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12,(1):2-F0002
<正>入大学前,讲过一些书,但总理不清头绪。初入辅仁大学历史系后,仍茫茫然。那时允许跨系选课,同舍一位高年级学兄建议我选中文系的"目录学,说是曾得益不浅。我接受建议选了这门课。授课老师余嘉锡是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著名目录学家。他指定以《书目答问补正》为教材,分两年讲四部。他上课时,手不持片纸,依《书目答问补正》编次,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其学问之渊深,令人惊叹,而我却不知其所以然。后见余老师在他的著作中曾自称:"余之略知学问门径,实受《提要》之赐也",始稍有领悟。他的学问从读《四库提要》这部目录学著作入手,并把这部书作为自己终生的研究对象,留给后人《四库  相似文献   

2.
《中外文化交流》2011,(12):36-41
2011年9月22日,中国驻珀斯总领事汪银儿出席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西澳分会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晚宴并以《互赏文化,共筑和谐,架设中澳合作心灵之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汪银儿总领事的演讲紧扣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主题,言简意赅,在不到20分钟内却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精神和对于建设和谐世界的贡献介绍得生动而全面,从而赢得全场好评。  相似文献   

3.
采诗 《寻根》2009,(5):114-115
2003年我在拙著《起名有学问》(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中谈到国人取名习俗中的“以姓为名”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4.
民间玩具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宝诚 《寻根》2002,(6):64-69
“玩具”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中:“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沙戏儿。”关于逗小孩玩的东西,最早见记于汉朝王“玩具”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中:“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沙戏儿。”关于逗小孩玩的东西,最早见记于汉朝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或做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从中可知,在汉代,为儿童烧制玩具之风已经盛行。玩具在中国民间,俗称“耍货”,又称“玩意儿”,专供儿童娱乐、玩耍之用。按玩具的娱乐性质可分为:观赏型(毛猴、…  相似文献   

5.
1996年2月7日,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里,数十名正在这里接受中文培训并且将被派赴中国任职的职业外交官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听了一次主题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演讲。演讲者为武汉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江日报)记者余熙。这次演讲,是余熙近年来继在瑞士、保加利亚、德国之后所进行的第7次国外演讲活动。上述各国的报纸和中国新华社驻日内瓦、索非亚、波恩、华盛顿分社,均多次撰文高度评价余熙的演讲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成果。美国著名汉学家、乔治华盛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潘克俊先生评价余熙的演讲“是对中国当…  相似文献   

6.
张西平 《寻根》2021,(3):132-134
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四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发展最快的一门学问.从1979年孙越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出版"国外研究中国丛书"起,这个研究发展之快令人吃惊.记得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中国学研究所并出版《国外中国学研究》第一辑时,季羡林先生在序言中说:"当我最初听到四川外语学院成立一个国外中国学研究所的时候,颇为吃...  相似文献   

7.
中国风水的起源与传播刘沛林风水是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它强调“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并行一悖的文化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民居、村落、城市用葬地环境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8.
在清代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流行着把学问三分为义理、辞章、考据的观念。后来曾国藩出於时代的需要,加上偏于应用的“经济”(即所谓经世之学),於是又出现学问四分的观念。①后者虽未能完全覆盖前说,却也同样流行。  相似文献   

9.
姚诗聪 《寻根》2023,(1):52-56
<正>唐传奇小说《三梦记》,顾名思义是指小说中所言及的“三梦”。全篇记事简明,开篇即直言,“人之梦”是小说的叙事核心,作者白行简以“异于常者”为取材准则,为人们讲述了三个分属不同类型的异常之梦的故事。其一为刘幽求远出夜归,途经寺院外,见其妻与十余人在寺中宴饮,掷瓦击之,忽不见。急归家,其妻自述梦中被瓦击醒,这属于“彼有所梦而此遇之者”,写的是梦境连接现实。其二为白行简、  相似文献   

10.
夫史之为用,亦大矣哉!上通千百年之事,下垂千百世之例。借事喻物,以明治国之大道;按制依度,以应乡里之琐事。至其使命,则为“究天入之际,穷古今之变。”史之为用,史之使命,既如此重大,故凡治史者,非据切实之学问,明慧之识见,干练之才器,不足以语此也。  相似文献   

11.
刘莹 《华夏文化》2006,(1):29-31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考据为特色的乾嘉学派。当时学术界分学问为三途:一为义理,一为考据,一为文章。乾嘉学派专门从事考据之学,学者们埋头故纸、皓首穷经,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中国学术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文明古国几乎都自认为居於“世界中心”,尽管表达形式不尽相同。许多原始氏族、部落或家族也以处於宇宙之“中”点自豪。然而也几乎只有“中华民族”和“中国”至今仍以“中” 自名。“中庸”为中国哲学的核心,“中和”乃华夏美学之极致。“中”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和作用可谓大矣。但是对“中”字的由来,诸家看法颇见分歧。这里主要就上古“中”字的一种写法,即有旗游的“?”提出统一的理论解释——“中”字来源於广  相似文献   

13.
第十届“中国模特之星大赛”将于10 月在广西南宁举办。大赛组委会近日在 京宣布,自第十届开始,该赛将携手广西 电视台开始为期五年的合作,共同打造 中国模特业的这一顶级赛事。“中国模特) 之星大赛”历时 9 年,自 1995年首届在 京举办以来,中国模特界便有了专业权 威的选拔赛。大赛的前5届主要为一年一 度的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服务;2000 年 职业时装模特委员会成立,同年“星赛” 转型,成为职业模特委员会为下属单位 选拔和输送模特人才的重要赛事。 第十届“中国模特之星大赛”由中国 服装设计师协会…  相似文献   

14.
先师中舒先生人品之朴直古道,学问之谨严精深,并世学者中实为卓然特立的大师。余有幸于60年代初期在先生门下作研究生治先秦史。“文革”后,由京返蓉,又有幸每年数次向先生候问起居,实为继续授学答疑的机会。盖先生性格讷言敏学,师生之间舍学问无它杂虑絮语可交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世人多以儒释道三教称之。例如,陈寅恪先生(1890—1969)1933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中仍说:“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但是,  相似文献   

16.
漫话目录学     
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深远流长,赓续不绝。在以“经”、“史”为主的学术体系中,有很多分支,辅助的学问门类众多,目录之学即是其中的一种。目录之学过去称作流略学,主要讲历代书籍产生、存佚、著录的状况,并由此而衍生出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专业从事哲学研究的周国平博士在央视&;lt;读书时间&;gt;中说,搞哲学大致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创建新的哲学学说、体系、流派,像康德、黑格尔们那样,他自认“不是这块料“;二是当作学问、学说来搞,研究哲学中的某个小领域、某个范畴,他是吃这碗饭的,“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要做一些“;三是把哲学当作对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感悟和思考,并以合适的方式把这所悟所思表达出来.“在这方面,我觉得散文对于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与“中华学”貌似而神异。这两门学问的研究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学问特性等均不相同。弄清两者的同与不同,将有助于中华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中国陶瓷,远源流长,博大精深;而瓷板画,则是中国陶瓷艺苑中又一奇葩。 瓷板始于浙江唐代越窑,据瓷学家陈万里记载。1934年浙江慈溪县鹤鸣场附近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一方瓷质墓志,志面“作淡橄榄青色釉,略带灰色而有气泡,铭文在釉下刻阴文,首行为‘唐故彭城钱府君姚夫人墓志并序’,记述姚氏死于唐长庆二年,长庆三年(823)八月葬于上林皋山之岗”。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国学”?从历史来看,我国西周时期由政府来办学,没有“私学”;“学在官府”,称为“国学”。直到春秋末期,孔子办私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教育遗产。当历史演进到十九世纪末,西方的科技和社会科学大量传入我国,称之为“西学”,与此相对的是中国本土的学问,称之为“中学”或“国学”。1925至1929年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院”,所谓“国学”,指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今天人们所说的“国学”仍然是这个意思:优秀的民族文化之简称。当前“国学热”表现在多方面:有少数大学办“国学院”,许多综合大学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