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锦霞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38-41
《红楼梦》俄译历史研究表明,一部翻译文学作品能否在译语国获得其原语国的经典身份,需要原文文本、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译者以及特定时期的读者等几个重要因素合力完成。这些要素对于翻译文学作品经典的构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史记》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代文学经典著作、史学鸿篇巨制,除本身具备与众不同的深邃文学价值之外,还是中国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拥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史记》的文学经典建构始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诸个历史时期,其文学经典建构过程清晰可见,其文学经典地位逐步确立,其文学经典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问题的论争起源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仍是一个分歧很大的学术话题.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文学经典是如何建构的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甚至在文学经典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上亦莫衷一是.文学经典的探讨有多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可以从不同的历史环节加以论证,从文学经典研究的梳理出发,试图以一种话语实践的视角,以阐释为核心而贯穿文学经典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而沟通审美本质论和权力建构论的沟壑,并进一步重申文学经典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光霞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4):5-11
从巴金小说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作品文本的内在质量以及民国时期的主要批评文本来看,巴金的现代文学经典地位主要是通过群选经典—国家意识形态—文学史定论这样的途径得以确立的,是一种被特定时代潮流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等非文学因素所建构的,相对来说比较笼统、模糊的"经典",而不是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真正达到了文学经典的水准。期待着相关研究能够回到历史空间,将巴金及其创作置于产生文学文本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不断向前延伸的视野来进行全新的理解和阐释,促使一种或多种具有全新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巴金"出现。 相似文献
5.
王长顺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1):7-12
张新科先生新著《〈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对于史传作品的代表作品《史记》文学经典化作了理论性探讨,其“文学经典本质说”“建构路径多样说”“读者主体能动说”,是“史传作品文学经典化”的理论框架,使该论著成为研究“史传典籍何以文学经典化”的开先河之作,是史传作品文学经典建构理论性言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汉译为例》并未将视野局限于翻译文学,而是针对经典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对立,提出了经典度这一概念。作者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踏实的学风,深入探讨了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独特品格,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新颖论断。 相似文献
7.
《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汉译为例》并未将视野局限于翻译文学,而是针对经典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对立,提出了经典度这一概念。作者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踏实的学风,深入探讨了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独特品格,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新颖论断。 相似文献
8.
屈冬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2):109-111,120
学界对于文学经典与经典文学的内涵,经典品质与建构要素等相关问题缺乏细致的辨析。通过剖析文学经典和经典文学的内涵,分析经典品质与建构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文学经典",指的是那些历史上经过时间检验并在文学范畴内提炼或总结而形成的规范、标准与法则;而"经典文学"指的则是那些经过时间的检验、并符合经典规范、标准与法则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的品质属于文学经典理论体系中的本质论范畴,而建构要素则属于条件范畴。"陌生性"是连接经典功能与价值评判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9.
郑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7):88-89
当代中学生身处网络时代,所接受的信息五花八门,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教学信息,尤其是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他们的态度不再是单一的崇敬和仰望。相反,改头换面的网络文学作品对中学生的经典文本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在分析其荒诞性的同时,对建构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经典文本阅读环境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赵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7):43-45,65
本文通过对“革命文学”论争中的“真实性”问题的探讨,指出革命文学论争中形成的“真实观”标志着有关“真实性”认识问题的中国式思维模式的形成,并指出其原型意义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在他对西方文学的历史建构中,莎士比亚居于经典的核心。布鲁姆将莎士比亚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历史上,运用其"影响的焦虑"理论进行考察,发现莎士比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常的语言表现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相对于传统和他人的研究而言,可谓独树一帜,这与其特殊的理论关照和特异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能为大众和社会中的个体重构精神家园,缓解人们信仰焦虑和思想荒芜的危机,找回存在的本真意义,使人诗意地栖居;宅是一个民族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的载体与结晶,蕴含了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兴衰与荣辱、理想与激情、追求与挫折、崇高与尊严,体现了一个民族衍变的踪迹和心路历程,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丰富而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建构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李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3)
研究教会法离不开对罗马法的理解,中世纪罗马法的法律渊源融合构筑于教会法律渊源之中,这种协调合作的双法学法律理论体系被认为是正确理解了教会法.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会法学家的贡献,这个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塞维利亚的艾西多尔对基督天主教复兴初期教会领袖著作的传统分析和格拉济亚系统化、体系化地传承了<狄奥多西法典>和优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模式汇编出的影响后世的教令集得以证实.纵观西方法制史,教会法曾经长期是世俗法的仿效模式,是西方法律传统的核心内容之一.欧洲的法律文化是一个由罗马法和教会法双法学影响下的法律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和性别文化建设存在必然关联,先进性是其共同追求,以人为本是其共同起点,和谐是其共同归宿,发展则是其共同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育工作要运用已有的经验与科学的方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中,转变观念是先导,精选内容是核心,真诚态度是前提,摸准脉搏是突破口,情感教育是基础,以理服人是原则,开展活动是载体,以美育人是艺术,机制与手段创新是关键,注意实效是结果。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规范论对于高校内部管理研究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在规范论视角下高校内部管理应该做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与管理科学化的目标相联系,建立评估和激励体系;着眼于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党政间的关系,实行分权管理。这也是中国高校内部管理要实现管理科学化的“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7.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林译小说与意识形态、出版机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岚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60-65
1899年林纾用文言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素隐书屋刊本问世,短时间里“茶花女”“不胫走万本”,林纾也自此开始了他卷叠浩繁的翻译事业。“林译小说”很快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西洋文学经典,但是这一经典从晚清到五四,也经历了由誉及毁的演变。在勒弗费尔(A.Lefeve 相似文献
19.
班级特性的建构与成形群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级特性往往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展现出来,而对班级特性的不同认识又反过来影响着班级教育活动。三种代表性的班级特性观虽然持论不一,但都将班级视为一种固定的、外在的、客观的、可以对象化把握的确定性客体来加以认识和理解。其实,所有对班级基本特性的认识都是一种叙事,这种叙事不仅建构话语本身,还建构了话语能指背后的所指。将班级还原为成形群体,一方面最符合我们对班级直接观察的现象学真实;另一方面也以一种开放的框架包容群体或组织概念在解释班级现实问题时的叠合与冲突。这种不确定的社会建构性,将各种可能性和开放性结合进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艺术之中,有助于保证学生社会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必须立足于“三个代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认识到政治明建设的重要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