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龙珣 《文教资料》2011,(7):31-33
本文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出发,通过"视域融合"和"效果史"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论述伽氏解释学对翻译的影响,并从哈贝马斯对伽氏思想批判地继承来讨论伽氏解释学思想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一反传统解释学对文本"唯一正确"的原意的追求,突出强调了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伽达默尔阐释学观点观照历代《诗经》的解读,可以明显地看出,以政教范式解《诗》的诗经汉学,以理学范式解《诗》的诗经宋学和以考证范式解《诗》的诗经清学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体现着文本作者视域和理解者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经历了三次转变,贯穿这三次思想转变的是伽达默尔对亚里斯多德实践智慧伦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真理与方法》作为伽达默尔的代表性哲学著作,更为典型地体现着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的伦理学特点.借助国内外专家的哲学解释学研究成果,阐述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视域融合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在伽达默尔看来,作为理解条件之一的视域融合,就是当前视域同过去视域相结合的状态。本文试图通过从现代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来探讨高职外语教学,希望从中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展高职外语教学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努力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符合论、融贯论的真理观,所强调效果历史意识,视域融合,理解的多元性、差异性和未完成性,往往缺乏对“一致”、“共识”和“一元”的理论论证和重视,容易导向相对主义。但我们应该看到伽达默尔强调只有坚定地站在有限性的基础上,才能驱除相对主义的阴影。在伽达默尔学术晚期,强调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的“语言共同体”,转变了相对主义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6.
佘洪彬 《教师》2014,(12):117-118
当代哲学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提出的“游戏说”观点,强调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中的人,而是游戏本身。同时提出“视域融合”的观点,重视文本世界与阅读者和阐释者的世界进行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理论新视角促使人们以新的方式去关注文学作品的存在和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从解释学视域下探讨翻译活动,其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伽氏的翻译理论一经问世就备受译界关注。对于解释学而言,高奏赞歌者颇众,骨头里挑刺者却寥寥无几。本文旨在辩证地探讨解释学翻译观于翻译研究的利与弊,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哲学解释学和实践哲学等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同时他的一些哲学理论和有关教育的思想对我国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有许多启示."视域融合"理论、"对话"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启示我们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往;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10.
理解何以可能?理解的展开就是解释学循环的往复。先前,解释学循环被认为是本文整体与部分的循环,是一种理解本文的技艺学。历史发展形成了新的问题视域,伽达默尔给出了新的回答: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此在的时间性决定了理解的循环性,解释学循环在问和答的逻辑中深入,“视域融合”绽放出流动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批判近代科学理性的同时恢复实践理性的本来面目,因而他的诠释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或者诠释学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为实践哲学,在《真理与方法》中表现为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的强调;而在其后期思想中,伽氏试图以诠释学的实践哲学来维护或确立人文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合法地位,把实践哲学看作具有基础意义的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离不开语言的对话,对话也是实践哲学的基本条件,因而对话精神是伽达默尔实现诠释学实践哲学理想的有力工具。伽达默尔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最终理想就是交谈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经验入手讨论生态伦理,把解释作为一种解构和建构的实践活动,用解释学的经验来解释生态伦理,具有实践哲学的意义。通过解释学经验,他逐一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缺陷与可取之处,主张建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伙伴般开放的关系,在互相听取对方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交往经验中,保持对传统的开放性,避免一方沦为另一方的奴隶或工具。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经验对我们当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过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所实现的理解方法论到理解本体论的转向、对理解过程中主体间性的揭示以及对诠释学真理的重视,反思我国现存的教育模式,我们认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在教育理念上实现如下突破:由知识论模式向本体论模式转变,由主客二分模式向主体间性模式转变和由单一的实证科学模式向多元的文化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语言问题是伽达默尔解释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从伽达默尔的语言观正确看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的观点,赞同用“文明对话”来解决文明间的冲突。基于伽达默尔语言观的视角来分析“文明对话”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立法数量的增加和司法问题的凸显,传统的法律解释学或法律诠释学开始在中国成为一门显学,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被安排在法律方法论项下进行教学和研究,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诠释学的理论基础却是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所带来的哲学解释学。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纠缠意味着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或诠释学)在从哲学领域进入法学领域的过程中产生了困难,这种困难是由立法中心主义与用法中心主义立场的差异所产生的。文章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厘清为相关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个最低限度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读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本体论与诠释学的关系,可见语言在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中心作用。继而通过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诠释学的关系思想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伽达默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8.
把庄子"忘己以体道"的思想同伽达默尔"一个人只有失去自身才能发现自身"的思想加以比较.伽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的一个观点:与一件艺术作品遭遇,就是接受一次"冲击".运用伽达默尔的思想走近庄子,可以得到一种道家诠释学."冲击"的哲学意蕴何在?柏拉图认为哲学始于惊讶,亚里士多德进而认为,哲学始于惊讶,但"并不终止于惊讶的对立面",即惊讶的消失.庄子与伽达默尔把我们带到了哲学思想的开端.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哲学的源头处:一种惊讶的状态.在惊讶的状态中,我们陷入未知领域之中,失去了置身于熟悉领域之时的确定感.无论是在庄子的认识论,还是在他的伦理学与美学思想中,忘己都是体道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以西方诠释学作为参照,那么,共有两类诠释方法隐含于孟子思想之中。简言之,他的“以意逆志”说与阿斯特的诠释学接近,“知人论世”说及“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之说则与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雷同。不过,若把孟子的诠释思想与加达默尔诠释学予以比较,我们将看到,双方各说各话、互不相干,缺乏有效沟通的前提。阿斯特等个案说明,虽然同为西方语境下的产物,却非所有西方诠释学都不具备与中国诠释思想的可比性,中西诠释思想间存在着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