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化的印刷技术使书越来越精美,教科书中的画面越来越生动.然而可悲的是,这些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画面似乎成了文本的装饰,而被教者忽略.笔者将对此问题进行简要探讨,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2.
五、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情智语文”?能结合案例加以阐述吗? 阅读教学“情智语文”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童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钟发全 《教书育人》2005,(12):39-39
闪亮登场的多媒体动画制作、文本绘画图案、教材角色头饰,加上声情并茂的文本剧,井井有条的课堂组织,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加上教者亲切自然,语言娓娓动听,如此怎不让人沉浸于40分钟的课堂。可是,作为观摩者是否曾想过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看教师教得好不好.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看教师教什么,重点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活动设计】一、设“疑”激“趣”,引发探究。多媒体演示:人们骑自行车的动画画面,其中有一辆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形,骑起来很别扭。在学生观察了多媒体关于“人们骑自行车”的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谈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学生质疑:人们为什么要把车轮的形状设计成圆形?能设计成其它的形状吗?学生分组用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等作车轮,进行滚动实验。通过实验感知:只有圆形车轮在滚动中才平稳。师: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吗?多媒体演示:部分显…  相似文献   

5.
此木 《家庭教育》2009,(7):69-69
伊娃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奶奶变得越来越健忘,常常忘记把糖放哪里了,忘记付账单,忘记去购物的时间。 “奶奶出了什么事?”伊娃问道,“她以前总是告诉我要记住这个记住那个,现在她自己都忘记了。”  相似文献   

6.
“文本解读”(或曰“文本细读”)成了热议的话题,反映语文课开始理智地关注文本本身了。所发表的见解,有的主张解读文本要有深度、广度,人文内涵对学生要有哲理性、文化性的启迪,有的则着眼于教学方法层面的方方面面……总之,众说纷纭。这些见解不乏真知灼见,但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这就是:文本解读,到底应该指向哪里?教师应该如何解读?  相似文献   

7.
一、祛除手段遮蔽。还学生真实体验 教学手段的功能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眼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在“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手段,希望教学能够出彩。音乐、图片、影视剪辑等涌入语文课堂,多媒体取代了学生的想象,取代了语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一切似乎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师,学生成了“看客”,师生都在课堂之中,又似乎都游离于课堂之外,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以解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怎样教得好”等问题为基本出发点。运用现代  相似文献   

9.
一、祛除手段遮蔽。还学生真实体验 教学手段的功能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眼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在“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手段,希望教学能够出彩。音乐、图片、影视剪辑等涌入语文课堂,多媒体取代了学生的想象,取代了语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一切似乎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师,学生成了“看客”,师生都在课堂之中,又似乎都游离于课堂之外,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10.
一、利用电教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而运用电教多媒体创设情境,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看图说话《送伞》是幅综合性的图画,用连贯的活动投影指导学生观察,能化难为易。教学时可以先放映教师在学校埋头批改作业的画面。问:“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接着放映天上乌云密布的画面。问:“天气怎样?”再配上两个同学给老师送伞的画面。问:“这时来了谁?来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老师会怎样说?”又放映传达室的老爷爷的画面。问:“老爷爷看见了会怎样?”…  相似文献   

11.
周登朝 《福建教育》2005,(11A):20-22
新课程大力倡导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感悟”,于是众多教者蜂拥而上,课堂上“体验”、“感悟”之风盛行。一片热热闹闹的说读评议声中,似乎忘记了培养理性思维也是阅读课堂的教学任务之一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理性思维的教学价值,让体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如车之两轮,并驾齐驱,相信可以给课改波涛中的弄潮儿们以适当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方天福 《师道》2012,(9):15-16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其蕴意和内涵丰富:道德?智慧?能力?我想应该包括:终身学习的技能。叶圣陶先生则日:“凡为教者必期于不需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苟若能是,或未足以言教育革命.然教育革命殆莫能外之。”这句话可以诠释为:教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需要教。崔峦先生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小卯 《中学生读写》2010,(8):115-115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斩钉截铁抛出这句话的人似乎忘记了被隐去不提的、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勇夫要去做什么呢?也许是“行侠仗义”“扶危济困”。但还有一种可能是“欺凌弱小”“为虎作伥”!  相似文献   

14.
李峰华 《海南教育》2014,(24):31-32
或许有的语文老师怕教三年级,因为“起步作文”太难教。这一现象,早有人发现,朱棣云先生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作文写不好症结在早期》一文就指出,“三年级始,作文课成了重头戏”“教师往往使出浑身解数……一切努力似乎全付诸流水……写作文似乎成了攻不破的堡垒。”时过境迁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打破常规,引领学生轻松跨越起步作文的“门槛”呢?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如何教活教材?有的教师按教参的解读,设计大量问题提问学生,但是这些问题不是推动“学”的真问题,只起到推进“教”的程序的作用,走的仍然是教学的老路。有的教师谋求教学形式的多变,诸如借助多媒体的视觉、音响效果,搞热热闹闹的大讨论、大表演,却忽略了文本的阅读、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样给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课程下的教学哪些该改,哪些不该改?本文试以诗歌教学为例。谈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份优秀的地理教案应该有质量上乘的“教后记”。“教后记”有什么作用?该写什么?怎样写?大部分地理教师在教案中都不写“教后记”或为了应付检查才粗略地写上几句,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作的回顾和总结,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教学实践的理性升华。认真、科学地写好“教后记”,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写好“教后记”呢?  相似文献   

17.
梦月 《教师博览》2009,(6):30-31
周教授打开多媒体课件,似乎很随意地问道:“这节是什么课?”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市将近7年,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些困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乎越来越差,“解决问题”该怎么教?还需要数量关系吗?  相似文献   

19.
侯颀 《天津教育》2007,(3):22-22
现在学校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现象:一些擅长教学的优秀教师在教学方厩做出突出贡献、获得荣誉后,便被安排到行政干部岗位,担任主任或校长等职务。这似乎成了一种“教师一优秀教师一管理干部”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教而优则仕”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它又有何利弊昵?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课件使用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皓Jun 《云南教育》2002,(13):14-15
多媒体技术简单地说是计算机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的技术,包括文本、文字、图形、声音、视频图像等,它是多种信息建立有机联系,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教学打破了往日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给小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气息。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范围课件的使用不能代替教师“教”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使用、怎样使用,不能为了展示多媒体动画的功能,而把课上成了电视动画欣赏课,或者是“走马观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