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苦难能转化为对人生的馈赠和滋养,死亡更是对人生最大的检验与考量。史铁生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呕心创作,泣血而歌,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诠释了欲望、孤独、苦难、生死、爱情的生活内涵和文化哲思,开始了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相似文献   

2.
雨路     
桃花雨路, 那是纯真童趣的染色飘落; 草野雨路, 那是生命绿意的肆意漫延; 秋实雨路, 那是生命历程中的金黄哲思:  相似文献   

3.
刘家科的散文有一种平淡自然的文风。但是在平淡自然中却蕴涵着一种震撼心灵的穿透力。在酸辣味的乡俗中蕴涵着文化传统的积淀,平凡小人物身上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朴实无华的乡村土地上蕴籍着生命的哲思。他的散文,虽然写的是小人物、村里事,乡间的风俗,却关乎着人的生死存亡,具有大境界、大韵味,给予读者的不仅是审美的愉悦,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4.
断翎雪     
生命真是奇妙,二十年仿佛只是一瞬间,开始与结局,她的生命注定与这冰天雪地结了缘,冰雪中重生,冰雪中毁灭。[编按]  相似文献   

5.
《庄子》中塑造了一批形残神凝、极具哲思的残疾人形象,他们貌丑而心洁,体残而德备,完成了从残缺中的定位、超越、蜕变、升华,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象体系。庄子刻画了"以不全而大全"、"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豁达自在、安时处顺"、"才全而德不行"四重层次不同的残疾人形象。这四重层次不同的畸形人物形象,流溢着庄子对残疾人丰满圆融的生命哲思,承载着庄子超越形体局限的至高无上的"道"。  相似文献   

6.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中饱涵着深刻的生命哲思,而语文教学课堂则是一个极好进行热爱生命教育和强化生存意志的场所,能给学生营造一片美丽的心灵晴空,让他们倍感生命的不易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片雪,孤独的雪,寒冷的雪,犹如一根陨落的羽毛,从遥远的天国飘荡到人间。是云彩,那看似圣洁却有着一颗黑暗的、丑陋的心的云彩,把我从高空推落,如当年抛弃我的母亲一般恶狠。  相似文献   

8.
当代作家史铁生以涵义丰富的哲思意象,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命、对灵魂的领悟,成为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哲思意象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史铁生在继承中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生命体验将深刻的哲思融入独特的文学意象,表现出民族化、个性化的特点,寄寓哲思,超越语言,具有建构哲思文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正华 《文教资料》2011,(28):13-14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到第三个十年的重要成果。冯至从平常的事物中营构自己的诗歌意象,思考关乎人类生命和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体现了庄严辉煌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玄远的宇宙哲思。《十四行集》并非与社会现实无涉,而是在更深刻、更广阔、更根本的层面上与历史和现实紧密关联。《十四行集》接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构思,也为新诗学习西方格律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0.
李琦的每一篇诗作都饱含着深情,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着最真切的感情,所以极易与读者引发心灵上的共鸣。读诗人李琦的诗,每一个字都如同一朵小小的雪花,那么的干净、轻盈、一尘不染,然而在那“雪花”融化的一瞬,我们的心灵却是猛地收紧了一下。让我们燥热的心瞬间感到一丝清凉的慰藉。  相似文献   

11.
三月的遐思     
像一页洁白的素笺悄悄翻过,覆盖在洁白下的春意就慢慢绽露。抖落沉寂了一冬的寂寞与冷清,把蓄积的力量悄悄呈现,你看风清醒起来,它拂过的天空,像切盘里的蓝莓果酱,有安安闲闲的蓝色,有嫩嫩的透明的水色,还含着一丝媚人的无限风情;它拂过的  相似文献   

12.
桥的遐思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英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  相似文献   

13.
绿的遐思     
绿是一个单一而多彩的梦绿是一段切近而飘渺的情绿是莽莽天地间一碧万顷的麦浪绿是茅舍墙根下潜滋暗长的细草绿是悬崖峭壁边舒展双臂的奇木绿是高枝长梢上相应成趣的鸟巢绿是茫茫戈壁中千年眺望的胡杨绿是悠悠沧海里前赴后继的浪涛绿是屡遭挫折、卧薪尝胆的坚忍绿是雪霁云开、  相似文献   

14.
15.
月亮遐思     
月亮,一个极富神话色彩的美好事物;月宫,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天堂;嫦娥,一个饱受思念之苦的绝美佳人……而这些联想源于对月亮的遐思——团圆的象征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这天的传统习俗是吃月饼、赏  相似文献   

16.
桥的遐思     
黄永玉 《新读写》2009,(7):23-23
桥是我不太关心的一种建筑。我只在乎它的功用,从桥的这端出发,会去向何处。桥,漂不漂亮,设计先不先进,有多大的跨度,好像只是排列在纸面上的数据,比不上摩天大楼对我们的吸引。但,桥又是我极为信任的一种建筑,平平坦坦,一往无前,走在桥上,就像躺在如来佛的掌心,平平安安地就到达了彼岸。外白渡桥焕然一新地重新架起,你会不会特意地去走个来回呢?  相似文献   

17.
笔的遐思     
拿起笔我静静思索,笔下能生花。在我内心里,我一直认为最神圣的不是书,而是笔。昔日,王羲之曾飘若浮云、惊若蛟龙地奋笔疾写,写下了篇篇史诗、书法瑰宝;鲁迅以笔为剑,与黑暗厮杀;郑板桥的笔,画出了竹子清幽的神韵与坚韧的傲骨……  相似文献   

18.
午后的遐思     
阳光自由挥洒的午后独坐一隅任思绪在记忆里辗转也许只有告别所有喧嚣  相似文献   

19.
湖畔遐思     
七月流火。天出奇的闷热,没有一丝风,任你怎样摇扇,汗水总是不干。抬头看天,蓝蓝的,远处飘浮着几片云彩,轻轻地舒展,缓缓地移动,那么自在悠然。站在山头极目远眺,一座座山峦,如同倒卷的荷叶,绿蒙蒙,紫微微,丛丛簇簇,如同海的涛韵。  相似文献   

20.
书斋遐思     
作为个体的人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流星,但他通过写作的铭刻性或许能与无尽宇宙相联系。学者大抵是在书斋中生活,这种生活的独特性在于思接千载,心游太玄。保持自己的思想的独立性,坚守喧哗与骚动中的价值底线和宁静心境。往往在思想的超越性和言说的有限性之间感到生命的飘逝性,在深夜写作中体悟无边的丧我性忧思和话语铭刻性想象——这种与学俱来的悲悯情怀,大抵是我的一种宿命。读书境界有三,一是被书所读,即不知为何而读书;二是读书是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