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的活动是让一只杯子的水跑到另一只杯子中,最后才让学生感受空气。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还安排了三个小实验:砖块里的空气、往漏斗里倒水、让瓶子里的红水流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相似文献   

3.
别样的声音     
在三年级自然《空气占据空间》的课堂上,学生分小组在做教材上的实验:把一团纸紧紧地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玻璃杯倒立着压入水底,然后把杯子提出来(杯子不能倾斜),可以发现纸团未湿,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我认为应当改一改。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这个小实验的编者意图是:杯底的纸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实际结果往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杯底的纸团是湿的。原因是学生在把杯子提出水面时,让空气跑了出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空气在杯子口尚未拿出水面时跑出来,这种情况学生能看到水泡是从杯子中…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听了一堂小学一年级的思维训练课。该课共设计了“珠子数数”、“随意画图”、“杯中取球”三项内容。其中“怀中取球”的过程如下: 教师出示一个玻璃杯,再放入一个乒乓球。然后说:“现在有一个空玻璃杯,里面有一个乒乓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办法把乒乓球从杯中取出来?”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个个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用手抓出来”,“手拿着杯子倒出来”,“用水灌满杯子,乒乓球就会浮出来”,“手抓紧杯子向上抛,乒乓球就会跳出来”……当讨论快要结束时,一个男孩站起来发言:“除了那些办法,我还可以把杯子摔在地下打碎,乒乓球就出来了。”顿时,全场哗然,议论纷纷。这是一种独特而可行的思维方式(因为题中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具有鲜明的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可惜教师没有发现该生的方法新颖性  相似文献   

6.
【案例】师:同学们,我们变个魔术,把空气捉到桌子上来,你们能做到吗?生:能。师:那你们要怎么做呢?生:……师:大家可真聪明啊!那你就把空气捉到你的桌子上来吧,看看谁的办法好。现在分成四个小组开始活动。(学生利用手中的器具,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想了各种办法,教师都不予否定;个别学生想不到如何捕捉到空气,教师适当给予提示。给学生大约5分钟时间。)师:你用什么方法捉到空气的呢?生:我用塑料袋轻轻一兜,空气就被捉住了。生:我向口袋里吹气,口袋就鼓起来了。生:我把杯子扣在手上,空气就在杯子里了。……师:你捉到的空气是…  相似文献   

7.
对于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 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 课,我在经过多次教学后发现, 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应当 改一改。 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 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 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 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 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我认 为编者的意图是:演示杯底的纸 团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 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 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在 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实验结果并 不像编者想象的那样。班里有近 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实验时,杯底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天气真好,老师和小朋友到场地上一起去吹泡泡,每人一个小杯子,一根小管子,杯里盛着肥皂水。「呼——」一下子吹出了一连串的肥皂泡,这些肥皂泡在空中飘飘扬扬,散了开来,原来没有颜色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忽然变成五颜六色的,美丽极了。今天的天气真好,老师和小朋友到场地上一起去吹泡泡,每人一个小杯子,一根小管子,杯里盛着肥皂水。「呼——」一下子吹出了一连串的肥皂泡,这些肥皂泡在空中飘飘扬扬,散了开来,原来没有颜色的肥皂泡,在阳光下忽然变成五颜六色的,美丽极了。「老师,你看!肥皂泡都变成彩色的了!」「这是太阳帮的忙呀!因为太阳有七种颜色,能在肥皂泡上反射出来,所以肥皂泡变成彩色的了。」「老师,我们刚吹出来的肥皂泡是向上升的,怎么一会儿又降下来了?」「肥皂泡里的气体是我们吹进去的,刚吹进去的气体是热的,比空气轻,它就随风升上去了,过了一会儿,肥皂泡里的气体冷了,比空气重了,所以就降下来了。」小朋友吹着美丽的肥皂泡,玩得真高兴啊! 乒乓球瘪了今天体育活动,张老师让小朋友练习打乒乓球。小忠一不小心踩着了乒乓球。小忠捡起球一看,乒乓球瘪了。小忠拿着球,走到张老师跟前说:「张老师,我不小心踩瘪了乒乓球,这可怎么办呢?」张老师拿过乒乓球一看,笑着说:「不要紧,我有办法。」张老师说着,把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里,拿起热水瓶往杯子里倒开水。只听见「扑」的一声,乒乓球瘪的地方忽然又重新鼓了起来,又能打了。望着小忠惊奇的眼睛,张老师说:「乒乓球里充满了空气,踩瘪的时候,空气被压紧了,用开水一烫,球里的空气受热后就膨胀了,把踩瘪的地方又撑了起来,所以,乒乓球又圆了。」小忠笑着说:「我懂了。张老师,谢谢您!」  相似文献   

9.
下面是我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片断。师:把一张纸塞入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口向下,直立着插入水中,杯子内的纸会浸湿吗?请大家不妨大胆地猜一猜,然后再动手做一做,看看你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学生猜测后,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操作验证,然后汇报实验结  相似文献   

10.
“一位参赛教师拿着一个盛了半杯水的透明圆柱形玻璃杯走进教室,上课了,该教师拿起杯子喝了一口,下面的评委老师和学生都很惊诧,怎么公开课上老师还喝水?正当人们惊诧时,老师把杯子放平,说:“同学们,看看我杯子里的水平面什么形状?”学生说:“圆形.”老师把杯子倾斜,“现在水面是什么形状?”学生说:“椭圆.”至此,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讲椭圆,而且椭圆是用倾斜的平面  相似文献   

11.
乾坤大挪移     
“芝麻开门……”藏宝洞的门打开了,阿里巴巴进入藏宝洞,在发现宝藏的同时,发现了一本秘笈——科学研究秘笈,里面记载了好多有趣的科学研究项目……让我们一起来做研究吧!20今天的研究项目是乾坤大挪移,方法如下:1.在5个同样高的杯子里加入水,水面离杯口0.5~1厘米,然后将5个杯子排成一条直线。2.将一个乒乓球放在第一个杯子里,请你用吸管朝乒乓球吹气,使乒乓球从第一个杯子依次向第二、三、四、五个杯子运动。限制条件:1.吸管不能接触乒乓球。2.尽量不要将水溅到杯子的外面。3.在1分钟内完成。友情提示:吸管和乒乓球的角度、距离以及气流吹…  相似文献   

12.
默默 《家长》2016,(4):42-43
筷子的神力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材料:塑料杯一个、米适量、竹筷子一根。操作步骤:1.将米倒满塑料杯。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讲解: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  相似文献   

13.
1.悬浮的乒乓球实验一在一次科学教学中,为了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学生自行实验,想出了如下方法:取一个玻璃杯,把乒乓球放入杯中,从杯口对着乒乓球向下用力吹气,结果乒乓球立即浮上了杯口,且不停地旋转。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不论是日月星辰、河流山川,还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物质最根本的属性是存在,在我们面前有一只杯子,不论我们用眼睛观察还是用手触摸,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果杯子里有水,把水倒掉,杯子并不空,实验可以证明里面还存在空气,把杯子中的空气也抽掉时,就得到了真空.但是现代科学表明真空不是  相似文献   

15.
动手能力的形成往往是从观察、体验活动中诞生发展起来的。比如:“怎样测定物体的温度”,当学生用视觉和触觉判断出两杯水的不同温度后,教师让他们说出盛有热水的杯子里的水有多热?热到什么程度?而另一只杯子里的水是凉的,又凉到什么程度时,学生是一时答不上来的。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启发再让他们说说用什么可以准确地测量出水的温度时,很快“温度计”三个字便从他们的口中进发出来。  相似文献   

16.
1.悬浮的乒乓球 实验一 在一次科学教学中,为了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学生自行实验,想出了如下方法:取一个玻璃杯,把乒乓球放人杯中,从杯口对着乒乓球向下用力吹气,结果乒乓球立即浮上了杯口,且不停地旋转。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片段展示 教师先出示一只普通的白色乒乓球,让学生进行猜测:乒乓球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与什么有关?学生假设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桌面上摆两个乒乓球,然后,用一根吸管往两球中间吹气,结果两乒乓球居然相互吸引而靠在一起。这是为什么芽原因是:两球间空气压力突然减弱了,比乒乓球外侧的空气压力小得多,因此,空气压力不断地把两个乒乓球向压力较小的地方推,所以两个乒乓球自然地往中央靠拢。再做一个实验试试:取一支粗的吸管,朝上用力吹气,在出口上方一点点位置,搁上一只乒乓球,有趣的是,只要你继续吹气,乒乓球并不会掉下来。如果用玻璃漏斗朝上,再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里,那么,无论你怎么用力吹气,乒乓球都不会跳出来。你说说这是为什么呢芽原因是:吸…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上,很多人用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10册中第5课《空气的成分》,就用了蜡烛实验来示范燃烧用去空气中的氧气。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1.提出问题:点燃的蜡烛,用杯子盖上,蜡烛慢慢熄灭,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这是本课的引入。 2.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分析。本课用分组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希望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3.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比例。 第一部分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水盆中点燃一蜡烛,将一空气瓶或杯子倒盖在蜡烛上。不久,蜡烛熄灭,而水走进了空气瓶内,水量约占全气瓶的一成(10%)多。  相似文献   

20.
教学北师大版国标本教材一年“级数豆子”一课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在估算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比较”来进行估计,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用手任意抓一把豆子放在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估一估杯子里一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