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政府与民众在地方水资源治理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是中国社会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理解政府治理变迁的关键切入点。明清以来,中国地方社会围绕“治水”形成了政府督导下的以地方社会为主的“官督民办”模式,而现代的“河长制”则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官督官办+民办”的模式。虽然现代的“河长制”延续了地方水资源治理的传统并进行了适应现今体制的调适,而在治水的激励方面,“环保一票否决”指标也冲淡和平衡了以往的激励机制,并且现代的地方治水通过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但“河长制”下的民众对于水污染治理的参与、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协作,以及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都是在纵向行政发包制的拉动下实现的,缺乏相对主动的参与意识。因而,如何吸纳传统治水中地方社会主动参与的要素,推动地方政府与当地精英、污染企业和民众的协作治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过去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单边治理模式已造成诸多弊端,需要推行新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发展,考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背景是必须的。在深入探讨市民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政府、社会和大学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创造条件。具体路径是:加强政府主导,积极营造大学组织自主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联动,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加强大学自治,推进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3.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西方教育治理,在理论上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主导框架,强调价值共识、多元主体参与;在政策上偏向管理主义;在实践上采取分散化治理模式,强调自治、竞争、参与、评价和问责。中国教育治理,在理论上以中国式科层制理论为主导框架,强调整体利益、协同合作;在政策上偏向共同体主义;在实践上强调法治、公平、协调与认同。制度、文化和情境是导致中西语境中教育治理理论、政策与实践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教育治理话语的建构不仅在于解释教育世界,而且也在于改造教育世界,从而服务于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中西教育治理话语对实践均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与能动性,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推进我国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以及我国自身的实践,地方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不可能由地方政府独立来完成,它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合作.根据我国目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一主多元协作型"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为此,必须在地方政府主导下采取相关措施,推进我国地方公共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5.
根据生态治理中的元治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结合黄冈实际情况,认为“政府主导——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模式是黄冈农村“两型社会”建设中生态治理模式的最佳选择,并提出了4个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小政府大社会”是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模式,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下,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小政府大社会”是建立在自由主义、有限政府、比例原则等基本理念基础之上的,具有民主观念、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分离的社会结构、自由市场经济和法治等生成条件。我国虽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政府与市场结合过度紧密,机构和人员精简难以实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以及知识经济的来临,高等教育与社会各界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日益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此,社会公众和各界组织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公平问题日益关注,政府垄断高等教育运行和管理的合法性不断遭到质疑。社会各界对参与和介入高等教育管理的欲望日益强烈。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治理理论为社会各界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根基。治理理论建议对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的管理实行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中心治道”的思想。治理的最佳…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是导致地方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动模式不成熟又是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需要变革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单向管控模式,不断明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多元治理主体;不断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公民治理机制;不断加强公民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合作互动,探索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的多元协同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年来兴起的新一轮地方治理创新实践中,许多地方出现了以参与治理为导向的新型基层社会组织.相对而言,这些新型基层社会组织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出现,活跃于公共领域,拥有地方政府以及基层权力机构和自治组织所缺乏的多种社会资源,同时又嵌入地方政府所主导的治理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的地方基层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而微妙的变化,并且带来了特定的效果.本文通过对H市平安协会案例的调查和分析,系统描述了这种新型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微观机制和基本功能.本文认为,在当下普遍存在的治理危机中,这种新型基层社会组织的产生不仅是地方政府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且对政府再造与社会重建具有双重的功效,进而展示了作为地方治理创新的第三种路径在未来进一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参与治理”是加强民办高校与各利益相关者互动合作、促进品牌化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选择.与“人力资本控制模式”和“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这两种民办高校治理模式相比,“参与治理模式”在治理主体、治理依据、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等方面更具优势.在“参与话语”下,需要重塑民办高校治理模式,即从优化民办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教职工和学生的合作治理关系等结构性要素入手,进行综合性的治理改革,以实现民办高校的“善治”.  相似文献   

11.
水污染治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但由于个体理性的因素、地方行政分割的制度结构和公众参与的缺失,使水污染治理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在水污染治理中要突破行政单中心治理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个体参与的多中心治理网络,实现水污染的"善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政府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地方政府的管理模式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形成有利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从传统的管理走向现代的善治,更好地为区域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已经成为今天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公共治理理论是后工业时代从“政府中心”向“公民中心”转变的公民治理理论,提倡政府、市场与社会各方协作互动。回顾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及其相关研究,展望其未来趋势与前景,农村社区体育在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方面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优势。从公共治理的视角看,以农村社区体育干预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因而是可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网络化治理是因应西方政府政治生态深刻变革,并在信息社会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实践的新模式。网络化治理的勃兴顺应了治理理论不断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深入推进的趋势,并促进了治理理论的演化变迁和治理实践空间的纵深拓展。网络化治理的出现更加彰显了现代社会公共价值,对社会合作与信任机制的构建。权力重构和模式转型及利益均衡和公平分配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区治理顺利推进的“瓶颈”。将其置于“社会控制——社会自主”的分析框架下进行考察,可清楚显示中国社区参与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控制与社会自主关系的失衡;由此,也可明确突破社区参与“瓶颈”的方向与路径:通过公民社会的建立与社区建设的双向建构,在社会控制与社会自主的博弈与互动中,重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而达“善治”。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校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障碍和难解问题是机制建设。同时,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协同努力,而多元参与恰恰是教育治理的显性特征。从现代教育治理理论视角出发,基于“政策支撑机制—内部建设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分析框架,从夯实外部支撑服务、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汇聚社会潜在能量等三大方面阐述信息化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7.
政府和社会力量作为高校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高校治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了让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参与高校治理,形成“政府一高校一社会”多元共治的格局,应实现高校治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交流机制,健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规则,同时社会力量也要转变认识,增强参与意识,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公共管理中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协作治理理论,倡导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纵向和横向的协作。从启动条件、制度设计、领导能力和协作程序分析协作成功的关键。我国在社会发展中,中央和地方必须重视各方面协作的作用,注重协作中领导者及其能力的建构,完善协作规则,注重信任增量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路经济"是普遍存在于我国众多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经济现象。它在解决就业、方便居民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在城市交通、市容市貌、居住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从博弈论的角度阐明了地方政府与"马路经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借助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了地方政府与经营者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对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解释了为何现阶段规范管理是地方政府对待"马路经济"的主要对策,并为地方政府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策略来改变模型均衡进而影响经营者的策略选择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旅游戏剧是一类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它以戏剧的形式存在于一个旅游景区或区域内,并融入到该区域的旅游活动当中。旅游戏剧能够为戏剧发展提供市场机遇,为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活力。旅游戏剧开发的"4P"模型是在总结其开发优势、前人成果与规划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要点包含"注重定位"、"塑造‘现场感’"、"策划参与项目"与"实施捆绑营销",并以辰河高腔开发为实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