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分析了副词"真""太"与其他副词连用现象的异同。副词"真"与其他副词连用时,习惯位于其他副词之前。"太"与其他副词连用时,更多位于其他副词之后。副词"真""太"都可以与否定副词"不、没、没有"连用,其中与"不"连用是副词"真""太"与否定副词连用的高频用法。另外,我们发现,副词"真""太"可以连用,组成"真+太+中心语"的结构。副词"真""太"与其他副词连用时的组合顺序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逻辑顺序对句子表层词语顺序的影响;副词"真""太"连用的相对位置体现了认知上距离象似性原则对句子表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副词+名词"结构,许多学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了阐释,但都不能充分合理解释这种结构的产生原因和使用特点.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研究这些语言现象开辟了新的思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范畴及范畴转换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进入该结构的名词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具有了形容词表示性状特点的一种偶选范畴的转换,这种转换既受名词本身性质意义的制约,同时也受说话人素质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新奇的说法为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正被人们逐步接受.  相似文献   

3.
寇晓汇 《海外英语》2012,(1):243-244
隐喻是一种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但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来,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这种模式能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能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对饮食范畴类的隐喻的研究不少。饮食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因此饮食类词语相关的隐喻也是人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隐喻概念的方式之一。该文仅以与"嚼"、"吞"、"消化"四个词相关的例子来探讨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4.
王东  罗明月 《天中学刊》2010,25(3):103-107
河南罗山方言中的副词"搞搞儿"和"搞下儿"比较具有方言特色,可以根据其表达的意义分为两类:一是表示动作经常发生;二是表示动作不经常发生.这两个副词的用法既具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不少差异.二义相反而兼统同一句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称为"反训".前人研究"反训"多从古籍中搜寻例证,很少关注方言中的活证据.对罗山方言中的"搞搞儿"和"搞下儿"这两个副词的研究,不仅能为中原官话的研究提供资料,同时也为汉语"反训"现象提供方言中的活证据.  相似文献   

5.
王万秋 《文教资料》2009,(18):193-194
程度副词"非常"这一词类的形成是受形容词"甚"的重要影响,原因为二者意义相似,人们将"甚"的语法功能赋予了"非常":程度副词"非常"开始分布于修饰语之后,由于人们对词类认识的模糊性,分布于修饰语之前的"非常"也逐渐获得了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一种用法逐渐盛行.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副+名"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副+名"结构存在的可能性,基于汉语语法功能的"隐含性";"副+名"结构形成的现实条件,是汉语副词与形容词语法与语义上的关联性;汉语"副+名"结构的认知基础,源于汉民族长于具象思维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词语逆淘汰这种语言现象,自古有之.从"落叶归根"淘汰"叶落归根"的趋势可以管窥这种异常的词语演变现象.这种将错就错的异常现象有深刻的语言学原因,警惕和防止这种现象的泛滥,对于规范语言文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作为目前流行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类别特征,然后运用沈家煊提出的"转喻的认知模型"来探讨这一结构的转喻本质,最后讨论该结构的语法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副词+名词”结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副词主要为否定副词、范围副词和情态副词,名词主要为一般名词和专有名词;现代汉语所涉副词主要为程度副词,名词以抽象名词居多。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名词,在结构中体现了它的关涉性语义成分,表示属于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内容,词义单一;现代汉语所涉名词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不但体现了汉语组合方式的灵活性和特殊性,也显示了汉语表达方式的经济性和多样性。副名结构在古代汉语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单一的信息,发展至现代汉语,所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具有适应现代需要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名词"结构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副词+名词"结构的形态特征、语义特征和认知机制等问题,从语言本身及人类认知两方面论证了用非范畴化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名词"更具解释力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出土文献的语料对语言进行研究以补传世文献之失,是当前古代汉语研究的大趋势。范围副词是副词分类中的一个次类,考察"清华简"中的范围副词,通过与殷周金文中的范围副词进行对比发现:战国末期范围副词在语言中有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表示总括意义的范围副词数量大大增加,表示限定意义的范围副词初步产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时"比"类时间副词历时演变的研究.探索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发展演变规律,证明语法化理论,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汉语从"五四"运动开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助动词"会"常用来表示擅长、有能力或有可能做某事,前面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助动词"会"和程度副词的组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只有表示程度高的程度副词才能修饰助动词"会"。这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有利于激活对"会+VP"程度性认识,使篇章衔接更为顺畅。程度副词修饰助动词"会"之后,助动词"会"后面的动词性成分有可能会发生丢失现象。这种丢失现象与省略和移位有关,"太会了"结构中的VP丢失与省略有关,"最会了"结构中的VP丢失与移位有关。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则”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则"是一个词性和用法都颇为复杂的词,也是一个具有典型语法化过程的词.它最初是动词,后来逐渐发展出名词、副词、连词和助词."则"的语法化过程是语义、语法、认知和语用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当代媒体语言中“秒”已呈现副词化特征,“秒杀”的使用发展诱发“秒”的意义发生变化,经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类推,“秒+V”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组合实例,“秒”经语义驱动和句法强化最终成为副词。提出“秒”作副词与其他瞬间类高速类副词相比,其使用上有自己独特的语用价值。“秒”作副词的用法从网络社交媒体到门户网站再渗透到传统数字化媒体,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  相似文献   

16.
试论“X门”的语法化和语义隐喻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社会中出现的大量"X门"语言现象进行形式和语义的分析发现,认知的隐喻化使其产生了新的语义.而这种语义的虚化投射作用在语言形式上, "X门"便逐渐出现了语法化的趋势. "X门"在语法化的起始阶段,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否能发展成真正的词缀,尚未可知.  相似文献   

17.
<正>"程度副词+名词"这种语言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是不被承认的,但是这种现象依然不能阻挡地出现并且扩大化,对于这一现象,20世纪60年代起部分学者就对此给予关注,直到近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是思维与语言的纽带。本文基于语料库,对英汉"红"和"蓝"习语中的隐喻认知加以分析,证实由于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认知心理上的差异,使英汉这两种颜色词带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其中体现的隐喻认知也必然表现出各自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作为媒体高频词,"暴"类词语的数量呈扩大趋势,并且呈现出复杂的语义交融现象。这种语义交融既有词源方面的原因,也有大众认知习惯方面的原因,反映了传播媒介对语言发展的巨大影响和汉字形符在词义引申中的重要作用。对"暴"类词语的规范应遵循表义明确、读音从俗从简、大众认可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的功能也只是语言使用的一种技巧,是对常规语言的变异.认知语言学打破了这种局限,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语言研究也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而是应该超越语言本身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来论述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同时以"爱"为例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三种主要隐喻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