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诗经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举行,大会提交论文150余篇,主要从"<诗经>学史研究"、"<诗经>文化研究"、"<诗经>文艺学研究"、"<诗经>名物训诂与注疏研究"、"<诗经>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诗经>学"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是近年来<诗经>研究新成果的全面展示,并预示了未来<诗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宋代以降,关于<毛诗序>的存废之争不断.但<诗经>研究界在批评<毛诗序>遮蔽了<诗经>"本义"的同时,又以<诗经>"本义"遮障了重新发现<毛诗序>诗学价值的目光.从现代阐释学和寓言诗学的视域看来,<毛诗序>已经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并具备有效的寓言化阐释策略.但是<毛诗序>的寓言诗学仍然带有明显的形式上的粗糙.  相似文献   

3.
覃觅 《河池学院学报》2009,29(3):63-65,86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全部"且"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其中"且"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描绘<诗经>中"且"字的使用状况,为研究虚词"且"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4.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5.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305篇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写成书.<诗经>中没有"楚风",在<诗经>研究史上几近公论.然而对<诗经>中缺"楚风"的深层原因的探讨却莫衷一是.深究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要想探求出<诗经>中"楚风"缺失的真正原因,就要客观地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诗经>形成期的楚地歌谣、音乐发展情况以及楚周政治、文化关系来着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7.
从<诗经>翻译的历史来看,<诗经>翻译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为首者乃文字训释和题旨训释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明确<诗经>翻译的难题所在,对<诗经>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提出先秦古诗有3 000余首,孔子删除十分之九.从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来看,可以确定的出自于西周初年至春秋后期的逸诗不超过30首,数量极为有限.<目耕帖>所辑104首逸诗,绝大多数非<诗经>时代的诗歌.今天所见到的先秦逸诗绝大多数并非是从<诗经>中删除的,孔子删诗之说不能成立.先秦逸诗的出现有三种原因:其一,部分逸诗为上古至夏、商时代的作品,或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二,有些逸诗虽然产生于<诗经>时代,却并没有被收入<诗经>之中,它们只是漏收的诗歌,却不是从<诗经>中被删除的作品.其三,确实有部分诗歌原本收入<诗经>之中,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从<诗经>中逸出了,而成了逸诗.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来自民间街头巷尾的谈说,讲述的很多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某些篇章不可避免地带有淫秽色彩.而<诗经>在汉代被奉为经书,以致后代学者牵强附会之处甚多,不能正视其中的色情成份,歪曲了<诗经>的本来面目.为了揭去蒙在<诗经>头上的层层面纱,直接从<诗经>的字词入手,来分析其中的某些词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诗经>在周代是入乐演唱的乐歌,从<风>、<雅>、<颂>的分类到<诗经>的存在形式都说明了这一点."诗"和"乐"相结合,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儒家用诗传统的影响,以及周代雅乐的消亡,<诗经>的音乐特色逐渐消失,歌词内容的政治道德伦理意义日渐突出,<诗经>成为了一部政治道德的寓言.  相似文献   

11.
王质是宋代《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经》研究专著《诗总闻》能用文学的眼光来关注《诗经》,从多方面对《诗经》的文学特质加以论述,展现了《诗经》清新明丽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2.
"文源五经"是《文心雕龙》文体论最重要的论点,具体到《诗》,刘勰讲"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在"论文叙笔"部分,《文心雕龙》实际考究的与《诗》有关联的远远超出上述四体。《文心雕龙》对《诗》的文体特点的总结和论述,鲜明地体现了刘勰的宗经思想,也恰当地见出了《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西方的学术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创造性的将社会学、民俗学、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综合起来对《诗经》进行分析,揭示了《诗经》及《诗经》时代的社会精神,这是他古典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苏辙是北宋名的学家,思想家和政论家,《诗集传》是其研读《诗经》的重要学术作,此书阐述了他独特的《诗经》学思想和政治学态度,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对于《诗序》的作及其尊废提出了突破性的看法,并主张序言诗,这在整个《诗经》学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探讨了苏辙在《诗集传》中对于《毛诗序》的辩驳,以正视苏辙在《诗经》学只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白宪娟 《天中学刊》2014,29(6):86-90
闻一多新颖独到同时又功力扎实的《诗经》研究,成就了其在现代《诗》学史上大师的地位.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以寻求《诗经》本身“诗”的本真面目为终极目的,综合运用训诂学、现代语法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精神分析学等多学科方法,在文字校勘、词义训诂、意象解析中渗入审美阐释,在极大破坏传统《诗》学的同时重建《诗经》阐释系统.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体系为后人广泛借鉴.同时,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6.
在解说<诗经·国风>诗旨方面,魏源<诗古微>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一是注重<诗经>诗篇本意的探讨,否定<毛诗>美刺说,大胆解说爱情诗,有助于恢复<诗经>的文学审美;其次,魏源论诗注重地理风俗视角,但没有停留在泛论层面,而是和具体诗篇的诗旨分析密切相连;同时,魏源没有古今汉宋的门户之见,在吸收<毛诗>合理因素的同时,大胆采用三家诗说,广泛吸收宋儒诗说,可谓融贯群言,兼采各家诗说.  相似文献   

17.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赋诗言志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己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18.
沈守正的《诗经说通》是明代众多《诗经》学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诗经说通》中,沈守正采用了"通其滞义、归之合并"等解《诗》方法,以文学文艺之眼光解读《诗经》,取得了较大成就,充分体现了晚明《诗》学发展的新特征。同时,由于时代等因素局限,沈守正在解《诗》时也难免存在不足和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9.
考古学是《诗经》学最重要的相邻学科之一,20世纪《诗经》研究的巨大进步是与它的支撑分不开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诗经》学的发展,有可能更清楚地看到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这对于20世纪学术史研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