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新闻界》一书,读后我不禁茅塞顿开。我是一家企业报的新闻工作者,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新闻理论,又缺少实际锻炼,对于新闻写作。有不少疑惑。举个例子:前年,我根据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写了一篇题为《改革可克千难万难》的文章。朋友们直言相告:这篇文章很难发表。写为什么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文章,一个企业报的新闻工作者是写不好的。言外之意,就是我有点自不量力。然而,这篇文章在我们《涟邵工人报》上刊登以后,《湖南日报》也很快发表了,而且在读者中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文章中引用的事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后来,这篇文章还获得了全国煤炭系统年度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顾行同志,现任《北京晚报》总编辑、《北京日报》副总编辑。他应本刊约请撰写的这篇文章包括:①晚报的勃兴;②晚报特色初探;③晚报工作者的修养等三个部分,将分三期刊载。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20日,南京日报社主办的《周末》报,用3个整版刊登了我们采写的长篇通讯《悲壮爆破》。刊出当天,《瞭望》周刊就决定摘编用于当期《瞭望》上。27日,《北京晚报》又以3个整版全文转载。由首都新闻界汇编的记录此次抗洪斗争事迹的报告文学集《浩浩斗天歌》,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此外,尚有几家出版社和杂志社通知我们要求收入和转载《悲壮爆破》。在南京,《悲壮爆破》一文发表后受到各界好评。几位市委领导在不同的场合对这篇文章一再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总之上上下下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评价: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4.
韩运荣 《现代传播》2003,(2):132-133
目前 ,通过报纸来传播消费服务类的资讯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专门的生活服务类报纸 (如《精品购物指南》) ;二是作为“厚报”的综合性报纸中的消费服务的专版或版组 (如《北京晚报》)的消费版组 ) ;三是综合性报纸加办“报中报” (如《北京青年报》的《产业信息报》“时代系列”)。随着传媒市场的此消彼长 ,不仅这三处报纸之间存在着竞争 ,电子媒体和因特网也在不断蚕食着消费服务类报纸的市场 ,消费类报纸的日子似乎越来越不好过了。那么 ,对消费类报纸现状的担忧 ,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的不确定性 ,越来越成为令报纸经营者们焦灼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报》推荐的消息《我州数百台农机跨国作业》获得了2006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回想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可以说是三易新闻主题,但是一次比一次特点鲜明,文章的新闻价值一次比一次重大。  相似文献   

6.
传媒资讯     
《纽约时报》尝试公众捐助式报道据《中国新闻出版报》:美国《纽约时报》在科学版登载的一篇文章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新闻运作模式。文章作者在采访等方面的费用并非由报社提供,而是由公众和机构捐助。这篇文章跟踪报道了漂浮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巨大垃圾堆。文章作者林赛·霍肖虽说的确是一名新闻人,但并非《纽约时报》旗下的记者,而是一名  相似文献   

7.
成都:两军对垒,捉对厮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成都报业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1997年,三国演义,《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关键词:市场意识。至1997年成都报业市场上一家败落两家做强的雏形初现。第二阶段:1998年-2001年,战国七雄,关键词:同质化。“七报大战”最直接的后果是竞争日益趋同化,最终导致七报一面。面对《华西》和《商报》的领先优势,其他五张报纸施以“近身肉搏”战术。新闻定位、  相似文献   

8.
“通告”与“通报”是行文中常用的两个文种。“告”和“报”都有让人知晓某些事项的意思,《秘书之友》1986年第4期上曾刊登了这样两篇文章:《该用“通告”还是“通报”》;《“通告”与“通报”同类不同用》,文章虽是几年前所写,而这种疑问至今未能见到满意的解答。要区分这两个文种,自然要以法规为准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对人民群众或者机关团体公布应当遵守或  相似文献   

9.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去年10月上旬,在一次座谈会上,人民日报第一副总编辑张云声高兴地说:“《市场报》最近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他所称赞的那篇“好文章”,指的是我们共同采写的《道是反常却正常,渡过难关是阳关》(见《市场报》1989年10月5日一版)分析市场疲软的经济述评。文章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以三行大字标题作了转载。这篇述评发表后,引起了经济界人士和工商企业决策者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今年以来对市场分析最为权威的报道。”同行们评论:“这篇述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出独自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陈雷 《新闻前哨》2012,(2):65-66
《从何着手》是列宁论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作用的代表性文章。很早就传到了中国,对我国的党报理论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这篇文章作为头版的社论。发表于1901年5月出版的《火星报》第四号上。文章提供了他后来为此而扩展的政治专著《怎么办?》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电视荧屏能否"有报天天读"——谈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劣势》这篇文章中认为,电视读报节目虽然是目前异军突起的一个电视栏目,在各大电视台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许多电视读报节目摈弃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视读报节目无法凸显电视传播的巨大优越性;二是二级传播,有可能造成信息误读;三是新闻素材来自其他媒体,信息相对缺乏时效性和新鲜性,这些劣势共同导致了电  相似文献   

13.
新闻学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6月22日,《广州铁道》报刊发了我采写的关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株洲机务段火车司机黎伟明的长篇人物通讯《责任谱写平安路》。黎伟明是广铁集团公司党委今年推出的一个先进典型人物。这篇文章采访费时半个月,整理采访记录、构思共花费5天,写成1万余字的初稿耗时3天。在此文的采  相似文献   

14.
列宁写过一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这篇文章收集在《列宁全集》第十九卷。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这是校方规定的必读文章之一。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批判了杜林的错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理论,内容很丰富。这本书也是校方规定必读的,但这本书头绪很复杂,读起来比较吃力。列宁这篇文章比较好读。列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三个部分分别继承和发展了不同国家的文明。哲学继承和发展了法国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专业报作为全省新闻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短短的五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时刻创刊或复刊的报纸有《浙江市场导报》、《体坛报》、《浙江乡镇企业报》等。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省级专业报20余家。此外,还有《轻纺城报》、《小商品世界报》、《食品导报》等8家省内专业报。全省专业报期发份数大幅度增加,成为思想宣传战线的一个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6.
2011,我的文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1994年6月13日的《中 华第三产业报》。总的感觉是这张报纸品位较高, 可读性强。 这期报纸第8版(《公众评弹》专版)有《对 话圆桌》专栏,刊载了三篇文章:读者祝绪平就该 报5月12日的一篇特稿《中国枪》的五处差错提出 批评,写了《(中国枪)一文有误》的来信;《中 国枪》作者杨民青给该报编辑的信,表示“诚恳地 感谢读者祝绪平的指正”;以“本报编辑部”名义 写的《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写得极为感人:“我们,一群平 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人走到一起来,发誓要办一 张全国一流的报纸。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兴奋、雀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看了《新闻记者》第五期上刊登的《怎样办好地、市、县报的副刊?》一文,很受启发。但我们是专业性的小报,专业性报纸的副刊怎样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呢? 广东李斯李斯同志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探讨、研究。象《上海副食品信息报》这样一张专业性的报纸,如何办好自己的副刊,这也是本报从创刊以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编辑部曾有这么一种想法:一份报纸的三个版面讲的都是猪、禽、蛋、菜,货源预测,市场动  相似文献   

19.
正当本刊即将付印之际 ,2月20日晚 ,台湾媒体纷纷报道 :《明日报》将于2月21 日上午正式宣布关站 ,香港《壹周刊》集团接收采编人员后将转向平面媒体发展。21日中午 , 《明日报》在其主页上刊出《谢谢网友 ,明日报再见》的启事。作为网络原生媒体 ,《明日报》是 不少传统媒体工作者抱着理想和热忱投身其中的新事业。然而 ,形势的发展未能如人所愿。 《<明日报>落日》、《<明日报>走进昨天》…… ,诸如此类的大标题纷纷出现在台湾各大媒 体上。有评论指出 :烧钱快、获利难 ,是《明日报》的两大致命伤。或许可以用“虽败犹荣”来形 容《明日报》一年来的拼搏。尽管现在她从网络上消失了 ,但作为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新生事 物 ,相信她将会成为传媒界分析研究的经典个案。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所以本刊在证实了有 关《明日报》的消息后 ,仍决定刊出闵大洪先生的这篇文章 ,因为《明日报》毕竟为网络新闻传 播界留下了值得探究的经验与教训 ,读者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银灰色的山城》被中国市容报1989年11月8日第三版采用后,又在全国10家报刊电台上发表,在罗田电台组织的《罗田沧桑40年》有奖征文中获一等奖。回想起来,这篇文章采访写作.主要体会是:突出改革,选准特点,着意创新,写好风貌通讯。 1989年国庆前夕,罗田电台组织了一次《罗田沧桑40年》有奖征文,我准备写一篇记叙县城凤山镇变化的稿件参赛,得知这一题材有几人在写,临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