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历来认为人类是主人,自然应该做奴隶,人要与天斗,与地斗,从而征服自然。因此,曾几何时,我们把人类要征服自然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并且在这种思想下干出了种种蠢事。就以长江上游为例,在一百年的时间里,长江上游的原始森林被砍伐了百分之八十,伐木甚至成了很多地方的支柱性产业。武汉在几十年前,还拥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如今这些湖泊只剩下十几个,其余的全被填掉了造田建屋,于是我们受到了自然的惩罚,特大洪灾毁了我们的在强行掠取的本属于它的领域里所建造的家园,它以一次又一次的洪峰警示我们:人类征服自然论…  相似文献   

2.
20 )试比较优美与崇高的异同。简单地说,任何东西,如果我们在其中看得到符合于我们的人生观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如果是比我们拿来跟它比较的事物更伟大的,那就是崇高的。实际上,如果承认美的本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积极情感的生动形象,就可以说优美与崇高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人类的文明史正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一方面,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使自然符合了人类的目的,在成为自然主宰者的同时,产生了无比强烈的崇高感。另一方面,被征服了的自然,被改造了的客观世界由于打上了人类意志的印记,从而在客观上…  相似文献   

3.
<白鲸>是一部世界名著.小说以亚哈与白鲸为中心,叙述了两者之间的生死较量,以及最终同归于尽的悲剧性结局.人类在彰显自我的过程中必然要征服自然,而征服自然的过程也同时伴随着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相似文献   

4.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渗透或充满心灵,从而没有人类与自然对立的意识.西方近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现相对立而具如下特点:一、主、客体二分,由此引发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人类如何征服异在的自然的问题;二.机械论,认为自然不过是一架机器;三、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在制服自然方面没有自然科学解决不了的困难.基于这种观点人们相信愈能征服自然便愈能过得舒适.到了现代,得到普遍纠正的只是关于自然的机械论.关于主、客二分、自然科学万能的信念则仍然根深蒂固,所以人类不肯放下征服自然之剑.实际上自然科学之所知相对于人类对自然之无知只是沧海一粟,不仅一个个人是有局限性的,整个人类亦是有局限性的,人类并不具有上帝的全智全能和永怛.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人类亟需倡导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所以我们应该像保护我们自己一样保护自然.我们该从享乐主义的迷梦中猛醒,该放下征服自然之剑了.  相似文献   

6.
保护湿地     
同学们,你听说过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故事吗?这片被征服的土地,就是我们要介绍的湿地。湿地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6×106km2,占陆地面积的6.4%,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海滩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在自然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构成了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纷繁多变又源远流长。我们所确信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最初人类躲避着自然的灾难以求得生存和进化,之后他们与自然和平共处,之后他们开始试图征服自然以取得地球上的霸主地位。他们立足于大地,开始向高山进击,向天空进击,向自然的一切进击。  相似文献   

9.
在很多人的眼里,自然是人类要征服的对象,似乎只有战胜了自然,才显出人类自身的力量。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对自然的摧毁,换来的是人类对自身的损伤。而欣赏自然的魅力,与自然和谐共存,更能显示人类的自知和自律,也更能体现出人类的力量。善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许,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要做的。  相似文献   

10.
战争与和平     
《中文自修》2008,(7):35
千年的时光碾过,悠久的角斗士传统与冷兵器的形式,使征战的沙场往往集中于旷野和朔漠。而在20世纪,城市变成了战场,弓弩升级为枪弹! 或许身为动物的人类可以将捕猎和征服的天性压抑的内心深处,但却永远无法要它。永远永远,人类要凭借对自然和他人的征服感受尊严和自豪。  相似文献   

11.
敬畏自然     
罗昀 《地理教育》2005,(3):70-70
自然啊!人类与之搏斗了这么漫长的岁月,也没能驾驭和征服它,也许,渺小的我们只有敬畏它,珍爱她,才能守住绿色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从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悖论中,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其自然观呈现出一种矛盾性亦或双重性。他一方面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热衷于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笔者结合海明威的作品分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阶梯,是科学把人类一个又一个征服自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是,科学又是一把双刃剑——同样是科学,让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农耕礼仪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活习俗,也是农耕民族世界观、自然观在生产活动中的反映。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来源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发端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农耕礼仪作为一种食物生产手段的仪式,作为一种人类认识自然、适应利用自然的生存方式,它又紧紧依附于物质生产的宗教活动,具有宗教的虚幻性、蒙昧性。因而,从农耕礼仪纷繁复杂的种种古拙、质朴、奇异的表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积极意义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世界原本属于自然,自从出现人类的决口,文明的洪水便在这个星球表面泛滥起来。时至今日,人文的洪流是越来越湍急了,以至于分不清是人类驾驭着文明还是文明挟持着人类。但是,未曾听到有人抱怨文明的推进太快来不及跟踪,相反,我们渴望并且相信自身的一切困难都必须在文明的进程中得到妥善解决。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到森林里去钻木取火,重新初始的人生了;甚至也没有人记得要为自然的沉沦唱一支挽歌,因为我们是如此坚定地站在人的立场上。就这样,我们在征服自然的嘶杀声中把包括自身在内的自然改造得面目全非。成片的原始森林被分尸制作…  相似文献   

16.
据说,法语apprivoser一词是“驯养、驯服”的意思,见到这个词,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驯兽师调教下的狮子、家养的禽类……那些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和征服者胜利、被征服者归顺的结局。但是,字词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犹如被置入万花筒里的彩色碎片,在万千变化的图案中使你不得不惊叹它潜在的魔力。当圣埃克苏佩里把apprivoser一词嵌入自己的故事与语境时,它亦不再是词典里依次排列略显干巴的注解。  相似文献   

17.
据说,法语appfivoser一词是“驯养、驯服”的意思,见到这个词,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驯兽师调教下的狮子、家养的禽类……那些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和征服者胜利、被征服者归顺的结局。但是,字词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犹如被置入万花筒里的彩色碎片,在万千变化的图案中使你不得不惊叹它潜在的魔力。当圣埃克苏佩里把appfivoser一词嵌入自己的故事与语境时,它亦不再是词典里依次排列略显干巴的注解。  相似文献   

18.
张琴 《文教资料》2011,(29):17-18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作为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问——生态批评为我们解读《老人与海》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老人与海》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认为它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鞭挞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念,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呼吁了人类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9.
装饰纹样在历史环境中是最具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的,它作为审美范畴一出现就显得非常崇高。它是一种文化生存的需要、一段历史的外在表现,在其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连续性与沿袭性,它既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又来源于文化征服的需要,它在诠释自然、改造或征服自然中使人类从困惑中解脱出来。使人类社会在主客观双方的矛盾时立冲突中趋向和谐统一的状态。在历史环境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及改变的影响力上.在对内容和形式的关联及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相互影响上,它是最直接的。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即将与我们挥手而别,当我们认真回顾人类这百年的历程,可能会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人对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能显示出惊人的智慧,而对人类社会自身的认识和改造为什么会常常感到迷茫和束手无策?1938年爱因斯坦在《给五千年后的子孙》的信中写道:“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自那时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类的科技有了惊人的发展:卫星上天、人登上了月球、计算机的发明、互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