史情结太重之故,中国文学就有书写历史的传统,喜欢把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作为书写对象。同时,中国文学还常常吸收中国历史叙事的技巧。即使在1990年代以来这个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崭新历史内容的时代,历史情结仍然纠结在中国作家心头。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彼得.威德森所著《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Literature)一书,在历史的具体语境中探讨“文学”观念演变的历史,由此呈现出这个概念由逐步累积、到大致形成、再到离散为“文学性”的过程。这种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概念演变史的方法,具有扎实的说服力,对于我国的“文学”概念发展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
张雷 《教学与管理》2012,(35):49-50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其语言精炼,故事的主人公或为人,或为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其中的语文元素极其丰富。从三维角度来解读的话,可以从了解故事内  相似文献   

16.
神农架农人程大种上省城打工,他的狗,太平,在他不知觉的情况下,随同前往。程大种打它,抛弃它,把它卖到屠宰场,而它奇迹般生还,一度在城市流浪。为了寻找到自己的主人,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主人却不能救出身陷打工困境的他,只能眼看着主人死去,最后只身回到了它和主人的家乡——神农架丫鹊坳。  相似文献   

17.
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和《艳阳天》为代表的"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在冲突模式、婚恋书写和重新解读三个方面既呈现出类同化的"常",又潜藏着个人化的"变"。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的深入,它们的解读仍然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必将会在精细的阅读和深入的挖掘中获得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在其新著《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中,赵学勇、王贵禄将其对于中国西部小说的研究聚焦于“历史形态与精神重构”话题点上,标题的拟制及其中内含的论述话题选择本身,即已清楚地显示了他们在写作时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是学术的,在史的视角的观照下对中国西部小说诸多问题所进行的严肃的学术思考;一方面也是人文的,其中彰显了他们作为具有明晰地域身份的学者对于研究对象进行价值建构之时的主体性。学术的严肃、理性和人文情怀所引发的同情、体认,两种不同的精神面相所表现出的文学研究所特有的魅惑,是这本新书产生强大吸引力的根由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同生共长,彼此依托,关系密切,对此,古今不少学者都很关注。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在追溯元杂剧渊源时就有所涉及,清人焦循明确把唐人传奇视为戏曲的渊源,近现代学者王国维、蒋  相似文献   

20.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在小说《丽赛的故事》中,通过对女主人公丽赛与其亡夫在生死两隔的异度时空之间自由交流的情境展开后现代叙述,为读者悉心打造了一个充满深爱、悬疑而又血腥的恐怖的情感故事。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与恐怖小说创作手法结合,既能增加恐怖效果,又能以"恐怖"的方式推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