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部权威科普资料,这是一本饮茶必备读本,这是一份了然于心的珍藏。"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今称茶"。国人种茶、制茶、饮茶、品茶不可不谓历史久远,盛用器具之繁多、泡饮技法之奇妙、礼仪习俗之隆重自不必言,单是"夜半客来茶当酒"就足见"茶为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部权威科普资料, 这是一本饮茶必备读本, 这是一份了然于心的珍藏.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茶苦今称茶".国人种茶,制茶、饮茶、品茶不可不谓历史久远,盛用器具之繁多、泡饮技法之奇妙,礼仪习俗之隆重自不必言,单是"夜半客来茶当酒"就足见"茶为国饮"当之无愧,无怪乎古人常以茶换马,而茶路则通东瀛达中亚乃至西欧.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澳大利亚曾是全球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自20世纪中叶以来,茶已逐渐被葡萄酒和新兴的咖啡文化所取代。近几十年来还出现了更为碎片化的文化景观——优质全叶茶、绿茶、花茶、草本茶和珍珠奶茶各行其道,拥有各自特定的消费群体。本文以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为田野调查点,透过三个案例——即为顾客提供“中国茶道”的郊区茶馆,布里斯班佛光山佛寺举办的“茶禅”活动,以及一个“小壶泡法”的茶叶培训课程——追溯源自中国的饮茶实践如何被引入布里斯班,并应用社会学实践理论分析中国茶文化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指出珍珠奶茶已成为当地年轻人的重要饮品,甚至成为了主流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但被称为“茶艺”的较为精致的传统中国茶文化,以及将茶作为精神载体和修身养性的消费模式,则尚未在澳大利亚占据主流。  相似文献   

4.
徐承炎 《兰台世界》2016,(16):157-158
哈萨克族世居中国西北高寒之地,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至迟在唐代,哈萨克族先民就已接触茶,其后饮茶之习融入生活。哈萨克族的饮茶文化不同于中原,它是在借鉴中原清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游牧生活特点和生存环境而创制的一种调饮奶茶文化,饮茶习俗极具特点。当代,伴随牧民定居工程的开展实施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哈萨克族的传统饮茶文化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促使饮茶向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23,(8):48-51
<正>唐人和宋人饮茶方式大不同?为什么日本流行抹茶,中国更习惯泡茶?为什么说茶与禅有一种自然的亲近?几十年不变的巴蜀茶馆里藏着怎样的市井人情?……本书作者从历史、器物、文化、生活等角度全面解读中国茶,带读者品味由器至道的中国茶文化。  相似文献   

6.
尤聪 《今传媒》2013,(1):129-130
唐代饮茶的风气十分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唐代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茶经》一书的问世、茶市的兴盛、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的外传等都无可辩驳的证明了唐代的茶文化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性一页,是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跻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林。本文拟对唐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有俗语"酒足饭饱""茶余饭后",可见酒和茶在国人餐饮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只是酒文化,已让我这样疲于应酬的人望而生畏,远不及茶文化好。况且,中国的茶园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和饮茶人数均为世界第一,所以,生长在茶国的我们,知晓一点茶文化知识自然是大有裨益的。要说起来,中国茶文化早在唐朝中期就已经形成,但"茶文化"这一名词的出现和被接受却是当代的事。安徽农业大学丁以寿教授的新作《中国茶  相似文献   

9.
茶与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被国人发现后,茶在走进不同社会阶层的同时,也走进了一类社会群体,即僧人群体之中。一般认为,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是中国茶禅文化的开端,但在秦取巴蜀之地后,茶与宗教或各类仪式间已经在逐步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普洱茶源于中国西南,有4000年的历史,是云南的特色茶种。文章回顾了普洱茶发展历史,在分析普洱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探讨普洱茶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及其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茶韵悠悠     
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不禁被弥漫期间的茶的诗情、茶的神韵所陶醉。茶的缥缈不定的奇妙境界令人痴迷,  相似文献   

12.
茶起源于中国,在本土已历三千年以上的发展演变,且东传韩、日,远被欧美,流布世界,成为人类饮文化中最为摧璨的一支。它早在日本开花结果,发展出日本茶道。随着近代日本国势的增长与文化的传播,“茶道”一词与“花道”、“棋道”、“剑道”等流传世界,几被世人视为日本之固有文化,而不知其别有更早的根源与延绵的传统。故今日言“茶道”,必及日本,也必及“和、敬、清、寂”,且视之为日本茶道之精神,而忘其所自出。“和、敬、清、寂”原为中国之旧物。镰仓末期,日人南浦绍明(即大应掸师,1235——1308)渡海赴来求法,…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中茶的社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共56回,其中有50回提到了茶,茶是故事情节发展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视角,以茶为纽带,可以从书中发掘清朝时期的一些社会特征,尤其是士群体的一些生活特征。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共56回,其中有50回提到了茶,茶是故事情节发展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视角,以茶为纽带,可以从书中发掘清朝时期的一些社会特征,尤其是士群体的一些生活特征.  相似文献   

15.
茶是我国特产之一,历来饮茶之风盛行,无论贫富贵贱饮茶不分寒暑,客来送茶视为礼节。在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同样嗜茶成癖,由于日常食肉饮酪,视茶与粮是同等必要的,用茶与牦牛油、牛乳混合煮成“酥油茶”,喝酥油茶对藏区人民来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饮茶能减肥,这不是开玩笑吧? 对!这绝不是异想天开,也不是开玩笑。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饮茶的确能减肥。饮茶不是一件纯粹休闲的事情,关键看你喝什么样的茶,才能一边随意聊天,一边轻松地减肥。 最近的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有一些茶可有效防止肥胖。茶中含有一些特殊物质,不仅可以阻止摄入过多的脂肪,也就是“化解油腻”,更重要的是它还能燃烧脂肪,这一作用的关键在于维生素B。茶中富含的维生素B,是能将碳水化合物充分燃烧并转化为热能的必要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已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饮茶有益健康,更因为品茶的过程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不同的茶给人以不同的体会,浅饮慢品,就像在咀嚼人生,品出一种惬意,悟出一番滋味。如果品茶时再配上一套好茶具,那更是锦上添花。中国仿生茶具给博  相似文献   

18.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10,(32):25-25
茶与陶瓷的关系自古密不可分,大概自从人类有了饮茶的习惯,陶瓷茶盏茶壶就从泥土烈火里蜕变出来了。汝窑是中国历史里最具美感的陶瓷典范,简单中的隐含着典雅与高贵。  相似文献   

19.
滕沐颖 《中国记者》2023,(1):120-122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为契机,新华社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统筹编辑部和海内外分社的采集力量,分阶段、不间断推出百余条(组)报道,多元解读中国茶的传承密码,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部权威科普资料, 这是一本饮茶必备读本, 这是一份了然于心的珍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