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与教师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存在目标设置不明确、课程结构单一、相关课程缺位以及实践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融合教育理念;在培养方案中增加教师职业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发展高相关的课程;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实施,丰富师范生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类发展进人了21世纪,新的世纪我们应该给下一代一个全新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如何落实这一目标?不少教师进行了探索。就我们地区中学化学教学情况看,在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了解“学情”不够。即了解中学生学习特点和认识能力的基本状况不够;二是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怎样有效突破两大误区?我在开展“创新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人类发展进入了 2 1世纪 ,新的世纪我们应该给下一代一个全新教育 ,这种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 ,是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如何落实这一目标 ?不少教师进行了探索。就我们地区中学化学教学情况看 ,在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学”过程中 ,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了解“学情”不够。即了解中学生学习特点和认识能力的基本状况不够 ;二是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怎样有效突破两大误区 ?我在开展“创新教学”过程中 ,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索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一是充分了解学情。我在任课所…  相似文献   

4.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高低关系到未来教师是否胜任信息时代的教师岗位。通过调查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状况及其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看法,可从师范生的视角了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效果,从而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实施“专业个性化教学”,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王有春 《文教资料》2012,(31):138-139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存在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问题。我校提出的“三能”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培养和增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及能力,造就了应用型、创造型人才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培养“三能”人才方面肩负特殊使命.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关键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不但没有改变职业教育的地位,反而使其重要性和社会作用更趋突出,职业教育市场竞争加剧,教育应在教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上下功夫,应从单纯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尤其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由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全科师范生是未来乡村经典诵读教育的主要力量,培养他们的经典诵读能力既是国家的倡导和社会的需求,也是学科教学和全科师范生发展的需要。当前,全科师范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存在培养方案不够完善、培养内容不够系统、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培养效果不够明显等问题。改善全科师范生经典诵读能力培养的路径主要有: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编经典读本;四个课堂联动,丰富诵读形式;加强机制建设,营造培养氛围。  相似文献   

8.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那种简单、机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的教育模式已远远不够,必须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培育出为未来社会所需的高技术、高能力的综合人才。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伞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界提出了“创新教育”,即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趋向的教育。对此,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的课堂上,怎样培养适应“明天社会”的“世界公民”,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认为,要立足现实,了解世界,找到教育的定位。在小学教育上,我们应该看到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我国学生读写算能力强,但是,在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却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是无法用现代化手段代替的,无法适应未来高速发展的社会,必须从小培养。  相似文献   

10.
“西方在二十世纪以后,教育改革最基本的目标是把升学教育、学科中心教育改为生活本位的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这意味着,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培养公民的能力和道德,培养学生作为社会职业人的能力,这些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通用管理能力培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强调“应用”,突出“创新”.鉴于当前社会经济变革和发展对具有通用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强劲,地方高校必须因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重塑培养目标,通过创建适应通用管理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社会实践实训基地等方式,探索对大学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发展,高职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压力扩大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类型精英化,以"了解创业、掌握创业能力、塑造创业家"为培养模式创业教育是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较多,必须寻求对策解决.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 ,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 ,提倡“终生教育”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 .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 ,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见 ,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 ,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 ,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然而 ,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 ,社会越来越数学化 ,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 .近年…  相似文献   

14.
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模式不可忽视构建“学会学习”教学模式.未来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衡量人才素质的基本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学习.“会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类必需具备的头等本领,是人类生存、生活、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人的教育首先是“学会学习”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学会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生存、创造、生活的能力问题,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改造自然的能力;“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高中数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实验的依据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的提出,提醒我们对关于现代化、关于世界、关于未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而严肃的思索。思索的焦点是人,因为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因此,教育必须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作为己任。未来社会的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需要  相似文献   

16.
陈靖  赵斌  焦昆 《成人教育》2011,31(2):106-107
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培养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朵道。学校教育工作可以从促进学生观念的社会化、促进学生能力的社会化、促进学生职业的社会化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社会化能力,实现从“生物个体”成长为“社会个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尚未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政策目的,存在对民族生自卑心理重视不够、民族性教育不强、能力培养不突出三大问题。以渗透模式贯彻民族教育,以“三自”模式实施品格教育,以“八能”模式落实能力培养,以人本模式进行质量评价,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社会——情感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教育在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盛发达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发展为内涵更丰富的“社会——情感教育”,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反思能力、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创设安全并能进行积极反应的生活、学习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区间的合作共同体。美国情感教育向“社会-情感教育”的发展转化,对我国情感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21世纪师范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师范教育中的“不变”与“流行” 教育就是人类在通过培养生活在未来社会的人中,让其掌握创造未来的最基本能力的活动。相应地师范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素质,完整地、灵活地运用人类已有的经验,能担当未来教育使命的教育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后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范生们必须是  相似文献   

20.
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称之为“生存教育”。生存教育也叫“学会生存”。大学生是各行各业未来的骨干力量,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培养大学生生存技能,对丰富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实施“和谐社会”理念和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