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景如画",几乎成了人们赞美风景的口头禅.说来也怪,明明画是根据风景描摹的,为什么反拿风景去比画?细细想来,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景是没有感情的,而画中的风景是融汇了作者感情而再创造的风景.因此情是主体,景只是客体而已;写景状物,固然离不开观察客体,但要表现得感人,就得在动笔之前先想一想主体是什么,情、志有所附丽,景物才有生命.读过杨朔的散文,你就更有直感了.《茶花赋》,不  相似文献   

2.
郑飞 《现代语文》2005,(5):70-71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翻开古代文学作品,捧一杯香茶,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赏心怡情;静下心来,品一曲<枉凝眉>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想到<漏斗户主>"陈奂生",则为现代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哑然失笑;再想到<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心中忽然充塞了一种急于品读的欲望.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最希望满足的正是这种阅读带来的愉悦,这份美是浑然的,无论是作品的语言还是思想,无不浸润着生活的智慧与幽默、美感与哲思.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文学作品中的风俗画呢?它是指作品中描绘社会生活风俗的艺术画面,它是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风俗内容的艺术再现。风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集体生活的“抒情诗”。它洋溢着人们生活的情趣,闪耀着生活中人们精神世界的光彩,呈现出人们道德风尚的色调。因此,比  相似文献   

4.
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曾台湾中山大学演讲时 ,在呼吁当代青年学生“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 ,并且一再强调“要先找一些名著垫底”。余教授说 :“垫什么样的底 ,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 ,但时间不多 ,要寻找一种省俭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 ,是选读名著” ,“名著不管是不是够格 ,总是时间和空间筛选的结果 ,我们可以不在乎名著 ,却不可以不在乎时间和空间。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 ,这本身就是一种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 ,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 ,更重…  相似文献   

5.
袁蓉 《学语文》2007,(2):8-9
一说到文言文,大多数学生马上就联想到艰涩、深奥、枯燥、单调……,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总之,文言文“面目可憎”,很不得人心。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故又称主题思想”。从这个来自创作实践的、为人们所公认的定义,显然可以看出:主题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所要力图表现出来的思想,而并非作品的客观意义;是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而并非全部的思想内容。同时,作品一经写成、问世之后,它的主题就确定不移了,并不因为读者的不同或社会形态的转换乃至政治风云的变幻而产生任何改变。这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常识,无须多加赘述。但是,有些公开出版了的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者,却似乎忘记或忽视了这些基本常识,以致在分析  相似文献   

7.
艺术是以美的力量陶冶人和感召人的.可以说,美是艺术的根本特征.如果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叙事文艺作品的艺术美的标志,那么,对于抒情性质的文艺作品来说,意境则是艺术美的具体体现.抒情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相当大,于是意境的鉴赏和把握就成为教学的关键一环.本文拟就意境的构成、特点、品格,以及怎样把握意境等方面结合教材作如下探讨.抒情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是区别叙事和议论性质的文学作品的重要尺度.但这种意义上的情不是孤立存在的,抒情作品的意境只能用存在与意识,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加以阐明,在具体的作品中,意是主体(艺术家)的意志情怀的体现.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决定于客观生活斗争,意由境生,无境当然失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无所依附的情是不存在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情随境  相似文献   

8.
浅谈政治课教学中的以情感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谈到政治课教学。很多教师总有几多无奈.大多数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政治课就是大道理,空洞。枯燥,无聊.以至于政治课成为他们公开的“休息课”。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尝试在教学中以情感人.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拉近师生距离.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所谓以情感人.就是摒弃空洞的理论说教。采取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感情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人物性格,是指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或同一阶级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就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治课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就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通过情感教育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保持、内化,使课堂教学完成知、信、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王冉 《文学教育(上)》2008,(19):112-113
人物性格,是指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或同一阶级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就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性格也会出现不同,这就是人物性格的二重性,也可以称之为性格分裂,即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受不同性格的控制。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二重性表现的极为普遍,这是因为多重性的人物性格描写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度。复杂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人物性格的多重性,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否成功,也成为了小说创作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并非易事,教师除了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外,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讲读课大有学问。就实避虚,大概要算一条最起码的经验教训吧? 文学作品是美的创造,是客观现实美在作家头脑中主观反映的产物。不错,美与真、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讲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伦理功利的目的应该明确,但还有一条切切不可忘记,美都是具体可感的存在,离开了形象,美就无所附丽。讲读文学作品,如果不从直接感知入手,美的形象就无法认识和把握,伦理功利的目的也就不能达到。被称为“情感派”的于漪老师深得个中三味。她之所以能把讲读课上得象磁石吸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原因之一就是遵循了这一“美的法则”,通过诵读讲述、直观演  相似文献   

14.
党史,是一门历史课,同时也是一门党性很强的政治理论课。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教学中曾经有学生公然问我:“学这玩艺儿有什么用?”我告诉他说:党史课本不能直接去换烧鸡,但是,作为高等学校,不能没有这门课,作为国家不能没有人去研究党史。究竟有什么用?需讲完上下两册党史才能回答。由于教学中自己时刻想到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在党史教学中自己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几年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以情感人促教学——谈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过《烛光里的妈妈》这部影片的人,无不为影片中那位主人公王老师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她用自己的心博得了学生的爱,用由己的爱赢得了学生的情,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中促进了学生们思想上和学习上的进步,可见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珍视情感的效应,用情感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金桥,沟通教与学双方的渠道,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重视中感效应的原因之一;课本不是无情物。打开语文课本。{以发现,语文课本不只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作,它  相似文献   

16.
典型是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又叫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主要指出现在叙事性作品中的有特征性的富于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典型首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理想的结晶,因此,典型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都会有正读和误读。正读是对文本的正确阐释,读者通过作品和作者相互沟通;误读是对文本阅读后的一种错误阐释行为,但误读并非是一种不可取的阅读。正读和误读是相辅相成、共存互补的,对文学作品的正确阅读应是将正读和误读有机结合,才能使阅读成为有意义的阅读,文本才能增值。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工作是一项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工作,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语文教学工作应当渗透更多的情感因素,让冷冰冰的语文教学变成热情洋溢的情感交流。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以情感人促进教学成效提升,本文将做简要论述。一、以和谐师生关系实现语文教学的以情感人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建立在师生和谐关系和有效互动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整个教学工作就会停滞不前。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切不可单调乏味、毫无激情、缺乏情感、脱离实际地说教,而是要善于发挥情感教育功能,把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同陶冶情操,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一、充分认识激励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调查和实践表明“期待感”是每一个人心理上的需求,技校生对这种需求更为…  相似文献   

20.
所谓托物寄情,就是假借描写事物寄寓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对事物的情感,也可以是由此而延伸出来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激情澎湃的,也可以是“润物细无声”的。这种情感蕴孕在作者的心中,体现在所要描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