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数学思维品质是指学生思维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它是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灵活性等六个方面。而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因而,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相当重要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识,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有效进行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是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的决定因素.在良好思维品质培养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宏观把握,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整体性;纵深掘引,层递设问,揭示本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加快节奏,增大容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层面转换,发散展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发散性;比较异同,导思,辨析,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比较性;逆向探究,求异求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逆向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变通性.在教学中取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认为思维品质培养是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对整体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结合教学实践,从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培育学生思维品质;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认真解析语篇内容,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注重思考总结环节,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借助读写结合契机,升华学生思维品质等方面提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思维品质指的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学生的思维品质指的是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是学生个体思维特征的表现。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是衡量其素质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学生的创新能力集中地体现在其思维品质上。思维正确、深刻、灵活 ,思维品质就优秀 ,有了优秀的思维品质 ,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就强。因此 ,优秀的思维品质是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重要条件。   一、创设情境 ,培养思维的正确性思维的正确性 ,是指从感知材料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和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有利情境 ,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转化、迁移 ,要紧扣课时知识点进行思维训练 …  相似文献   

6.
创新能力受创新思维品质的制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开始.创新思维品质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来源于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离不开个人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复习是在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是一个不应该错过的机会.实践证明,在生物学复习过程中运用联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7.
思维品质是学生心智的重要体现,是学生个性的独有特征,直接影响着其存储、获取、搜索、运用信息的效率,十分重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要将"思维品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并且置于英语课程实施与开展的重要地位中。教师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基于此优化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十分必要和重要,文章立足思维品质内涵,就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严谨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谈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其存在"思维缺位"问题,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分析思维品质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而更好地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上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是决定人的一生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不断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是当前教育界的共同心声。“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 ,这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现代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数学课是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强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进行思维训练 ,数学课的潜力最大 ,条件最佳。在对学生不断的“思维体操”训练中 ,使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习惯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要求教师提供支持性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其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养成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做一位幼儿天性的尊重者、幼儿心灵的倾听者、幼儿行为的引导者、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及自身行为的反思者是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新的角色要求。  相似文献   

12.
当前STEM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外K-12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它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是变革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参照。因此,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可以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以STEAM素养为参照确立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克服幼儿园过多关注科学知识掌握而忽略幼儿简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问题;二是以STEAM教育主题项目为抓手组织教育内容、促进学科融合,从而培养幼儿核心素养;三是以STEAM问题探究为驱动,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调动幼儿探究积极性;四是以STEAM教育生态为纽带开发和利用科学教育资源,促进优势资源积累和整合,提高科学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贵州省中学理科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看出,中学理科教师对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认识统一,但评价意识不强,对如何评价学生探究能力把握不准,对用纸笔考试作为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唯一方式的现状不满意.认为课程标准对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缺乏指导性,纸笔考试与实施的探究教学有差距,教师对考查或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缺乏准备,课堂评价结果没有进入学生的评价体系是评价探究能力困难的原因.因此,推出与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相匹配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培训模式,提高教师评价能力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科技政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建国后至二战前、二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至今。每个阶段的科技政策都有不同特点。但总体来说美国的不同阶段的科技政策又有相同点,即重视科技的优良传统、历届政府重视科技、科学界内外协调、注重基础科学研究、过度和军事结合。美国的科技政策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完善科学界内外部关系、实时调整科技政策、培养良好的重视科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公民的素养.在师范生的物理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建构良好的科学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科学精神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是儿童必须发展的基本素养。儿童科学精神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引导,这使得科学精神必然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求真精神、质疑与批判精神、探究精神。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善于将自身的科学精神转化为有效的科学教育意识,将自己对科学价值的理解与认同转化为推动幼儿科学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支持幼儿自由、自主、自在地进行科学体验和科学探索,使幼儿在教师科学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敢于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形势下,社区老年科普大学在很大程度上积极发挥了其强大的文化养老功能,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就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思路与探索。社区老年科普大学也存在诸多问题,还需通过科学规划、多元化投资、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体系科学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等路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讨维吾尔儿童科幻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民族特色在培养儿童审美观、加深美与丑的理解的作用,在现代化社会民族特色也将存在。此外,还研究维吾尔儿童科幻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其中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很大,对引导儿童学科学、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应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科学学习过程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reasoning of 14 children across their first two year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view of experimentation, their approach to exploration, and their negotiation of competing knowledge claims, a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categories of epistemological reasoning. Children's epistemological reasoning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ir ability to control variables. While individual children differ substantially, they show a relatively steady growth in their reasoning, with some contextual variation. A number of these children are reasoning at a level well in advance of curriculum expectations, and it is argued that current recommended practice in primary science needs to be rethought. The data is us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soning and knowledge, and to argue that the gene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deas must be the key driver of scientific activity in the primary scho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