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年代初期的社会转型加快了文学市场化的进程。由此引发的人文精神论争,成为90年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论争的中心是人文精神丧失与文学商品化之间的矛盾问题。在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后,冷静地回顾与反思这次论争,是整体评价90年代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文精神,一般指的是人对自身历史命运的理解和把握,对人类生存价值的关注与思考,对宇宙真理的不断探索.人文精神是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内在动力和支撑.人文精神既是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反映,又对该时代的人们发挥着积极的熏陶、教育和引导作用.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晓明先生在同年6月的《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了《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以此为契机,学术界发起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力求在人文与科学、物质与精神方面和谐发展、共同进步.那么,十余年后,情况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文学先锋派创造社、太阳社等对革命文学的命名和论争实质上是对文学场内话语权的争夺。他们对革命文学设定的规范及对茅盾小说的评论使茅盾主动参与这场论争,体现出茅盾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双重考虑。稍后翻译俄国作家丹青科的小说《文凭》则是茅盾为推出文学范本,挑战先锋话语、重新阐释文学规范并摆脱身份危机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人文精神讨论概况 自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之后,人文精神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是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热”和“主体性思潮”之后,中国学术界的又一个热门课题。 起初,讨论只是局限于文学领域。实际上,这场讨论正是由文学界发起的。部分作家、文艺评论家有感于经济转轨时期,商业文化的迅速崛起,文人与文学的地位下降与失落,指出人文精神处于困境之中,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极度失衡,人文知识分子被抛到“边缘”地带,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文学家们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向人们描绘了人文精  相似文献   

5.
自从2001年美国学者J·希里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问世以来,“文学终结”就成为中国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十余年过去了,当这场论争冷却下来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对这次论争作仔细的梳理及反思。文章试从“文学终结论”的缘起、对“文学终结”理解的错位、错位基础上的论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对这次论争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图景,并试图概括此次论争的背景及对此次论争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个文学上声名赫赫的人物曾进行过一场“天人关系”的论争。这场颇为一些现代学者瞩目的论争,过去的史家少有记载。然而看过柳宗元的《天说》、刘禹锡的《天论》以及柳宗元的《答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研究走过30年的历程。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人文精神复苏与启蒙期。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集中的是人性与异化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通过讨论,人们初步认识到人的问题和人性问题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不应成为我们理论上的禁区,马克思主义也重视人、人的价值,应加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论争与重建期。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成为论争的集中话题,形成了80年代"文化热"以来的又一次理论大讨论。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人文精神学理与实践的结合期。中国人文精神研究走出学理桎梏,着重于人文精神与现代化、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四是20世纪末至今,中国人文精神的拓展期。中国人文精神问题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拓展,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构新论点。21世纪,中国人文精神研究,应具有全球人文意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应追求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8.
表现主义作为德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美术、文学、电影、音乐和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在表现主义文艺思潮沉寂之后的1937—1938年间的关于这场文艺运动的论争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表现主义,这场论争有一定的偏向性,但论争本身也使人们加深了对表现主义的理解,该文拟对这场论证的缘起和内容进行说明,并指出这场论争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话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持续而热烈讨论的话题。直到今天,这场讨论似乎仍在继续,并且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这次演讲我想谈谈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讨论的背景;二是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是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讨论的背景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讨论的背景。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大约是从1993年开始的。发表在《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题为“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也许是最初…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期的“前七子”中,李梦阳和何景明之间因为文学观点的不同而引发了一场论争。学界对这场论争开始的时间众说纷纭。看法不一。经过对史料的重新发掘和研究,我认为这场论争的开始时间可以确定在正德十二年冬。  相似文献   

11.
早期儒家人文精神贵仁重德、重视人性道德教化和人格修为,以求臻于圣贤,其人文精神中渗透出了浓郁的人道主义和仁爱主义色彩,这对于现世的道德危机、人性沦丧和社会问题有突出的医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读池莉的《你以为你是谁》,展现新时期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状态,希望全 体民众共同关注的生存状态,建筑一种适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青年诗人带有革新意味的诗歌创作,引起了诗坛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开始,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是放在新诗人的创作本身,随着论争的不断发展,又进入了理论的论争,继而随着有些文章观点的激烈,这场论争也具有了某种政治色彩。从一九七九年《星星》复刊号上发表了公刘的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开始,到一九八四年三月五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徐敬亚的自我批评文章《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为止,历时大约有五年。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论争,在新诗发展史上是空前激烈的。虽然这场论争早已结束了,但它给人们留下的绵长思索,却象扑面而来的缕缕游丝,拂之难去。对这场论争的认识和评价,至今仍  相似文献   

14.
深化五四“人的文学”的研究,弘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这一研究课题受到当前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新近出版的文学研究著作《五四小说与人的文学》(黄健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对这一重大学术研究课题作出了新的探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是近年来五四文学研究中的一大收获。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学创作中所应该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文化特质,是属于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内质东西。本文结合评介王云介教授学术论著《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就反映在民族文学作品内涵上独特的人文精神文化差异、民族文学广义和狭义的类型划分、民族文学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联系等进行了讨论,并就呼伦见尔民族文学的品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如何表现民族精神、提升民族文学,弘扬民族文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文学世俗化、审美生活化的倾向日益明显。经济因素向各个领域的渗透使得整个社会的心态发生了转变,1993年文学界开展了"人文精神大讨论"来解决人文精神的危机。小说作为一种有效地反映社会现状的形式,作家北村凭借其基督教信仰为世人找到了一条救赎精神的道路,有效地实现了精神的自救。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演进过程,深化认识其精神内核和发展趋向,指出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源头为古希腊文学,其在古希腊文学中经过从神到英雄再到人的三个发展阶段;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内核为自由,是人对其本质的遮蔽物的反抗和不妥协的批判态度;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发展经历了对峙对象由自然到神再到物,直至对峙对象消解这四个时期,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同样经过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阶段。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物质文明长足发展,但精神文明的相对滞后却导致社会失衡和人性异化,这一点在高校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一危机就必须推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而能担当此重任的则首推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文学世俗化、审美生活化的倾向日益明显.经济因素向各个领域的渗透使得整个社会的心态发生了转变,1993年文学界开展了“人文精神大讨论”来解决人文精神的危机.小说作为一种有效地反映社会现状的形式,作家北村凭借其基督教信仰为世人找到了一条敦赎精神的道路,有效地实现了精神的自救.  相似文献   

20.
王蒙在新时期之初的意识流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与“伤痕文学”的主流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一般性地展示苦难和表达忠诚,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世俗化理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精神意向在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论争”中得到了体现,他所肯定的世俗化潮流具有对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消解意义,但却忽视了世俗化可能具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