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两年多来,我一直关注《内蒙古教育》《语文主题学习》专栏的文章,觉得该专栏不少文章说到我心里去了,现把《语文主题学习》专栏中对我影响较大的文章整理如下:2015年12期肖伟东《走进鲁迅》:"听写导入,明确学习任务;回顾文章,谈谈鲁迅形象;赏析片断,复习描写方法 ;专注外貌,练习描写人物;提出希望,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作为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战士,一名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参加过“光复会”的青年革命家,鲁迅对辛亥革命是由衷地欢迎,用周建入的话说:“鲁迅对这场革命是那么高兴,真可以说是欣喜若狂。”然而,从一定角度看,鲁迅对这场革命更多的是反省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三点质疑     
《收获》2000年第2期"走近鲁迅"专栏发表了一篇论鲁迅的功与过的文章(以下简称《功过》),颇有新意;但有些问题难于理解,现提出来向作家和评论家们请教.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剧变.这场伟大革命曾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震撼.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类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如《药》、《阿Q正传》和《祝福》等,相当引人注目.这类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冷静而深刻的反思,同时也蕴含着包括鲁迅在内的辛亥革命追随者和领导者对民主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 鲁迅曾经是辛亥革命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早在留日期间鲁迅便成为光复会的正式会员.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曾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为辛亥革命呐喊助威.鲁迅后来回忆时也说:"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迅速失败,鲁迅的希望破灭了,使鲁迅"感到迷惘,感到寂寞,感到无以救国的悲哀".  相似文献   

5.
学过没学过现代文学的人,似乎都知道鲁迅小说主题思想深刻.但究竟深刻在哪里?很多人就有些茫然.就连一些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人,也大多只从一个固有的理念出发,笼统地认为鲁迅小说深刻地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并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而能够指出这种反封建的主题在作品中具体是怎样体现的人,却是很少.这样一来,就有不少人除了对鲁迅的伟大人格表崇敬之外,便不再对鲁迅的作品有什么兴趣了.他们转移研究领域,纷纷另辟蹊径.于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便有了"沈从文热"、"张爱玲热"、"钱锺书热"、"穆旦热"、"金庸热"等等.其实,不管在现代文学百花园做何"拓荒",也不管什么"热",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认为鲁迅过时、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了,便使人觉得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祝福》一文,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生活面貌。李欧梵评价《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制度,  相似文献   

7.
由鲁迅文章看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王继伟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  相似文献   

8.
鲁迅自日本回国后的十年问(1909—1919年),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四运动,其中一九一四年和一九一七年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的重要时期;就鲁迅个人来说,恰当三十到四十岁的盛年,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可是,由于有些材料较缺,许多研究鲁迅的书籍和文章,对鲁迅这十年间的思想及其变化,都谈得相当简略。姚文元及其追随者石一歌的所谓鲁迅研究,胡说鲁迅这时期曾“在冷寂的‘绍兴会馆’中默默地生活着”,强调辛亥革命失败后鲁迅“引起了苦闷和失望,陷入了寂寞和沉思”,把鲁迅对大  相似文献   

9.
作为鲁迅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资料研究仍然大有可为.本年度的鲁迅资料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鲁迅作品资料研究和鲁迅外围资料研究.鲁迅作品资料研究包括:<中国小说史略>材料平议、<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的知识性错误、<文化偏至论>材源考.鲁迅外围资料研究包括:考证例话、三味书屋"新说"质疑、"左联"解散及"国防文学"口号再议、"抄袭"公案资料补遗.本文注重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想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迷中显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后,鲁迅踏入教育界,其教育主张、教育经历等是鲁迅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注重实践活动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立言申明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亲自编撰教材讲义,他深知人的发展才是重塑国民精神的根本。百年后的今天,鲁迅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方法、教育主张历经时光的洗练仍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启迪着我们继续探寻培养国民独立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鲁迅为何在教材中"敏感"?长期以来,鲁迅作品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我们给学生的是概念化的鲁迅"。高明勇:不久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专门回应了社会上有关教材中"鲁迅文章大撤退"的提问,表示"没有做太大的调整"。你作为  相似文献   

12.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理解提供了指导与方向性的认知。鲁迅以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毅力,用文学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及笔触,描绘、总结辛亥革命失利的社会渊源的同时,也以思想家深邃幽远的洞察力,站在启蒙思想的立场和角度,极力关注在辛亥革命风暴的历史语境下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困扰和出路等问题,并不断地对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改造社会国民性问题进行深沉思考和不倦探索,从而为我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认识提供了最具价值的人文思考纬度。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语言中的"离经叛道"现象我们不能不去关注语言生活中的"离经叛道"现象:教师考学生,让学生填空:"鲁迅是______人。"答案五花八门:"鲁迅是中国人","鲁迅是浙江人","鲁迅是绍兴人","鲁迅是男人","鲁迅是死人"。到底哪个是标准答案?老师也说不清了。  相似文献   

15.
香港报刊的专栏杂文 ,自 70年代迄今 ,非常盛行 ,每天有专栏杂文数百篇发表。作者极多 ,读者极众 ,影响深远。香港的专栏杂文 ,良莠不齐。有不少专栏杂文 ,文学性薄弱 ;也有佳篇杰构。港内外论者认为香港的专栏杂文是香港文学的重镇 ,是香港、中国以至世界的一笔文化财富。其盛其繁 ,其为两岸、四海、五洲所无 ,堪称奇观。有论者对若干香港专栏杂文作者的评价甚高 ,认为其成就上追唐宋 ,超过鲁迅、巴金。文章作者发一奇想 :香港专栏杂文作者应可集体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被神化,中学生越来越疏远鲁迅。曾经在中学生中作过一项调查:有7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鲁迅,其中有近7%的学生排斥鲁迅,85%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理解提供了指导与方向性的认知.鲁迅以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毅力,用文学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及笔触,描绘、总结辛亥革命失利的社会渊源的同时,也以思想家深邃幽远的洞察力,站在启蒙思想的立场和角度,极力关注在辛亥革命风暴的历史语境下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困扰和出路等问题,并不断地对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改造社会国民性问题进行深沉思考和不倦探索,从而为我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认识提供了最具价值的人文思考纬度.  相似文献   

18.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对鲁迅的评价几乎已经盖棺定论了——"民族魂"、"硬骨头"、"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鲁迅的被神圣化令公众与鲁迅产生了很大的隔阂。本文从鲁迅矛盾的性格和孤苦的心境着手,展示了一个有着丰富多面的鲁迅:鲁迅正是经历了和常人一样的挣扎、痛苦,获得了"鲁迅式"的特质,方才凤凰涅槃,成为一代伟人。  相似文献   

20.
在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里,我读到这样一组数字:鲁迅——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述600万字,书信等400万字;胡适——全集44集,字数2000万字;沃尔特·李普曼——开专栏36年风雨无阻,写作14000篇专栏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