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明显,使得高校大学生中也存在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贫"现象。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中"双贫"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经济资助至关重要,但是精神与心理"扶贫"才是"立身之本",并随后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园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对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消费观、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建立和健全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努力营造良好学风;加强消费观教育;加强就业指导,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是消除贫富差距负面影响的积极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是目前高校贫困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社会和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亦加强时其精神资助。笔者通过对我院贫困生二年的研究,探索出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有机整合的对策,主要有完善高校贫困生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机制;不同年级贫困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力度不同;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贫困生创造"精神解困"的环境,以期对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大学生还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高等院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就现状来看,学校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心理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要加快心理档案的建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其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大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也应成为完善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对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收集内容、管理方法等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对心理档案的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今天,贫富差距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让大学生摆正自己的心态,放下心理包袱,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为此,笔者就某高校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进行相关调查,关注贫困生和富裕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以此探究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由贫富差距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中的高消费群体与贫困群体共存的现象,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里,必然导致学生中贫富差距问题的日益显现.校园贫富差距的现状,一方面使大学生以经济实力与贫富状况形成交往群体,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科学分析研究校园贫富差距的现状,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正确认识校园贫富差距问题,消除其对贫困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当前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杭州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生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发现普遍存在贫富差距扩大化,学生自立能力弱,花钱缺乏计划性,使用浪费等现象。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总体上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执行薄弱点。通过对贫困生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进行了解,发现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在一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贫富差距的"裂痕效应",是指大学校园中的贫富差距或裂痕对大学生内隐心理和外显行为都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的现象。心理失衡和行为错位、强化原初身份、影响学生发展,是"裂痕效应"的特征所在。由此,引发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性格特征、心理及人格因素等方面产生深刻变化,对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体现了教育公平,但在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关心受资助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受资助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往往出现自卑、多疑、焦虑等心理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受资助学生的不良心态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高校应搭建心理资助平台,对受资助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等心理干预,帮助受资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红兵  樊仁杰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5):106-108,121
伴随改革开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高校这个独特的社会缩影中出现不少具有校园特色、反映青年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词汇和流行语,极富时代气息,客观而深刻地反映着大学学生的精神风貌;对高校这一校园文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和文化心理分析,有着广阔的发展应用空间和研究价值.它便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同时也便于我们引导学生创建健康文明的高校校园文化,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1.
以对某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心理状况和环境适应等四个方面评估新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援助效果.结果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高校贫困生)在心理状况和环境适应两个方面的状况明显差于中、高等家庭收入的大学生;受新资助政策体系援助的高校贫困生相对于未接受援助的学生来说,其学习态度和环境适应两方面状况有显著改善.其结果表明,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高校贫困生学习适应性状况,教育援助效果显著.该研究结果也为进一步拓展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途径提供了有价值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朱文青 《职教通讯》2012,(35):62-63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步被拉大,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教育方面亦是如此,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贫困生群体",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经济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等特点。面对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费提升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贫富悬殊拉大的矛盾和冲突,高校贫困生问题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复杂化、生活节奏迅速加快、贫富差距显著拉大等,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面对种种人生考验时,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出现种种心理困扰,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已进入了"90后"群体时代。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助学贷款落实中表现出贷前不贫装贫、贷中挪作他用、贷后违约不还等诚信缺失现象。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的高度关注。究其原因,在于"90后"大学生思想受到的冲击、贷款机制的先天缺陷、高校教育管理的乏力、学生诚信意识偏颇及偿还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原因。解决"90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层面一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诚信意识;二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学生守信基础;三要完善个人信用机制,增大学生失信成本。银行层面一要畅通联系渠道,区分对待学生;二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提升还款概率。关于社会层面,国家要利用法律强制力,媒体要客观公正,营造诚信氛围。  相似文献   

15.
高校资助工作目前普遍存在贫困生认定不精准、资助资源分配不科学、资助队伍不专业、资助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建立健全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发展的新重点。"精准资助"理念的提出,不仅为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校友资源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源,高校在精准资助工作中,应持续、持久发挥校友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信息资源方面的综合性作用,开创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伴随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推进,高校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遭受社会排斥的形式表现为经济排斥、同群排斥和心理排斥.国家、社会和学校应该高度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融合状况,国家资助政策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融合的有力途径,应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校学生群体贫富差距的问题日益突出.分析了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其影响,提出通过改革高校收费制度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来缩小大学生经济上的差距,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来缩小大学生精神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发展性资助理念强调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心理辅导、技能培训、权责意识的培养,在"一个中心五个基本点"的高校贫困生育人模式下,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注和支持贫困大学生,是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公平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贫困生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贫困生由于面临着学习、经济、情感、心理及就业等多重压力,更容易陷入精神和心理的贫困当中.在校园中他们往往很少参加聚会和文化活动,因而也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进一步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在与同学相处中,贫困生容易导致过于自我保护,表现为孤僻、敏感、偏执和过激.解决贫困生问题是国家、社会各界和高校共同的责任,应多方努力,形成贫困生救助机制,使全社会共同关注贫困生问题;应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力度,使贫因生从精神上脱贫;应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为高职院校贫困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学费的日益上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呈逐年上升之势。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国家、社会、学校纷纷展开帮贫助困工作。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亦注意到了对其心灵进行关怀,可以说在这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对此给予的关注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本文从人格这一角度着手,通过对中山大学受资助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实证调查,得出受资助大学生总体的人格状况。并以此为依据,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视角提出塑造受资助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