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节回放:"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教材《数学》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始出示课题目:在一条全长1000米的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种,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准备几棵树苗?学生在得到两个不同答  相似文献   

2.
冯东榆  庄鸿新 《新教师》2023,(12):85-86
<正>2023年10月27日,第十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在福建省石狮市举行。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叶育新老师为与会代表展示人教版五上“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教学片段一:化繁为简,自主生成课件展示校园植树情境。有一条小路长200米,在小路一边每间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种几棵树?师:请你猜一猜,一共可以种几棵树?生反馈:40棵,41棵。  相似文献   

3.
怎样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文/吴慰兹一、复习旧知,引进新课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四题:(1)六甲班植树7棵,六乙班植树9棵,六甲班和六乙班植树棵数的比是()。(2)已知甲、乙两数的比是3∶4,甲数是()份,乙数是()份?甲数占两数和的()()?乙数占两数...  相似文献   

4.
在一堂分数应用题复习课上,教师让学生解答下面的题目: “育才村今年植树2736棵,比去年植树的棵数多7/50,今年比去年多植树多少棵?”在大多数学生做好以后,教师指名把解答结果写  相似文献   

5.
<正>"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这部分教材的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切入点,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借助数学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日前,我听了一节"植树问题"的研究课,有一些感悟。课始,教师结合教材提问:路长12米,每隔3米栽1棵,要栽几棵树?教师  相似文献   

6.
下列是两位教师在教学较复杂的平均数一课时的两个教学片断:A教师的设计一、1.出示第一题:五年级一班分两组植树,第一组植了150棵,第二组植了180棵,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2.学生试做。二、1.出示第二题:五年级一班分两组植树,第一组18人共植树43棵,第二组22人共植树77棵,  相似文献   

7.
片断一:化繁为简,举例验证 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相似文献   

8.
周慧 《湖北教育》2024,(2):75-76
<正>数学思想对数学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的内涵,并自觉利用数学思想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呢?笔者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释。一、如何理解“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需要教什么?大家一般会认为,三种类型“植树问题”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是教学重点,即两端要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不栽的模型建立是教学重点。事实上,这样缺乏结构化理解的教学是零散的,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位教师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练习课的教法是——首先,让学生板演一道习题:"三(1)班学生植树227棵,三(2)班学生植的树比三(1)班少45棵.三(2)班学生植树多少棵?”学生算完,教师将题中的"少45棵"改成"多45棵"再给学生计算.学生计算完毕,教师引导他们比较两个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突出所谓关键词"多"与"少"来确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课上完后,听了这节课的教师建议教者出了一道题目给学生解答:  相似文献   

10.
笔者听过一堂三年级两步连除应用题的练习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对我触动很大,感受颇深,详实记录如下:教师出示练习题目:三年级有两个班,每班43个同学,一共要植258棵树,平均每个同学植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答)。绝大多数同学都按照教材的方法去做,而一个女同学却这样解:258÷43=6(棵),6÷2=3(棵)。综合算式为258÷43÷2=3(棵)。教师对此做出如下评析:“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学生齐答:“错。”师问:“为什么错?”生齐答:“题目的要求是求每个同学平均植多少棵,应该是把258棵平均分给…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系统的、科学的、严谨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一厢情愿地为学生总结了许多条文,并将其作为经验不断地强加给学生.在这严谨、科学的背后,教师如此教学是不是"吃力不讨好"呢? 教学片断一:"求两个数差多少"的应用题 师出示情景图:一班植树13棵,二班植树9棵,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学生读题) 师:同学们会列式吗?自己试试看.(生列式为13-9=4,师板书)真棒!那么,式子中的13表示什么? 生:13表示一班植树13棵. 师:9又表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王秀霞 《甘肃教育》2013,(20):93-93
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即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和“两端都不栽”这两种情形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渗透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及策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并在数学上能有所发展。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树问题中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探索、实验、  相似文献   

14.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起来说,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求平均数应用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类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就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量及其相对应的总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如:育才小学五年一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植树,每个小组植树分别是84棵、76棵、82棵、78棵、80棵,求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 象这样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并且对刚刚  相似文献   

15.
我在讲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时,当学生理解了梯形的概念,了解了梯形的特征后,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先摘录如下: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形。师:这是梯形吗?有的学生:这是梯形。师:你们是怎么知道它是梯形的?有的学生说:因为这个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有的学生反驳说:你是怎么知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师:那请你们想办法,验证一下。这时,同学们拿出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有的互相说方法,有的冥思苦想。之后,教师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给全班同学进行了验证的演示,证明了这个图形是梯形…  相似文献   

16.
一、出示问题学习新课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同学们,当我们拿到一个题时.首先干什么?生:读题。师:对,当我们解答一个题时,首先应多读题,而且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要读明白这个题说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要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第三遍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明白了吗?开始吧。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意外:教师抛出一个数学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谁知有个别或部分学生竟然一下子说出了结论,打乱了教师的课前预设,使得课堂教学无法按预设进行。面对这样的意外生成,教师该如何应对?有两位教师同执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导入部分,面对相同的生成,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107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模型思想。2.经历构建“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渗透“以小见大”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培养抽象和概括的能力。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模型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发现和理解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有用的数学,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呢?下而是我的几点思考:一、强化数学知识技能意识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有一位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幅精彩画而:“爸爸、妈妈和我在溪水边嬉戏”。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20.
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享誉全球。不断给予人类智慧的滋养、聪明的启迪。 20棵树植树问题,源于植树,升华到数学上的图谱学中,图谱构造得智、巧、美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那20棵树植树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呢?简单地说,就是: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组排),才能使行数更多?20棵树植树问题,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都先后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并将美丽的图谱广泛应用于高雅装饰建筑、华丽工艺美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