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初,小平同志针对当时束缚中国经济发展,阻碍改革开放姓“资”姓“社”“左”的思维定势,高屋建瓴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判断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初的南巡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笔者体会,邓小平同志这一指示的要义,并不是说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资”姓“社”,而是要求我们打破“左”的教条主义的框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判断什么是“资”什么是“社”,以及正确地对待“资”和“社”。只有正确地对待“资”和“社”,才能更加自觉地贯彻党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最近南巡时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为什么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总会有人产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疑虑?如何全面看待部分干部和群众中产生的这种思想疑虑?我们认为产生这种思想疑虑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实践来看,改革确实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和资  相似文献   

4.
《上海教育》2008,(15):14-14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千不出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他不是简单地按照传统观点去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大理论,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引导我们从新的视角加深理解这个问题,从而克服原来认识的局限性,解除姓“社”姓“资”的困惑,冲破“左”的思想禁锢,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本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6.
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呢?笔者认为,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就是能时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的人,即他能不受传统观念、权威教条的束缚,敢于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能作出合理的决策。换句话说,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是不轻易地相信别人的意见,甚至是自己提出的假设或结论的,他只相信经过自己仔细推敲,多次验证,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他对科学权威非常尊敬,但从不迷信,所以他敢于对亚里士多德这位权威的话提出怀疑,并克服重重困难去大胆地…  相似文献   

7.
虽然思维定势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极大地影响人的创造性思维。人一旦形成了思维定势,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受到束缚,很难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探索性和想象力。从一点向多方向想开去,突破已知领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它会使我们的思维更流畅、更灵活,视野更开阔。  相似文献   

8.
突破局限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吕奎武各部分、各学科知识不是孤立的。总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时.不要把它们绝对割裂开而只是孤立地、单向地去思考问题,要善于寻找它们的联系,融汇贯通。相互为用。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考虑问题。例...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逆反思维逆反思维,是一种从相反的视角来看待和认识事物,从反面来进行构思的思维方法。因此,它是思维上的一种“越轨行为”,是思维求异的一种方式。不过,它不是一般的越轨和求异,而是特殊的越轨和求异。思维上一般的越轨求异,不恪守众口一词的思维定势,不沿着单一的常规思维线路前进,总是于同中求异,寻找新的角度,新的层次,把认识导向新的  相似文献   

10.
定势思维是指人们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是习惯性的思维.对定势思维,我们承认其消极的一面,但也不能忽视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我们常说的“经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我们往往推崇发散思维,而否定定势思维.其实,我们将发散思维与定势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事实上,人正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以适应新的环境的,经验的积累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人们不断地用新经验去否定或修正老经验,以获得更为完善的新经验.这种“经验”实际上就是定势思维.在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1.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实事是的态度,将“教育救国”论就入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全面审视,认为“教育救国”思想与五四精神并行不悖,在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果,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和标准去抬高或压低它。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探索问题,以思维创新、机制创新开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李樯 《考试周刊》2009,(13):74-74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司马光“砸缸救友”,救友是一个问题.而砸缸就是一个非常规的方法。他没有按一般人的思路去救人.他大胆地采取了一个他认为是最好的办法去救他的伙伴,而且奏效了。学生在学习中,一般是由于习惯性套用而不知其所以然,既不分类整理.也不总结经验,从而造成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在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我们经常碰到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呢?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买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发展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使其更好地为发展乌鲁木齐地区乃至全新疆经济服务.更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地研究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上是探索人们如何以原有的思维框架、“思维定势”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因此,研究思维定势对于促进人们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宋司马光一反常规破缸救人,不是让人离开水,而是让水离开人,这种反向的思维就是逆向思维,是开拓型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有些问题,从正面考虑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破除正向思维定势的束缚,采用逆向思维,使问题得到巧解.本文举几例逆向思维在有理数比较大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的研究表明,创新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对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造性运用,表明了相应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思维发散性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提出设想、质疑.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让思维焕发活力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不再是为了讲题而讲题,更不是为了答案而讲题.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充分挖掘习题有益的“探究元素”,打破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探索,引导学生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首创的思维探索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用一种习惯了的固定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施舍”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一些典型问题蕴含着多种思维形式以及他们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处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一个质疑思考。质疑就是创新的起点,教学的第一环节不是呈现知识,而是呈现老师自己创设的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思维定势会束缚我们的教育能力,而换一种思维可能唤醒教师的教育情感意识,进而促动教师深刻体验、理解教育生活和教育意义。通过对比中西方的教育观;换一个角度看待师生关系;学会用故事传播教育理念;学会共情来转换思维方式,达到新课程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