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家访,能让老师亲眼目睹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家访,能让老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家访,能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老师心中装着学生,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鼓励……家访的重要性,每一位班主任都心知  相似文献   

2.
我当了十五年的班主任,多年实践使我逐渐懂得了,家访工作一定要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思想性格特点,注意研究家访时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采取适当方法,讲究家访艺术。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但管教不得法,动辄打骂,往往造成孩子在家长面前循规蹈矩,一旦离开家长就“无法无天”。家访时如多讲或只讲学生缺点,家长火冒三丈就会打骂孩子,会使孩子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访问这样的家长,我总是把《班级学生情况记载》带去请家长看(学生不在场),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向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家长能和老师很好配合。有些学生的父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一致,家访工作就应做到更细致些。几年前,我班有个女生,比较散漫。她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性格爽直。家访时我  相似文献   

3.
家访的艺术     
“家访”是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成功的“家访”不但能加强教师与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研究改进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感,促进教学工作。反之,则劳而无益,事倍功半。一、明确家访目的,突出家访重点。家访的主要目的是:①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现;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③共同研究改进教育学生的方法。由于每次家访的目的不同,因而,家访时的谈话内容和谈话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家访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组织谈话  相似文献   

4.
何禾 《教育》2014,(8):80-80
家访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能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入户家访,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聆听家长的心声,有效拉近家校距离,这是其它家校沟通方式难以企及的。各国教师都会利用家访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美国教师尤其重视家访。从幼儿园到大学,教师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家访,且都会认真做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不妨看看美国教师如何进行家访,希望从中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5.
浅谈家访     
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亲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各方面素质,了解家庭教育情况,真正实现"家教合力"的教育平台。家访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同时对家长也能产生很大的触动,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就会同心协力,这必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进行家访工作要注意哪些细节呢?一、要做好家访准备工作一是制定家访计划。家访计划是家访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制定周密的家访计划,才能保证家访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家访计划一般包括时间安排、  相似文献   

6.
家访,是中小学教师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但由于家访者的思想水平和方式方法不同,家访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好的家访效果,能通过教师的家访,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增进家长对学校、教师及自己孩子的了解,增强学生本人对教师的感情,取得家长、学生对学校工作和教师本人工作的支持。差的家访效果则达不到上述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引起学生、家长对学校及教师本人的反感和误解。  相似文献   

7.
家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功的家访能使家长更加佩服老师,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失败的家访则会使家长对老师产生不该有的误解,会使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给老师增添新的烦恼。因此,家访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失去了家访的意义,达不到家访的目的。如何才能做一次成功的家访呢?通过这学期的家访,我总结出这样“三招”:  相似文献   

8.
教师家访可以直接彳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环境,更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家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耐心倾听家长对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会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家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功的家访能使家长更加佩服老师,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失败的家访则会使家长对老师产生不该有的误解,会使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给老师增添新的烦恼。因此,家访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失去了家访的意义,达不到家访的目的。如何才能做一次成功的家访呢?通过这学期的家访,我总结出这样“三招”:  相似文献   

10.
正众所周知,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学校与家庭之间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沟通是心灵的对话,心灵的距离有时就是脚下的距离。教师通过上门家访,与家长零距离接触,拉近自身与家长、学生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关系。在家访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同时也能直接倾听家长对学校、班级教育工作的要求与建议。让教师和家长在交流中形成教育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我陪妈妈家访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二三十年前,家访是教师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家访的基本方式是徒步或者骑自行车。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分析学生学习与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家访,可以让老师了解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与期望;家访,也可以听取家长对于学校及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但今天,家访变成了一个遥远的话题。当下的家访确实遇到很大的难题:家长都很忙,家长在家的时间不再固定。类似寄宿制学校孩子们的家庭普遍较远,这样教师家访就很不方便。同时,现代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家访这一传统而有效的工作方式,再次成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良好纽带。个性飞扬、崇尚自我、求新好奇的学生变得越来越难管理,因此,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成为班主任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家访,能拉近家长和学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更亲近班主任;失败的家访会使学生对你敬而远之,给你增添新的烦恼。  相似文献   

13.
家访三得     
搞好学校工作,离不开家庭的配合,而家访,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家访能让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成功的家访能使家长更加佩服老师,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因此,家访工作十分重要,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李能知 《湖南教育》2002,(14):29-29
家访有利于学校与家庭更深层次地沟通信息。通过家访,班主任可以发现和搜集家庭教育的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开好家长会提供丰富而生动的实例。实践表明,有些问题不家访就不能发现和解决,家访往往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效果。家访有利于加强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感。目前,不少家长因忙于工作而放松了对孩子管教。对此,班主任通过家访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一份责任,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家访有利于增进老师、家长与学生情感的交流。班主任老师放弃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休息走访学生家庭…  相似文献   

15.
家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串门走动,也不是教育手段的点缀。对教师而言,家访是一个教师世界观、价值观、人品、胸襟,甚至是眼光的全面展示;对家庭而言,家访带来的是家长的惊喜、孩子健康成长的曙光;对学校、社会而言,面对面、心对心的家访更能有效拉近家长和老师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家访应注意3个问题,一是选择恰当的家访时间,师生矛盾激化、学生家庭关系紧张时不宜家访;二是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都在场,避开学生的家访往往引起学生的警觉和猜疑;三是家访之前应做好充分的材料储备工作,防止无的放矢的空谈.在此基础上完成5项任务:①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②如实反映学生在校表现;③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④征求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意见;⑤共商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有经验的班主任既重视接新班时的全面家访,更重视有针对性的个别家访.因为家访能够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及其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家长对他们的教育情况;能够及时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教育措施,求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适时的家访还能够密切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促进感情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家访”是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家访不但能和家长沟通情况,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那么,对于青年班主任来说,如何做好家访工作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备家访课大有益处安徽汤文泉家访是联系家长,掌握和反馈学生有关信息的重要形式。笔者在任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尝试着备课家访,即家访前备课,家访中笔录.家访后归纳整理.制定措施。经过实践感到效果很好。一、家访前备课.与家长访谈时就能做到从容有序。有的放失。...  相似文献   

20.
肖伟平 《生活教育》2014,(2):99-101
登门家访能够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家庭及周边环境、生活条件、家庭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有利于对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登门家访与现代电子家访相比具有四大优势,一是登门家访的情感交流是电子家访等形式所不能代替的;二是登门家访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家里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三是登门家访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四是登门家访能够向家长宣传学校的育人理念。登门家访的实施策略,一要在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二要在访中要注意与家长交流的技巧;三要在访后要及时总结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