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致的联缀     
张灵敏 《现代语文》2006,(10):114-115
著名演员傅彪去世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痛失大腕,众人一声叹息; 忍看青衣,怀念没完没了. 作者将傅彪曾经主演过的四部影视剧名字<大腕><一声叹息><青衣><没完没了>巧妙联缀,表达了观众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好演员的痛惜和怀念.这种利用同类概念或事物串连成文,以达到开拓意境、表达主题之目的的修辞方法,称为联缀.  相似文献   

2.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副省长周铁农同志在谈到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环境问题时,充满感情又充满忧虑地说:“不能让青少年教育变成‘6 1=0’。”所谓“6 1=0”,就是说六天的学校教育加一天的社会影响,其教育效果等于0甚至负数。由此强调了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的紧追感和重要性。像这种把某种复杂的意思凝缩成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  相似文献   

3.
修辞新格——骂槐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徐杲30多年前陈望道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刚才有人说,有的修辞现象,现有的辞格概括不了。概括不了,就不要概括,事实发展了,修辞研究就应该发展,要作新的概括。解放前我在课堂上用指桑骂槐的手法骂C·C派分子,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不断发展,使用语言的艺术、手法,也在不断变化、提高。修辞中的反饰就是一例。首先,我们看看几部电影的名称吧:“陌生的朋友”、“父母双全的孤女”、“苦恼人的笑”、“阳光下的罪恶”、“蜜月的阴谋”、“美丽的囚徒”,还有广播剧“苦涩的喜酒”等,这些影(剧)名的共同点是:用一个反义词来形容、修饰一个正义词,形成表面意思极为矛盾的语言现象。这种修辞手法姑且谓之反饰。再看看下面几个例子吧:  相似文献   

5.
6.
<正> 对于一个句子,一般说来,总是要求结构完整,就是句子里需要的成分必须齐全,不能任意省略(承前、蒙后或对话时有些成分可省略),不然就会导致关系不清楚,产生歧义。但是,作者为了造成语言的灵活性,趣味性,生动性,给人波浪陡起,路转峰回,豁然开朗之感,却有意先把关键词语省略,造成歧义,然后,通过续写方法补充关键性的、表示具体内容的词语,象这种修辞现象我们试拟为“略补”,例如:  相似文献   

7.
说话必须符合逻辑。但是,有些文学语言却违反逻辑,一些修辞格即是这样。这种违背普通逻辑的逆反思维规律,我们叫它逆反逻辑。有逆反逻辑的存在,按普通逻辑不能解释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一、逆反同一律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概念,判断、论题、推理)要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然而逆反同一律正是违反这种恩维规律而存在的思维形式。它适用于通感、移嫁、抵换等修辞格。通感是通过人的不同感官的沟通,把不同的感觉形象融合于同一思维过程的修辞手法。融合的契机全  相似文献   

8.
奇妙的修辞新格:坐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圣林 《学语文》2003,(4):45-46
词义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往往由本义生发出引申义、比喻义,这些非本义常常取代本义成为最常用的意义。也就是说,那些比较“虚”的意义往往取代了比较“实”的意义。不过,出于特定表达的需要,有时有意叫比较虚的非本义让位于比较实在的本义,即让一个词由“虚”义回到“实”义,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坐实”。使用“坐实”手法,往往可以取得以下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 什么是语境?语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话语本身的环境。比如,句子间的关系、句子与段落、篇章的种种关系等等;另一方面是指由与意思表达有关的各种非语言因素组成的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场合、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对话双方的情况,即时间、地点、思想、性格、修养、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等。本文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非语言因语造成的语境。(有时也涉及语言因素造成的语境) 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话语的传达常常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也就是说,语境对话语  相似文献   

10.
朋友,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意在说假话,而且还说过多次。可以这样说,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一句假话都不说的人。  相似文献   

11.
别称是利用人们所熟悉的一个个别事物来说明解释另一个个别事物,给予后者一个新称谓的修辞方式。别称具备独立的辞格应有的属性:有独特的凝固的结构,有鲜明的修辞个性,修辞效果与语境密切相关,在运用中有语法形式上的变化,分布在书面语和口语之中。别称是从言语实际中总结出来的修辞新格,与比喻、异称形似而实异。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或两个相关联的句子中,只用了一种修辞方法(一种辞格),我们称之为修辞单格。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例中的前一句只用了“互辞”一种修辞方法。这就是修辞单格。互辞是单句内互见、互补的一种修辞方法,解释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才能通畅明白。诗句的意思是“主、客都下了马,一起在船里边”。如果在一个或两个相关联的句子中,用了几个修辞格,我们称之为修辞兼格。如: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1.有人说,我们有些笔杆子都姓“吕”,指的是两张嘴唇皮——吹起来忘乎所以,拍起来不择手段,昨天说是龙生龙,今天又说是凤生凤。(《文汇月刊》1983年第二期)这个例子中,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给有些笔杆子临时取了个姓,姓“吕”,接着又加以说明,“两张嘴唇皮”。这样叙述风趣幽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示例是指对于对方提出的需要分析说明的问题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直接举例作为回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是答话人的临场发挥和即兴创造,其创造以新奇性和情趣性为特征,以便给解码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5.
“桑槐”是一种新格,也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因为修辞学著作里没有论述,还没有它的户口,它的席位,所以是一种新格。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1.你变成了巴黎公社时期的法国画家杜米埃一幅画中的人物。狱卒摸着一个死囚犯的脉膊,对刽子手法官说:“现在这个人可以释放了,他再没有危险了。”你呀,副司令员,“四人帮”就是这样把你“释放”了,亲爱的首长,人家把你放了,你为什么不再睁开眼睛,看看这,和太行山、和朝鲜、和延安相连的兰天、白云?你为什么不再看看我们?……杜米埃呀,你是多么的残酷。刘真《哭你彭德怀副司令员》《(诗刊》1997年1期)读完这…  相似文献   

16.
在语言实践中,比喻格的运用十分广泛,中外修辞学界都很重视对比喻手法的研究。宋代陈骙的《文则》里说:“文之作也,可无喻乎?”他“博采经传,约而论之”,总结出十种“取喻之法”。“五四”运动以后,西方修辞学传入中国,现代修辞学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汉语修辞学,比喻格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但几十年来,对辞格的研究似乎仅局限于类属的划分、例句的分析,而各种辞格不同的修辞原理却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对比喻格的修辞原理做一个概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1、“点面”修辞格的界定在语言运用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很有特色的句式:①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的中国人民,必能胜利地驱逐美国侵略者,收复台湾和一切属于中国的领土。(周恩来外交文选,第19页)  相似文献   

18.
本文载记的是汉语修辞错觉、悖句、离合三格的研究成果。笔者于现存文学艺术文本及民间艺术现象流传中,觉得此三种修辞样式值得广为应用,经大量取证、分析、归纳、论证后,确认了其修辞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双关”格是修辞学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同一律则是逻辑学中的一条基本的思维规律。这二者之间看似“貌离”,实则“神合”,有着较密切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为了启发大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观察和分析各种语言表达现象。  相似文献   

20.
胡耀邦同志在一次干部会上提出:“解开多、大、紧,同上玉皇顶”,“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干部队伍之间的疙瘩还相当多,相当大,个别地方还相当紧。……共产党人为了党的利益,应不计个人私仇,不讲个人恩怨,不为那些蝇头小事纠缠不休,要宽宏大量,要能‘让人’,要能‘容人’”。(见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二日《工人日报》)这里用“多、大、紧”三个单字,指出了在少数干部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团结现象,非常形象生动,同时与下句中的“玉皇顶”押韵,读起来音韵和谐。又如他在另一次讲话中指出:“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以后,中央对地方提出了四条,就是:中央没有想到的,地方可以想;中央没有叫干的,地方看准了的,可以干;中央所说的不适合地方情况的,地方可以变通办理;中央决定错了的,地方可以争论。一个叫想,一个叫干,一个叫变,一个叫争。(见《红旗》一九八○年第二十四期《做一个彻底的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