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几个年轻的中国作家主动借鉴国外的创作方法,试图运用“特殊的手腕”来创作,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们就是新感觉派。虽然他们在文坛上乍生乍灭,然而其作品尤其是都市小说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闪耀着它们的独特风采。这一独特风采,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自觉地追求陌生化。那么,什么是陌生化呢?用俄国形式主义论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话说,就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十年代反映都市生活的现代派小说即新感觉小说进行综合分析,阐释现代派小说特有的都市情结。进而分析了三十年代不同于左翼,京派都市小说的现代派小说固有的独特都市性。  相似文献   

3.
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严格来说,较之五四时期小说与都市的匆匆际会、京派作家描写皇城旧都世态风情但更多流露对城市陌生与乡村的眷恋和左翼作家表现社会性质压倒对都市的反映,只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析感觉派,才称得上名符其实的都会小说家。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成分的小说流派是前期创造社以郁达夫、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自我派小说,那么真正在小说创作领域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的,是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首先崛起于二十年代的日本,属于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范畴。所谓新感觉派,这是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给日本《文艺时代》杂志周围的横光利一、川瑞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等一批作家起的名称。这些作家不愿意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  相似文献   

6.
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组成的新感觉派 ,崛起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末与 3 0年代初的上海。他们醉心于现代都市 ,在其笔下现代都市第一次以全新而独立的面目赤裸裸地呈现于文坛 ,放射出狐媚耀眼的风采。本文将着重于这个派别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以新异奇特的叙述技法赋予现代都市人格魅力 ,使现代都市由陌生转为熟悉 ,由表现客体转为审美主体 ,从此现代中国文学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7.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是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二是表现主观感觉,创造主观感觉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图景;三是表现人物心理,着意开掘人物潜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派创作以其鲜明的都市性使其理所当然地被定位于都市文学之列,所以众多的研究者大都把目光投向其都市文化的探讨上.其实乡土情结也是新感觉派整体文化特性的一种不容忽略的存在,也就是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对新感觉派精神的制约.这种来自童年和乡土的记忆总是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着新感觉派所受到的都市压力.但是面对强大的都市文化精神的覆盖,这种乡土情结又显得相当脆弱.它其实只是新感觉派都市精神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11.
新感觉派的作品多描写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和都市人五光十色的生活状态.深入分析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创作,会发现都市在他们眼里既是繁华的象征也是罪恶的渊薮,并不是像以前研究者的观点,认为他们持的是享乐观、纵欲观.  相似文献   

12.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些作家在吸收借鉴国外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与自身文化和环境融会贯通,第一次将上海这个新兴都市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来进行描写,展示了现代都市带给现代人心灵孤寂、生存困境、性困惑等现代问题。他们的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性,是30年代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只有到了新感觉派的出现,中国的都市文学才真正以令人震撼的面目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倏忽的都市生活是新感觉派追逐的目标,他们把它定格成变幻莫测的艺术画面;都市、都市经验、日本新感觉的影响对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抒写决定意义;都市成就了新感觉派,也毁掉了新感觉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除了写出众多形式上求新求变的小说外,也有相当一部分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从刘呐鸥、穆时英到施蛰存,对人物心灵的分析在题材的不断突破和艺术手法的丰富下显得愈趋深广,他们的这类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老舍和新感觉派作家都是都市小说家,他们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他们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但他们仍然发现并描写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揭示并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新感觉派作家运用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感觉派真实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都市生活。尽管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但它的都市叙事别具特色,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除了写出众多形式上求新求变的小说外,也有相当一部分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从刘呐鸥、穆时英到施蛰存,对人物心灵的分析在题材的不断突破和艺术手法的丰富下显得愈趋深广,他们的这类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同时,对其就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似乎一切具有现代主义因素的作品都成了新感觉派;二是由于中日新感觉派解体以后,重要的代表作家多数转向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因此,中国文坛也就将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9.
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中心的新感觉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风靡一时,他们以身体话语作为解构"都市病"的有效手段,揭露上海的纸醉金迷、光怪陆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甚至由此而形成的通感,敏锐地体验世界,从社会态身体、生理态身体和心理态身体三个层面呈现都市人在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我间的龃龉与对抗、分裂与冲突,并以空虚落寞为其美学特征。病态的社会造就了患病的身体——虚妄的眼睛、成了塑像的白金女体和作为面具的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身体,从而具有了意味深长的社会历史内涵。而新感觉派对感觉的强调恰恰从反面印证了现代都市人丧失感觉的冷漠。  相似文献   

20.
以新感觉派小说中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分析她们与"老上海"这座极具世纪末情调的都市之间既亲和又悖离的矛盾关系,从而揭示出以物质主义的享乐快感、金钱原则和以实用性、交易性、功利性的道德规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金钱文明在中国发展的黯淡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